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之美中有淬火和重建的大美
李华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四川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又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
四川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间,四川省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战略地位,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提高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四川日报120515)
四川是具有悠久历史之地,四川的河山里有旖旎之美,而这种美在经历了大劫难之后的重建中,似的这种美在继续保持震撼力的同时,具有了新元素的进入。公共文化服务的力量,它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美德的弘扬,引领文明的生活方式。5年来,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全省每个角落。5年间,我省以城乡基层为重点,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并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不断优化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努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均等。
宜宾通过自己的创建使得这一文化之美得到了张扬,2010年11月,宜宾市筹资340多万元,在全国率先为10个区县艺术团体统一配备文化惠民流动舞台车,同时为每辆车配备全套灯光、音响专业设备,实现了“一馆一团一车”。全市各区县公益演出团体下乡镇、进田间,为大众送去精神文化食粮。
四川的文化之美的在用一种大美来展现重生四川的美丽,2007年12月,四川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此为契机,四川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文化资源加大战略重组的力度,大集团带大产业步伐加快。2008年,在峨眉电影制片厂和峨眉电影频道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峨眉电影集团。2009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整合全省广电网络资源,组建四川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重大决策。体制改革打破坚冰,市场主体得以重塑,产业龙头初步形成,一艘艘“文化航母”昂然前行。
笔者在关注四川的文化建设,记得四川的川剧也因此获得了新的表演空间,四川的川音成为来自西南地区的一个曾经泣血的咏叹,历经了劫难之后的四川新空间上表演的精彩纷呈的现在时。
与此同时,四川经历了大地震的灾难之后,从都江堰到汶川以及羌族村寨腹地的云端上的羌族的笛声中,人们了解了不屈的羌族的文化的又一次的淬火新生。而四川文化中的壮美之风,又一次略过四川的崇山峻岭和那些具有原生态文化风情的村寨。
灾后重建中,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积极推进,非遗传承人参与生产性转化和产业化开发,非遗资源广泛融入日常生活,成为社会关注新热点和民生保障新资源。也成为新的 旅游的经典,并且连缀称成丽的风情,展现出新四川的美丽风光同样吸引着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
羌绣,羌族文化艺术的奇葩。“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为了抢救和传承羌文化,拓宽因灾失地的农村妇女就业渠道,发展羌绣产业成为突破口。4年来,通过政府扶持、技能培训、产业培育,以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羌绣产业链逐渐形成。一批羌绣精品获得海内外收藏家青睐,海外订单纷至沓来。4年来,仅汶川县就已成立4家羌绣公司,注册资金合计1200余万元,汶川绣娘绣出的羌绣绣片达数百万张。
四川 的文化从历史的伸出走来,带着岁月的沧桑和地址灾难的风尘,尽管是一路走来风尘仆仆、风雨雷电、洪水奔涌........但是,四川稳重的雄起精神却永不会丢掉。
原生之美的四川、壮美的四川、悲壮的四川、精彩的四川,一起筑建大美的四川之美!回首5年来四川文化建设,走进9000万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一个共同的感受是:美!
今天的党代会,要对四川之美进行新的诠释和解读,将会更加激动人心、更加激奋人心,更加激荡人心。
四川之大美,由9000川人共同再创造!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