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何要提名胡适为总统候选人?


            【继续更新《晚清民国100问》,欢迎关注】
胡适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曾经领导过新文化运动。这一点,大家耳熟能详。不过,少为人知的是,胡适对政治也很感兴趣,读书治学之余,还身体力行地参加过一些政治活动。新文化运动就不说了,抗战时期,胡适曾经担任过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做过中国驻美国大使。1949年去了台湾后,先后担任过“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央研究院院长。
其实,胡适还差点被蒋介石提名为总统候选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千方百计拉胡适入阁
胡适和蒋介石的关系很好,有人比之为诸葛亮辅佐刘备。区别就在于,胡适多数时候在野,独立于体制之外,与蒋介石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而诸葛亮出了南阳之后,就一直是刘备的军师,好像他这人就是为了刘备而生。
蒋介石一直想把胡适请入体制内,在政府里面做事。1947年2月21日,蒋介石派王世杰(就是代表中国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那位)飞往北平,请胡适出任考试院长。胡适婉拒了:“考试院长决不敢就,国府委员也决不敢就……我不愿放弃我独往独来的自由。”
但蒋介石并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3月13日,胡适到南京参加中基会年会和中央研究院评议时,蒋介石请他吃饭,表达了请胡适参加政府的事宜。
胡适在日记里记载了这次会谈,“晚八点,蒋主席邀吃饭,先约我小谈。我申说我的意见,请他不要逼我加入政府……他最后说:‘如果国家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我绝不会勉强你。’……”
接下来的几天,国民党几位重量级人物,比如陈布雷、邵力子都来见胡适,试图说服他。这还不算,3月18日下午,蒋介石又找胡适谈话。主题当然还是入阁。胡适依然婉拒。他向蒋介石表示,现时国内独立超然的人太少了,蒋先生前几年把翁文灏、张嘉璈、蒋廷黻、张伯苓诸君都邀请入党,又选他们(廷黻除外)为中委,这是一大失策。今日不可再误了。
蒋介石看强求没用,只好说尊重胡的决定。
               为胡适量身定做的总统候选人条件
1948年3月29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二届国民代表大会。本次会议的核心议题是选举总统和副总统。
4月4日,蒋介石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主持召开国民党中央全会,讨论总统和副总统提名人选。中委们纷纷发言,表示坚决拥护蒋介石为总统候选人。以蒋介石当时的地位和影响,总统也确实非他莫属,没人敢和他竞争。但出人意料的是,向来把权力看得比命根子还重要的蒋介石,居然声称放弃做总统候选人,而且建议把提名总统候选人的机会让给党外人士。蒋介石还对总统候选人开出了五个条件,“守法;有民主精神;对中国文化有了解;有民族思想,爱护国家,反对叛乱;对世界局势,国际关系,有明白的了解。”
这五个条件一说出来,大伙儿都把目光转向胡适。胡适自己也在日记中坦承,“他始终没有说出姓名,但在场与不在场的人都猜想是我。”
当然,对于蒋介石提名自己为总统候选人的事情,胡适早就知道了。事实上,第二届国民大会开幕后的第二天,蒋介石就通过王世杰向胡适表达了这个意图。对此,胡适很赞赏,认为这是一个“很聪明、很伟大的见解。”但又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不适应,所以要考虑后再回答。
以身体状况来应对,显然是借口。真实的情况是,胡适深知蒋介石的性格,绝不是刘备那种从善如流之人。自己与他保持适当的距离,做做朋友倒也无妨,真要在一起共事,恐怕难以长久。
接下来的几天,王世杰继续做胡适的工作,要他打消顾虑接受这个计划。可这种顾虑哪能说打消就打消呢?正如胡适在日记中写道,“我不敢接受,因为我真没有自信心。……最好另觅他人”。胡适一度同意,很快又反悔了,“昨晚是责任心逼我接受。今天还是责任心比我取消昨天的接受。”
后来还是蒋介石亲自出马,搞定了胡适。4月1日(真是一个好日子)晚,蒋介石约见胡适,正式邀请他做总统候选人。胡适在给朋友的信中记录了这件事情,“昨天夜里,蒋先生约我到他的官邸谈了很久。他将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里提名我为总统候选人。他说在这部宪法里,国家最高的行政实权在行政院,他这个人不能做没有实权的总统,所以愿将总统让给我,他自己当行政院长,或者由他当总统,要我担任行政院长。蒋先生的态度如此诚恳,我很感动,于是我说,‘让蒋先生决定吧’。”
                       胡适最终被放了鸽子
没料到,蒋介石的提议遭到了国民党内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为此,蒋介石开展了说服工作,但最终只成功说服了了吴稚晖和罗家伦两位。
4月6日,国民党中常会向六届临时中央全会提出《研究报告书》,会议决定,拥护蒋介石参加竞选,但党不提名,由国民党党员中的国大代表依法联署提名。同日,国民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其后,吴稚晖、于右任、张伯苓、胡适、梅贻琦、王云五等一百余人发起,共1489人联署,推荐蒋介石为“总统”候选人。
面对这样一个结局,蒋介石“屈服”了,同意参加总统竞选。
怎么向胡适交代呢?过了两天,蒋介石请胡适吃饭,向他表示歉意,“不幸党内没有纪律,此政策行不通。”胡适还能说什么呢,只是说,“党的高级干部敢反对总裁的主张,这是好现状,不是坏现状。”
蒋介石请胡适出来组织政党,参与总统选举。胡适表示,“我不配组党。”他提出建议,要蒋介石把国民党分为三个政党,避免一党独大的现象发生。蒋介石一笑置之。这位在中国政坛混了几十年的政客,巴不得权力更集中于一党,怎么容许把权力分到三家呢?
4月19日,第二届国民代表大会进行了选举。一共有2734名代表,蒋介石获得2430票,成功当选为总统。
一场“礼让”总统的风波,以胡适被放鸽子而终场。蒋介石之所以要提议胡适做总统候选人,主要是有下面两方面的考虑:
一、来自美国的压力。1945年,蒋介石撕毁了《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以来,就不断受到来自美国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形势急转而下的时候。美国方面主要指责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不民主、不自由。胡适是一位公认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有留美经历,曾经担任过驻美大使,与美国政界上层人物关系不错,如果能够让他以党外人士的身份出任总统,不但能够在美国人那里获得加分,还能藉此搞好与美国的关系。
二、按照1947年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规定,国民政府总统一职只是象征性职位,没有多大实权。对于蒋介石来说,就等于一枚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此,还不如以此打一场“以退为进”的政治麻将,借以获取更大的权力。事实证明,蒋介石达到了目的。国民党中常会向六届临时中央全会提出的《研究报告书》表示拥护蒋介石为总统候选人的同时,也提议修宪,给予总统更大权力。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蒋介石成功当选为总统后,国民党内部酝酿行政院长候选人。蒋介石提了两个候选人,一是张群,一是何应钦。这时候,一位叫黄宇仁的中委发言问,“为什么不提名胡适呢?”蒋介石脸一沉,回答说,“书生不能办事。”
胡适知道后,如释重负地说,“我是读书人,不会做官的……我连私人书柜也料理不清,那里还能搞政治。”
更像是自嘲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