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年GDP指标提高、“保八”口号妇孺耳熟能详的情况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为7.5%。这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目标八年来首次低于8%。
一般的认识是,经济不景气或货币政策从紧的时候厂商投资会明显减少。但这只是曾经出现过的现象而不是规律,也就是说,有完全相反的情况,即投资势头逆景气指数而动。
今年以来前来洽谈建造流水线的客户明显增多了,不是本公司的业务员工作进步了,而是同行都好于去年。但在同客户洽谈的过程中了解到,客户自己的订单状况并不好,实际情况的确如此,有些厂过去从来都没有节假日的,今年也开始在国家法定节假日给员工放假了。
为何在订单不足且产能绝对和相对都明显过剩的情况下,厂商的投资热情并不减少呢?
一种情况,不少企业家具有把生产淡季和低谷看作是设备改造和“练内功”的最佳时机,生产旺季订单充足时忙于交货和赚钱,淡季就把旺季赚来的钱用于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为下一个旺季做足准备。过去生产经营忙得日夜连轴转,没有时间考虑设备更新改造,现在市场的不景气则为工艺技术改造创造了时间窗口,要求设备制造厂商在其淡季完成设备改造或新项目的建造。这当然是经营正常的企业,企业家的这种把危机看作是危险中的机会的投资理念和模式也不无道理。
另一种情况是,环境的恶化,加剧了本来就产能过剩的行业的内部竞争。客户下单也因此更具买方优势,对接单的工厂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如此一来,处于低水平竞争的行业内部,部分企业家便试图摆脱同层次竞争的局面,希望自己的工厂具有比同行更突出的接单能力,这主要表现在自动化程度更高、更节能环保的工艺装备方面,因此催生出了投资需求。如此一来,那些不投资的厂商可能就面临着被淘汰出市场的危险,部分后知后觉地也跟随上来,而且往往还可以后来居上借前车之鉴把工艺技术装备的水平提升一步。
逆势投资,可以视作为是企业家弥足珍贵的精神,是企业家对前景总体乐观心态的表现。当然悲观者会把这种情况看作是“找死”,但这些风险爱好者会把固步自封者看作是“等死”。“等死”是必死无疑,而“找死”还有活下去的机会,两害相权取其轻。
“投资”在经济学上被看作是银行“贷款”的同义词,因此,很多经济学家都把央行收紧银根的货币政策看作是控制投资规模的有效手段。实际上这只能影响那些依赖于银行贷款的企业尤其是以国有企业的扩张行为,而对利用自有资本进行投资的企业,尤其是大多数民营的中小企业来说,国家的货币政策对其影响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当然并非私有中小企业不依赖外部融资,这也是民间金融地下蓬勃发展的原因。
就像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一样,投资或说流动则是资本的生存方式。也就是说,资本具有投资的本能冲动,因为不投资就等于死掉。所以,既不必要担心经济环境对投资的影响,也不必要试图用从紧的货币政策对资本进行约束。资本会自找出路,不在某个领域出现,一定会在它认为合适的另一个领域显露身手。
在市场化人士的大力推动之下,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已经身不由己地卷入到了赚钱的竞赛当中,这一点全世界都看得明白,中国人赚钱的热情一经点燃不是一点毛毛雨就能熄灭的。所以,尽管国务院总理调低了今年经济增速的预期,但是多数民间研究机构和国外研究机构依然把2012年中国的经济增速预期放到8甚至9之上。
阅读链接:
制造业一线报告:用工、品质、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