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躺着中枪


十日谈:躺着中枪

卢映西


  2012-03-22

  腾讯网出了个专题《如何防止“怀念文革”的歪风》,搞笑的是,“防……歪风”的句式正是从“文革”偷来的。过去都说解放前是万恶的旧社会,曾几何时,民国已成为一些人眼中的香饽饽了。也有不愿退那么远的,主张“回到新民主主义”,这也成了可摆到桌面讨论的话题。怀念一下“文革”,又能歪到哪里去?人在历史面前那么渺小,别把自己当根葱。

  2012-03-29

  安邦咨询研究员杨志荣说:“在我们看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全面冲击开始真正出现。而消费市场只有美国1/6的中国并无能力消化已经形成世界级产能的‘中国制造’,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已经日渐式微,中国很可能迎来全面的经济危机。”其实,更具规律性的理论论断应该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都免不了经济危机。这样的论断已经被各大经济体的实践一再证明了,只剩下中国这个市场经济的后起之秀,还没真正吃过经济危机的苦头。

  2012-03-30

  牛津大学社会学教授斯坦恩·瑞杰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评论欧洲经济:“欧洲主要领导人的表现令人钦佩。他们冷静而且相信自己,不辱使命。有一个教训是显而易见的:当心那些来提建议的专家……尤其是经济专家。”前两句有拍政客马屁之嫌,后一句倒是可圈可点。将来的历史学家可能会给我们这个时代总结出一个特征:外行比“内行”更懂行,草根比“精英”更聪明。近年来经济专家给人们的印象是什么?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堪比公害。难怪他们在中西方的江湖上都已名声扫地,只能缩在庙堂里忽悠。所以要做好防火、防盗、防经济专家的工作,否则灾祸将不期而至。

  2012-03-31

  昨天在新浪微博发了一句评论“有些浅显道理只要脚踏实地就能懂,不需要仰望星空”,谁知系统很快发来通知,说这句话不适宜对外公开,已被管理员加密!普世皆宜的大白话也不知招谁惹谁了,居然躺着都能中枪。有时候真不知道该怎么向后人解释我们身处的这个“盛世”。也许我们应该以感恩的心态看待种种怪现状,因为不管怎么说,如今像“你懂的”这样的三字经已经成了网络甚至传统媒体的流行语了,比起道路以目的古人,我们实在幸福太多。

  2012-04-04

  主流经济学家常说:不能打倒富人,富人倒了所有人都会变成穷人。另一方面,他们又撺掇政府打破国有企业垄断,因为国企“获利太容易”了。按照同一逻辑,他们就是要让所有企业都变得获利艰难。何为精英?正说反说,总是有理;祸国殃民,决不明言。偌大一个中国,竟被如此拙劣的骗子玩得团团转!这世道,正如孔庆东先生说的,太诡异了。

  2012-04-10

  2010年9月15日我的微博有如下记述:“据法制新闻报道,18岁的廖珍平骑车在北京丰台区撞伤一老太,写下3万元医药费欠条后自杀身亡,他在遗书中留言称‘无钱以命还债’。多年前,也曾有人被数额不大的债务逼死,他叫杨白劳。廖珍平喝的是敌敌畏,杨白劳喝的是卤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进步。”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今天又见《成都商报》报道,39岁的黄福英同样是骑车撞伤一老太,面对4万多元的赔偿,也因家贫无力承担而喝农药身亡。不到两年,仅在本人有限的视野里就已经出现了两个真实的杨白劳。然而众所周知的是,即使在旧社会,杨白劳也只是个文学虚构的典型人物。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就是要把过去对旧社会的控诉都一一还原成真?如果是那样的话,接下来我们还会见识到刘文彩家的水牢。

  2012-04-11

  有个中学生看过《阳光灿烂的日子》后问姜文:“为什么电影里那些孩子都经历了文革,却感觉那么快乐呢?”姜文答道:“我看你现在也很快乐,等你长大了,你才知道自己处在一个多么糟糕的年代。”今天得悉高瞻远瞩的党中央破获了一个惊天大案:某高官夫人居然丧心病狂杀人越货!这可是几十年一遇的“大快人心事”啊,据说各地干部群众都很快乐,就像那个中学生一样。

  2012-04-18

  笑蜀先生今天在微博晒自己在去年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有统治,无治理。一切只为保卫自己的统治权。打击异己不惜代价,无所不能,天下无敌手;属于天职的社会治理则百无一用,治理层面已与失败国家无异。”不知道他说的是哪朝哪代、中国外国。依我读史留下的模糊印象,似乎每个朝代末日来临时都呈同一败相:社会溃烂,内斗不止;士大夫或党同伐异,或仰望星空。

  2012-04-23

  上海某三甲医院专门处理医患关系的杨医生说:“患者从乡村看到镇医院、县医院、省医院,再到上海,最后死在上海,因病返贫,因病致贫。这样的贫困群体是输不起的,一旦人财两空,最后接收的医院一定会倒霉。……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患方始终觉得医院是强势,他们是弱势,又不信赖司法途径,所以才有医闹啊。他们总以为闹了,就能多拿钱。”他最后感慨道:“其实怪不得谁,这个时代的病。”

  诊断出这个时代有病不难,只要不自欺欺人就行。开出忽悠这个时代的药方也不难,现在主张深化私有化改革的精英们整天忙的就是这个。难的是找到真药。

  2012-05-01

  新华社发表了一篇英文评论,抨击西方媒体围绕中国的一起刑事案件大肆造谣的丑恶行径。文章先是笑话他们根本不懂中国国情,却又喜欢胡猜乱测,妄议中国政治局势。然后挖掘他们造谣的动机,原来西方传统媒体在经济危机和互联网的双重冲击下,早已气息奄奄,全都堕落为狗仔队,只能靠造谣吸引眼球,能赚一点是一点。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关注度日益上升,造中国的谣自然来钱更快。这个说法比较新颖,不再重复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之类的老套,不经意间还弘扬了主旋律:我们一天天好起来,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新华社的水平看来大有长进。

  也许有心灵感应,《纽约时报》马上登出为中国辟谣的报道,指出曾有报道说中国某高官的公子生活奢侈,开着红色法拉利泡洋妞。后来该报采访了几个当事人,发现真相并非如此。原来那孩子当晚根本没开车,坐的只是高官阶层极普通的黑色奥迪,所谓“泡妞”也只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动。造谣能辟,知错能改,洋狗仔还算是好狗仔嘛。可没有咱新华社的敲打,你们会那么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