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选解4: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选解: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原文: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解读:天下无事,乃至治之天下。天下有事,才需圣人治世。在很多人的内心里,其实是盼望救世英雄的到来的。这个现象,也是人性的一种体现。首先,人们喜欢热闹,不喜欢安静寂寞平静。其次,当个人英雄主义没有用武之地、无法实现时,就盼望有别人来代替自己实现理想抱负。但从社会实践来看,绝世英雄的出现,对世人未必全是好事,或总体来说未必是好事。当你喜欢一把宝剑的锋利无比的时候,也许你无法避免被这把剑割伤。而往往结果就是,百姓被英雄割伤了。所以,老子早就看透了这个现象,提出了“无为而治”的道家核心思想。什么是“深度”,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老子最原本的道家思想,显然是穿越了繁杂浮华的社会现象之后的本质总结。

    人们为什么会盼望英雄的出现呢?是因为社会失序,道德失范,人心已乱。希望有一位英雄出现,将社会重新规整到人们希望的状态当中。所以,从世俗来看,大部分人希望英雄是积极有为的,希望他能做各种事情,具备超常的能力,一出山就能应者云集、大势可定。但老子知道,毕竟天下英雄常出,而圣人稀缺,因为圣人是需要突破人性桎梏的。而混乱的社会是从何而来?一定是从老子所讲的“无为而治”的规范社会变化而来。混乱社会和规范社会交替出现,到底哪个先存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目前还无法追溯到最源头。但老子显然更钟意于规范社会,即使英雄永不出现。而且他还给出了产生和治理规范社会的方法,即“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在老子看来,圣人只需身体力行,就能达到治理的目的,无需多言,因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不言之教”乃真正的教化,华丽的语言编织的教义,多隐含着不可公开宣讲的目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行动力力量远大于语言。

    如此精华的道家思想,在中国已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积极有为、全面渗透、包管一切的父母官理论。大政府小社会就是这一理论的体现。而世界上一些奉行小政府大社会理念的,反而有些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子。美国的国父华盛顿,应该大概符合老子所讲的圣人的标准。其一“功成身退”,主动告别总统职位。其二“行不言之教”,以切身行动,影响了二百多年的美国辉煌史。真理,总是在对比中彰显它的不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