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制度的原理与原则


        按劳分配,一个令人欣慰的词汇。

        按劳分配,一个宣传了数十年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一个曾使全体劳动者为之振奋的分配制度。

        在将分配制度提上国家议事日程的当今,如果深入地探究按劳分配,请允许在这里提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如果存在的话,真的实现过吗?

       绝大多数人的收入主要是工资和奖金。而且,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工资就是分配所得。一般人这样认为,并不奇怪,但是,竟然许多经济理论界的学者也认为,工资就是分配所得。这样认为,对吗?

      工资是分配吗?我们需要来看一下财务报表:工资和奖金是人工费,是列入成本的,也就是说,工资与奖金根本不在利润分配中列支。工资与奖金并不是利润分配,而是成本支出!

       在经济学的严格意义上讲,分配,就指的是利润分配,进一步还有,一次分配与二次分配。一次分配是企业利润分配,二次分配是通过税赋与财政实行的国家资金分配。

       资金,因其来源不同而性质不同,因其去路不同,性质也不同。

      资金的来源,如果是来源于投资者,那是股本金,只分红,不退股。如果来源于借款,那是债务,是要还本付息的。如果是来源于资源配置,那是国家的财政与企业的资金调配,是生产经营的成本,如果是来源于经营收入,那是利润,是可以分配的。如果是非法途径来的,那就是犯罪。

      资金的去路,如果是用于项目投入,那是投资,可以增值,如果是用于生产经营,那是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和流动资金,如果是用于发工资,那是生产经营人工费,是成本支出,如果是用于给股东分红,那叫利润分配。

      资金的来源与去路的不同,也决定着资金拥有者和支配者的身份不同。

       当我们搞清楚了资金的来源的时候,工资的性质就清楚了。工资与奖金是人工费,是列入成本支出的,不是利润分配。准确地讲,工资不属于按劳分配的范畴,也就是说,工薪阶层从来没有参加过利润分配,工资不论高与低,都是列支于成本的,因此,调整工资,并不是分配制度的改革。对于企业是如此,对于国家公务员,就更是如此了,因为,国家的财政收入,虽然是企业的毛利润的组成部分,作为税赋,也是列入企业管理成本的。国家对于公务员的工资与奖金,是国家的管理成本支出,并不是国家的利润分配,虽然说国家的财政支出是二次分配的过程,但是,国家管理是不以产生利润为目标的,国家的税收都用来维持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国家财政几乎每年都有财政赤字,就是这个道理。企业与个人要生产利润,除去成本,其利润部分,要上缴国家的税赋。过去的工资调整,都是国家下发文件,政府执行,国有企业参照执行。其他企业不受约束。

       将工资制度说成是按劳分配制度,从一开始就是理论与概念上的错误。

       按劳分配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就是依靠劳动就可以参加利润分配。但是,工资又不是利润分配,那么,按劳分配怎么体现呢?工资是什么报酬?是劳动者劳动时间的报酬,是最基本的劳动成本的报酬,而不是劳动创造价值量的分配,这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有清楚的阐述,即必要劳动的价值是工资,而剩余劳动的价值是利润,,劳动者得到的只是必要劳动的报酬,而没有得到剩余劳动的报酬,也即是没有参加利润分配。

       现在的分配制度,基本上都是按资分配的原则和制度。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按资分配的制度。包括中国的国有企业,也全部是按资分配,即企业的出资人是国家,企业是国家的,按说利润也是国家的,但是,在实际上国有企业除了上税以外,改革开放以来,利润就没有多少上缴国家了,但是,企业员工并没有参加利润分配,在财务制度和财务科目上,就没有利润分配的分项表,企业职工包括高管的薪酬都列入了人工费,即列入了成本支出的范畴。股份制公司也是只有出了钱的,才可以参加利润分配,高管的所谓干股现象是有,但是并没有一种制度去约束和保障高管的股权。技术入股的现象也有,但是,只是合同行为,而不是制度规定的和制度保障的。国家没有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来保障管理与技术的权益,更没有制度与政策规定和保障普通劳动者的股东权益。有的只是保障出资人作为股东的权益制度和政策,并在工商管理局的企业登记备案时明确到公司章程里。普通的民营企业就是按资分配,按照出资额规定股份,普通劳动者没有参加分配的资格和权利。

       所以,现在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的是按资分配的制度和原则,而按劳分配则根本没有实行过!

       真正的按劳分配的制度并没有制定过,更没有实现过。

       如果什么时候,劳动者不需要以出资的形式,而仅以自己的劳动付出,当然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创造价值量,就能够成为企业的股东,而拥有企业的股权,参加企业的利润分配,这样的制度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制度才能称得上是实现了。

      按劳分配的理论与制度,一直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理想。可是为什么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这当然是有它的难度的。问题首先在于,按劳分配中,劳,即劳动,是个内涵简单而外延十分丰富和复杂的概念。按劳分配概念中的“劳”,到底是什么含义?什么范畴?并没有明确界定。可以是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劳动岗位,劳动量,劳动价值,劳动重要性,劳动贡献,劳动质量,劳动种类,劳动数量,劳动危险性,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劳动地点,劳动复杂度,劳动投入,劳动产出,劳动成本,劳动利润,劳动工具,劳动产品,劳动资料,劳动性质,集体劳动,个人劳动,劳动创造,劳动意愿等等。当然,可以认为,按劳分配中的劳,是个人劳动价值量。但这个劳动价值量由于工作种类的繁多,很难统一量化测定,最后,只好以劳动时间和劳动计件来进行计量和计酬。使得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制度上被一刀切为简单的工资制。当然,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包括曾经实行过的供给制,那是在革命年代和特殊时期。

        对于国家来说,要解决全国普遍的社会管理与经济发展问题,需要正确的制度,正确的法律,而制度与法律的根据是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理论能够准确地适应国家的现实与发展的需要。一个健全的,文明的社会,是以科学的,严谨的合理的通用的原则与公平的制度为行为准则,经济社会中的产品生产与分配,与所有制形态直接相关,与利润分配直接相关,一个正确的理论与原则,也应当是利润分配的准则,并形成法律。如果背离了这一条正道,两侧都是泥潭与沼泽,就会造成许多社会问题。分配不公其实是分配原则错误与分配制度混乱的结果。很多单位或者部门基本上没有遵照什么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而是黑箱操作的权力滥用行为。而更大面积的劳动人民没有充分得到中国改革开放的硕果,是国家管理理念与管理制度问题,要解决问题,需要下决心,需要正确的方案,需要制度的正确设计,而这些,都需要符合社会现实的正确理论的指导。并以此形成正确的观念,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经常的认识与行为。

      一个好的分配制度,必须有正确的,准确的,公平的,正义的理论与原则为基础,一个科学的理论结晶,才能成为分配制度的核心构架,否则,复杂的社会现象会使得分配政策与制度的改革和制定变的非常困难。

       按劳分配的原则,应当是按照财富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实际要素的贡献为依据,这个依据,科学而客观地说,就是“财富生产要素论”所指导的企业所有制的制度,所形成的生产六要素的实际作用结构的原理,即“按生产要素及其效度分配”的原则和原理。财富生产的六要素“智能、管理、技术、劳力、资金、资产”,并在公司注册的章程里明确规定可以占有股权和分配权。并以各个公司的不同情况进行精确核算,形成各个企业不同的六要素股权结构,则可以使企业的后劲大为增强,使国家的动力大为增强,而问题会越来越少。

       按劳分配的原则本来是正确的,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以此来实现人们的劳动果实的公平分配,同时激励人们创造出更多的劳动果实,从而可以分配得更多些。但是,在现实中,为什么没有变为可真正执行的制度与激励人们多劳的分配结果呢?计划经济的形态是平均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是贫富差距扩大。人们都希望有公平的分配制度,问题在与没有找到更精确的依据,包括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分配制度的依据应当是所有制形式。所有制决定所有权,从而决定分配权,现在的所有制基本上是三种:公有制;私有制;股份制。但三种所有制基本都是实行按资分配的原理与原则,即谁出资谁有所有权 ,谁获得利润分配权。劳动并无所有权,这在《公司法》和公司登记条例中可以看出来。

       在财富生产的过程中,创造财富的并不仅是资,即资金和资产,而是一定要有六种生产要素:智能、管理、技术、劳力、资金、资产。 共同构成一个六面体的功能团,才能实现财富的创造。智能、管理、技术、劳力,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不同形态。当然,六要素可能有时是缺位的,或者不足的,并且,每种生产要素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是成功的或者是失败的。六种生产要素,在企业运营中,有一个效度的问题,这就是企业既有成功也有失败的原因。财富生产六要素,共同创造的财富,当然应当由六种要素来分担成果或者损失,因此,正确的分配原理,就应当是“按生产要素及其效度分配”的原理,这应当作为一个原则。列入公司章程和登记条例中,应当体现在修改的《公司法》中。便于企业普遍实行。企业在每年的实际效益中进行基本精确定量化分配和调整,则可以有效达到公平与激励的作用。国家应当设立各地的企业管理协会,来帮助、指导、协调、监督和保障各个企业实行这一新规定。  

      "按生产要素及其效度分配"的原理,比“按劳分配”科学得多,合理得多。如果秉承这一原理,并将此作为统一的分配原则,中国的分配制度改革问题,基本上可以得到解决。从制度上,明确规定,六种生产要素都有权根据各自的效度变更在企业中的股权和利润分配比例,整个中国才会逐渐形成一个充满真正的活力,充满团结的因素,充满机会,让每个人成为企业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企业才会得到大发展,国家才会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和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