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在中国内地的售价是名副其实的全球最高!
特福芬奶粉的官网上公布的特福芬有机婴幼儿奶粉2段的价格仅仅为9.95欧元,按照现行汇率换算成人民币,价格仅仅80.6元,仅仅为内地销售价格的四分之一!甚至在东南亚或者韩国等国家,这些产品的价格都仅仅只为内地市场的一半。
国内售卖的高端“洋奶粉”价格竟达到国外官网售价的4倍!这个很是让人震惊,所衍生的现象就是,民众从境外旅游回来,携带大包小包的奶粉入境;更有甚者,去境外旅游是假,专程从境外携带奶粉是真。
一家“洋奶粉”在华全面开卖奶粉时就曾进行过一次摸底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母亲样本中49%的被访者认为“高价格意味着高质量”。这也给奶粉厂商提供了提高毛利率的思路,常常推出新产品或升级配方以标榜“高端”、“超高端”。统计更显示,国内“高端奶粉”销售占比已经高过全球平均水平。
2012年5月初,雀巢、美赞臣等国际乳业巨头再次提高在国内市场销售的部分奶粉产品价格,这是继去年底惠氏、美素等多个“洋奶粉”提价后,进口奶粉在3年内的第四次调价,年均涨幅已达到15.5%。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企业所谓的“成本涨价说”早已不具说服力,而国际巨头力图控制中国奶粉市场定价权,并“谋篇布局”中国市场的企图或才是其涨价的真因。
旅游顺带购物,或者是出境只为购物的现象让我们不禁想到了改革开放之前的赶大集现象。农村的人轻装进城,然后背着大包小包地回乡,即使是在国内,这种从大都市中携带礼品回乡省亲的,也不在少数。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人赶集从农村走向县城,从县城走向省城,从省城走向京沪广深,从京沪广深走向港澳台,从港澳台走向亚洲乃至全世界。
中国与世界之间融合得很多,但中国人赶大集的心态并没有本质变化。此可谓是一种遗憾,甚至是一种悲哀。
中国人到世界各地去扫货,购买奢侈品如对待菜市场白菜一般地恶俗,无法得到销售者的基本尊重,甚至会让人有排斥的感觉。明明是去给人家去贡献经济力量,拉动GDP,繁荣市场去了,却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颜面难存。
进口到中国的产品,更是假借各种名目,不管是包装档次、销售渠道、终端促销还是明星代言,特别是价格策略,无疑都是体现了目空一切的卖方市场心态。说提价就是提价没商量,说断供就是断供,说召回甚至消费者正当权益的索赔,都把中国的消费者当成任意欺凌的群体。
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信赖洋品牌,国内乳制品企业市场份额不断缩小,洋奶粉已占据国内奶粉市场的“半壁江山”,在高端市场,洋奶粉甚至已占到超过70%的份额。
当一个国家奉行拉动内需、鼓励进口的政策,注定将为舶来品大开绿灯,国内的产业面临加急局面,从财力上,从包装上,从企业管理方面,从资本运营方面,都难以望其项背。
有了资本自然可以用最优秀的人才,用最高端的设备,整合最优质的资源。那么谁向这些资本说no呢。
人口基数大,单位收益高,还丧失理智的崇洋媚外,也难怪会被人称为“钱多人傻”。
连日本人都将进口奶粉课以28%的进口重税,美国更是动辄制订排外的贸易保护法案;美国人更多的是倡导母乳喂养。日本人觉得国产的奶粉更适合本民族的人的体质。
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地位,似乎跟其对外贸易的政策倾向性无关,也跟其进出口关税无关。至少关系没有我们所想像的那么紧密。而仅仅是对方是否把你当成市场,以及你在市场中崇尚的是买方逻辑还是卖方逻辑,是否遵循基本的市场规则。
还是不要责怪我们的草根同胞没有见识,贪慕虚荣吧!因为赶大集的心态,不仅停留在民间,那些国企央企,尾随政府要员出去参加双边与多边会议,其最主要的目标,大体上是去“扫货”了。不管付出多高的成本,核心目标是“拿下”,而对方最终被购买方的“诚意”打动,从本来不想卖,到勉为其难地卖了。
显然,赶大集的模式,并不利于从买方市场进行讨价还价,不可能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过程,而是消费者巴结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就如苹果粉丝面对苹果与乔布斯的感觉。是在跪着或者在摇尾乞怜的。
那种抢购的感觉,总是会把厂商的身份与地位推高上去,并把价格推高上去,即使对方允诺出让,也是迫于无奈,勉为其难;那种卖方高高在上,不晓得尊重消费者;或者是资金的使用方高高在上,不晓得尊重银主的感觉,肯定不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而更类似于市场经济下的“统购统销”。
这种“赶大集”心态所折射出来的统购统销思维方式,是导致中国不被承认为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根源。我们一面抱怨别人不承认我们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一面把自己置身于祈求卖方“施舍”的位置,这就是国际化所留给我们的尴尬与卑微。
我们所倡导的国际自由贸易,最终证明其实更多的是别人自由地把东西卖给我们,我们却不能把东西自由地卖给别人。是把自己的市场门槛砍掉,却用朝圣的心态去攀爬别人设置的门槛。
让我们把逻辑说得更简单一些:
由于中国需要建设,需要脱贫,需要成为抓到老鼠的“好猫”,因而不惜用“倒贴”的方式吸引外资,外资进来之后,用廉价的劳动力获取丰富的资源和倾斜性的政策,赚取丰厚利益,但也对水土与环境构成了严重的污染。
更可悲的是在重商主义的影响下,人人趋利,把自己当成推销者,把自己的一切都标上价格换钱。人性之中丑恶的那一面被放大呈现,传统美德与良知都成为换取金钱的廉价商品。
低端制造业的核心,在于用规模化摊低成本,但在提高制造规模之后,定然会形成严重的库存和惨烈的市场竞争,竞争的直接手段就是价格战。价格战直接导致品牌、技术研发与管理机制、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受到压抑,更难以与资本形成有效对接了。
高端制造业则是良性循环,用高价塑造品牌,支撑技术研发、管理机制与人力资源的投入,引领舆论导向,形成卖方制订游戏规则的市场局面。如此,以逐利为本能的资本自然会归附,有了资本的支撑,自然会让那样的良性循环加速并如虎添翼。
那些国际资本所制订并在中国执行的游戏规则,使得市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错觉,那就是中国生产的产品,都是质次价低的山寨货;而洋品牌标识下的进口产品,却可以享受天然的高价,而且作为渠道、终端与购买方,都没有任何讨价的余地。在这种逻辑下,就形成了任何给予都是恩赐的反市场经济的逻辑。
中国人在这样的逻辑下生存,保护民族产业的进口关税政策竟然成为走私与进口商品夹带加剧并失控的根源。
进入了WTO之后,以及政治高于一切的指导思想,特有的政治体制,更是让中国政府不惜用出让国家与民众利益的方式去得到外界对执政合法性的认可,因而当外界造谣说,人民币被低估,并威胁说要对中国进行惩罚的时候,我们总是会用各种方式认错改错!
当中国与世界就人民币升值方面达成共识,所谓中国制造的红利逐渐被损失殆尽,出口越来越艰难,而进口越来越畅通无阻,所以国际资本针对中国制造的各种阴谋,都被中国人认可并消化。
在拉动内需并鼓励进口之下,中国实际上已经从全世界最大的产品制造工厂,变成了最大的消费市场——正所谓“人傻钱多”。更为可悲的是,这样是市场地位却不被承认,因为中国确实很难对外形成真正意义的买方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