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控介入 中燃易主平添变数


北控介入 中燃易主平添变数

战略价值引来中石油 中石化新奥“联合体”风雨飘摇

□本报记者 仝晓波 《 中国能源报 》( 2012年05月21日   第 14 版)
 

  编者按

  一直处于胶着状态的中国燃气(中燃)收购事件因为“黑马”——北京控股集团(北控集团)的突然杀入再增变数。

  根据公开资料披露,从5月3日起,北控集团通过数次增持中燃股份,到5月15日持股量飙升至14.75%,短短近两周时间成为紧跟以富地石油为首的Fortune Max/刘明辉财团之后的中燃第二大股东。

  北控集团此举在令业界一片哗然的同时,难免滋生各种揣测,同时也充满期待。大家公认的一点是,北控集团对中燃股权的收购基本上已经宣布,中石化新奥联合体此前对中燃发起的每股3.5港元要约收购将变得更加难以实施。

  

  北控“杀”入 

  根据香港证监会和联交所近日披露的资料,北控集团于5月3日从阿曼国家石油公司手中以每股4.1港元的价格收购中燃2.376亿股股份,交易金额达9.74亿港元;另外,其还在二级市场上以均价每股3.87港元的价格收购了1138万股中燃股份,使其持有中燃股权达到8.96%。

  5月7日,北控集团再度以4.1港元/股的价格收购了1.618亿股中燃股票,涉资约6.6亿港元,总持股量升至12.65%。

  5月15日,北控集团再度增持中燃约8326.15万股,每股作价3.83-3.95元不等,持股量升至14.75%,达到4.94亿股,成为中燃截至目前第二大股东( 最新交易披露数据显示,以富地石油为首的Fortune Max/刘明辉财团目前对中燃的持股达17.32%,达到7.59亿股)。

  公开材料显示,北控集团隶属北京国资委,是北京市最大的国有企业,主要业务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投资、运营和管理。其旗下北京控股有限公司是北京市最大的海外上市企业,截至2011年底,该公司总资产达309.1亿元。同时该集团还拥有北京燃气集团、首都机场高速路、北京第九水厂和燕京啤酒等众多优质企业。其中,北京燃气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城市燃气运营企业,年用气量、燃气用户数、管网规模、年销售收入均位列全国第一,2011年供气量达到68.6亿立方米,所得营业收入占北控集团总收入54%以上。

  “对北控集团而言,初步来讲是看好燃气市场才会投资的,这也是一种资本运作,目前还看不出来对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但从其主业北京燃气来看,北控集团将来可能将此部分业务权力转给北京燃气,为北京燃气的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从近年来北京燃气频繁出击周边城市燃气项目便可见其欲拓展经营空间的意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刘毅军教授说。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的分析与上述观点一致,他说:“北控集团增持中燃表明北控集团看好中燃的未来发展前景,在控股股东的示范效应之下,市场信心得到增强的投资者将力挺北京控股与中燃的股价走出低迷。这有利于北控集团增强燃气主业的竞争力,有望加强与中燃合作从而把燃气业务拓展到北京以外的城市,同时也有利于改善中燃的资本结构,提振投资者持仓的信心。 ”

  “收购”生变

  此前,中石化与新奥能源于2011年底宣布以每股3.5港元收购中燃已发行股本中所有发行在外的股份,收购要约总对价近167亿港元。要约发出后,因遭到中燃部分大股东的抵制而陷入僵局。原定于5月15日的要约收购最终截止日期被延后至7月6日,同时新奥能源寄发股东的非常重大收购通函亦推迟至5月31日。

  对于北控集团在此关键时刻突然“搅局”的意图,记者致电北京控股旗下北京燃气集团,对方不作任何表态。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兼石油研究中心主任陈柳钦教授指出,北控集团未来将对其股权增持至20%-30%,这也符合中燃试图摆脱动乱现状,寻求一个稳定大股东的意愿。增持或许是看好中石化和新奥高价收购中燃股权,意图从中获取差价,同时看好天然气和中燃未来的发展前景,希望获得长远的收益。

  有分析认为,如果北控表示有意收购中燃,凭借其实力也不算意外。

  “从目前的形势看,北控集团在此次收购案中后来居上,优势显得突出。而富地石油的增持更可能是为了提高被收购价格,巩固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以便在今后的谈判中能够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安邦咨询研究员刘恩侨说。

  但周修杰认为,增持并不意味着收购,考虑到资金链压力和中燃股东的意向,北控难以收购中燃,但将破坏中石化与新奥对中燃的要约收购。北控集团每股4.1港元的收购价远高于中石化、新奥要约收购的价格3.5港元,从而抬高了收购价基准,增加了中石化和新奥的收购成本。而且在北控介入后,无疑加强了中燃对中石化和新奥收购的抵制能力。

  刘毅军指出,对于中石化新奥联合体收购中燃能否成功,北控增持虽未撼动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但态度已显得至关重要。上述延期已经表明收购的难度与复杂性,而北控介入更增加了变数。从目前态势看,除非中石化新奥联合体提高要约收购价,若维持3.50港元的报价,收购几乎不可能成功。

  当然,中石化和新奥也不排除有进一步提高收购价的可能,“但这取决于他们的收购意愿,同时也要考虑商务部对是否构成反垄断的判定结果而定。还有一种可能,中石化或者新奥的某一方单独提价、发出收购要约。自此,收购案变得扑朔迷离。”刘恩侨指出。

  “联合体”存解体嫌疑 

  而根据记者与新奥集团内部人士的沟通得知,如此旷日持久的中燃收购战本已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公司财团的积极性,而北控集团这匹黑马的突然“杀入”更无疑如当头棒喝。

  根据相关报道,尽管新奥高管此前曾一直宣称公司持有9亿美元的充裕现金,可确保完成收购。但分析指出,新奥持有的现金中有很大一部分为非流动资金,可用于收购的资金并不多,现实的选择只有定向增发股票融资。但棘手的问题在于,增发股票将会相应摊薄新奥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在公司的持股比例,按照规定,其持股若被摊薄到30%以下,将失去公司实际控制权。据悉,王玉锁本人目前在公司持股比例不到31%。根据相关机构研究,若此次收购完成,新奥能源资产负债率将达121%。

  更有分析直指,新奥或将选择知难而退。华泰联合证券分析师陈文谦分析认为,自中石化新奥提出要约收购以来,中燃频繁出现的股东增持行为,进一步凸显了其优质资产具有战略重要性,且被市场低估。“我们认为下一步的进展只剩下两种可能。第一,中石化新奥知难而退,放弃要约收购。第二,中石化新奥提高要约价,而且新的要约价必须显著高于 4.1港币,这样对新进入的股东才有吸引力。但从市盈率的角度看,目前中燃的估值已经高于新奥,因此新奥上调要约价可能会面临股东大会的阻挠。综上而言,我们认为中石化新奥放弃收购的可能已经占上风。”

  有市场分析认为,“如果新奥能源退出本次要约收购,可能会被市场视作利好。”上述新奥内部人士对此表示认同:“收购成功与否对新奥而言已不重要,失败了反而可能是好事。”

  “决赛”或成“两桶油”的较量

  另有公开材料显示,北京燃气集团持有中石油北京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40%的股份。就在2010年,该集团又与锦州市政府、中石油辽河油田三方合作成立了中石油北燃(锦州)燃气有限公司。

  “北控集团与中石油是关联方,基于‘全产业链’战略的考虑,北控的介入有可能是中石油在背后推动,以阻挠竞争对手中石化的垂直并购。 ”周修杰说。

  昆仑能源主席兼中石油董事会秘书李华林5月16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此予以了否定,他表示,中燃并购虽没有最后落定,但昆仑能源与中石油并没有计划要参与对中燃的并购。

  “北控集团此次收购中燃股权,应该与中石油无关。一方面,中石油在资本市场上一向保守,即便要收购也不会通过第三方获取,而且也不会只收购这么少的股权。另一方面,中石油旗下的昆仑燃气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城市燃气管网建设、城市燃气输配、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相关业务,已打通燃气市场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成为国内城市燃气五大巨头之一,并无收购中国燃气获取其气源及渠道的迫切需求。”陈柳钦说。

  而刘毅军指出:“北控集团如此高调增持中燃股份,必有长远打算。从当前其旗下北京燃气集团与中石油的业务关联及长期合作看,此次收购并不排除其背后有中石油的影子,至少北控集团已经从战略层面上看到了未来中石油与北京燃气在更大地域空间内合作的可能。中石油也乐见中石化新奥能源联合体对中燃的收购失败。同时,北控集团的出手也更易为各市场主体和政府监管层接受。如果需要,在收官阶段,中石油或其旗下企业将会补上一手。就目前而言,北控集团甚或中石油未必想立即拿下中燃,大家等的是插手之后才会留给自己的未来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协同的战略利益也许就并不需要计划了。”

  陈柳钦认为,对于北控集团来说,其单个城市燃气业务的经验可能无法支撑跨区域运营燃气站,并且上游高度垄断的气源供应及输送管道也决定了其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单打独斗进入其他市场。而拥有丰富气源及燃气管道的中石油或许可成为可靠的合作伙伴。

  “从目前的发展情形来看,各方均有实力,很难说由哪一家来‘一锤定音’。如果中石油加入到这次收购案中来,那么这场收购战很可能演变成一场‘持久战’。但从真正的实力来看,一旦陷入‘持久战’,与‘两桶油’相比,新奥和北控很可能最先退出收购。那么,在未来的收购‘征途’中,‘决赛’将在‘两桶油’之间展开。我们预计,这起原本看似一次普通的价值投资,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将逐步演变升级为‘两桶油’之间的战略投资,而这场争夺所付出的代价要远远超过现有对中国燃气的估值。”刘恩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