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洲义门陈姓
后主陈叔宝之弟叔明,本为宜都王,陈亡后随叔宝入长安。叔明六世孙陈京,唐徳宗朝进士,官给事中,集贤殿学士,无嗣,祧其兄陈当之子陈褒为继子。褒玄孙陈环本为临海令,为避难迁于福建泉州仙游(今莆田县),其五子陈伯宣隐居庐山诠注《史记》,诏征不出;伯宣之子陈隐,任福州刺史;隐之子陈旺于唐文宗中叶(832年)徙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德安车桥乡义门陈村)。陈旺以孝治家,撰家规,建书堂,男耕女织,同居共炊,陈氏在此扎根开枝日渐昌盛人杰辈出,成为其时社会大家庭的楷模。唐昭宗大顺二年(890年),诏赐立义门以示天恩朝彰。其后各朝各代,或免征徭役、或钦贷米谷、或赐御书御匾,均予义门陈氏殊荣。至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义门陈氏已历世230年,传19代,登科举仕者400余人,合家3700余口,田庄300余处,仍袭同居共炊之初规。
江洲义门陈姓家族19代聚居一堂,有其严谨的家规族训及组织管理制度,自有学堂、祠堂、藏书阁、接待馆、酒楼、医院、戏院、刑杖所、田庄园林等,亦有生产加工生活用品诸设施,为古代传统自给自足的田园制家族聚居典范,然而如此耕读忠义大家庭,却在维持230年后不得不分崩瓦解。从典籍闪烁言词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人口愈来愈多而田产有限,丰年仅够温饱灾年则“陈氏举宗啖粥”,淳化初年皇上曾下诏每年发放义门陈姓救济粮二千石,由此可见陈门入不敷出的窘境。二是有着如此良好政治素质及管理才能的庞大家族,加之先祖数次称王造反,当时官居要职的族人颇多,委实亦是当权者难以明言的一块心病。包拯、文彦博等就曾因此上疏,言陈门过于集中朝野太盛,建议分析。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何光岳聂鑫森合著的《中华姓氏通书》、莞邑文史泰斗杨宝霖副教授《珠玑巷氏族的南迁及其对东莞的开发》及“陈氏宗亲网”等]
声明:转载或引用博文内容须经本博主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