(文/陶小开)不记得是在哪里看到那篇文章《中国改革的两个历史循环》,这两个循环式特点就是:1、封建时代的改革是不断强化集权;2、近代以来的改革是不断的画地为牢。
强化集权是中国封建时代改革的共同特点及失败的原因。中国历史上有几次著名的改革,本意和初衷都是为强国富民,但其后,改革往往不可抑制地走向推动集权,走向剥夺民财、剥夺民权之路。汉代盐铁专营、王安石变法、张居正界定田亩和廓清赋税的努力,最后无一不走向与民争利、剥夺民权的宿命式悲剧。
画地为牢是中国近代以来改革的共同特点。所谓 “画地为牢”,犹如孙悟空用金箍棒划的阻挡妖魔鬼怪的圈圈,抵挡外来文明的全面影响。一百多年来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顽强存在着。
不同的年代都有着不同的特性,如今的中国当代社会是什么特性呢?而我下的定义是:“婴儿跑步”。
在我接触电子商务的年代里,当人问起,电子商务是什么?很少有人能够解释其二,但是说到淘宝就有很多人说出其一,从而得出了“电子商务=淘宝”的公式,电子商务自出生开始就没有停歇过,如今进入红海的电商,面对的挑战更是越来越多,而这个早已扎根在从事电商工作的互联从业者的心底的新型行业,也不曾缺乏过“拥护者”,只是在中国这个特别的经济体制下,走的路比较长远而已。
中国的电商,想要立足中国市场,要去好好向沃尔玛学习,学习它熬得住。要不就向百思买学习,愿赌服输,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市场本是这个样子,没有人有资格去教育中国的电商,任何一个人其实都只是这个游戏的参与者而已,懂得遵循游戏规则的玩家才能通关,具体有多少挑战呢?还是一个问号。
还记得马云说过的那个“今天,明后,后天”,就预示这个中国电子商务不是每个人都能尝鲜的,坚持几年,活下来就是胜利,但是又有几个人熬得住呢?
其实中国的电商有不少在创办后不久就盈利了,不仅包括垂直B2C,还包括B2B,甚至有专注于3C数码的外贸B2C。同时,经过前几年的惨烈竞争,中国的电商生态环境正在优化,未来的两三年后,中国的多数存活下来的电商达到盈利不是神话,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大佬时至今日好这么拥护它的原因。
这年头杀头的生意有人做,亏本的生意没人玩。发生惨烈的价格战,有不理性的成分也有合理的成分。京东淘宝价值千万的“赌约”,说它合理是因为市场竞争就是如此,只要法律不限制,它就可以打价格战;说它不合理是因为这是竞争过度,不计代价。但现在去说谁对谁错为时太早,因为价格战不是一家就可以挑起的,不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我前天在微博上面@周鸿祎和@雷军说的,这个微博让我知道,在互联网上面,这些人都是一些流氓。
而谈到标准产品的垂直B2C,尤其是3C数码,目前的毛利率在3%~5%,远低于传统卖场,而美国可以达到不低于8%,换句话说,在中国亏损的这些电商在美国早就赚到钱了。价格竞争是商家争夺市场的主要手段,当市场呈现相对集中之后,商家会逐步提升毛利率。这种情形在美国也存在,不是中国特色。作为商家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就像我们都知道拳击运动很残酷,你如果不想承受皮肉之苦,可以选择放弃,但不能埋怨这项运动以及比赛规则。
现在的互联网,电商,以及任何大会都变得异常的“阳痿”,“虚火”一冒一冒的,上个月参加的互联网站长大会让我见识到了这一点,电商却是需要钱砸,但是我也不得不说,这个用现金换来的价值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其实我也可以仰天长笑,如果给我足够的钱,也可以做几百亿,而且亏得会比别人少。不像雷军和李国庆一样,让人感觉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做“让人恶心”,很多企业内部管理基础不扎实,一个健康的公司是不需要涂脂抹粉的,只把公司销售业绩当做最美的东西展示给大家,说明还不够成熟,给用户看其实也是毫无意义的。
电子商务开始做的产品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现在很多,不,应该叫做所有,只要有钱的人,都想把产品电商化,说句实话不是所有的商品都可以用电子商务,如今的传统电商也是打的火热,而对于那种不存在电商百分之百取代传统零售的可能性,这是扯淡。传统零售不单纯的指消费,还包括我们走到优美的环境中享受生活,在享受过程中再进行消费,这种体验是无法取代的。
上面说到了产品,不是什么商品都可以做电子商务的,而客人也是,不是所有的客人都是电商的客人。任何公司不可能老少通吃,但在多维度的细分市场存在着大量的机会,每个电商公司都要学会在最恰当的时候切入恰当的细分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讲,市场机会不断在消失,也在不断地诞生。
但是面对现在的电子商务市场,红海一度再红,个人觉得在未来的电商突破口还是在于零售,追溯到封建时代,原始社会,物物交换才是最本质的东西,而现在电商的主要任务就是固守传统模式的传统零售,就像前段时间出现的“手机风波”,百度,360,网易的一度搅乱市场,又让我得出一个结论:“我做不好的,别人也不想做好”,本来现实的竞争就很残酷,有对手,而现在的市场也不友好,这个该如何是好啊!
事实上,互联网的发展事实告诉我们,互联网的魅力就在于不知道边界在哪儿,不知道未来会向哪儿发展。这样才比较好玩,如果有人去掌控这个游戏的话,那你说别人还玩什么?所以还是所有人摸着石头过河的状况最佳。所以以前以及现在在预测或者在判断的专家们其实都是在违背互联网规律的。
首先谈到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而这个确实离我们太远,就拿传统行业来讲,客户几乎是现成的,只要门店开张,不做宣传都有人进来,无非是购买行为发生与否或者买多买少的问题,这就取决于你的定位和定价,或者说取决于产品。而所谓的互联网基因,就是知道你网上的客户长什么样、在哪里,一旦搞清楚了,你就具备了基本的互联网基因,在这里要谈到的是定位问题,互联网要的不是定价。做任何事情不要复杂化,一定要用最毒辣的眼光发现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世界有所作为,否则你只会跟着别人转,今天跟风买地建仓库,明天跟风砸广告,后天跟风做社交化。整天在尝试新模式,结果把自己搞成“邯郸学步”。
前段时间,速途网的速途论道就发起过《传统行业进军电子商务 耐孰何》,其中有学者这样认为:“传统产业可以在互联网上有所作为,因为他们具有某些电商尚未完全具备的先天优势。依我的经验看,大多数电商的供应链前端不够强,尤其是那些标准化产品。因此他们要经历阵痛,看有没有革自己命的勇气。事实上,电子商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只是传统零售业的配角,革不了它的命。”
中国经历了两个典型的历史循环点,而这次的电子商务革新必定成为中国改革的第三个历史循环点,你觉得呢?其实我们一直是处于一个迷茫的时期,而我定位的这第三个历史循环点:“婴儿跑步”,就是喜欢外来先进技术,也是愿意去学习,但是又在想需要去抛弃原有的特质,走中国化,这也是弊端之一,如果能够从对外来文化的恐惧中解放出来,不再画地为牢,不再因为国情独特进而刻意的去追求独特,脚踏实地,“中国的现代化”可能才“真的”是实现了。
最后献上一首即兴的打油诗:
电商红海时不知,
我语互联谈看局,
模式不是万能针,
健康发展乃关键,
精细运营最可靠,
终归行业需洗牌,
除去红海展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