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帚人生
——记兴义市环卫站邱玉华
兴义城区车水马龙间,身穿桔黄色工作装的环卫工人在不停忙碌着。清晨,她们用沙沙的扫帚声为人们迎来黎明;夜晚,她们用沙沙的扫帚声将人们送入梦乡。
邱玉华,是这支队伍中的杰出代表。她1986年3月参加工作,199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文化,苗族、现年49岁,在兴义市城管局环卫站工作20年,她从一名普通清扫保洁工干起,成长为兴义市环卫站管理员、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员。虽然身份、岗位在变,但始终没有离开平凡的环卫岗位。在执着坚定中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她用一把扫帚书写着无怨无悔的“马路情缘”。她连续多次获局、站先进工作者称号及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6月30日受中共黔西南州委表彰,被评为“全州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6年和2011年先后被选举为中共兴义市第六次、第七次党代会代表及中共黔西南州第六次党代会代表。
一、不怕吃苦,甘当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
1993年初,具有三级车工技术的邱玉华,申请调到环卫站工作。之前,她以为环卫工作无非是扫扫地、倒倒垃圾,应该很轻松,可到环卫站以后,实际工作让她切身体会到,环卫工人不好当,环卫工作更不好做。起初,她被分配在湖南街地段从事保洁工作,当时这个班仅有三名保洁员,而保洁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工作强度很大,再加上她是新手,清扫技术不娴熟,扫路非常吃力,扫把、铲子总是不听使唤,别人只需一小时就能完成的工作,她却需要三个小时才能做完,工作中身上的衣服常常是湿了干,干了又湿,一天下来,手腕和手指僵硬肿痛,下班回家吃饭,连筷子都拿不起来。面对这种情况,她曾经动摇过,犹豫过,有过换岗位的念头。可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丈夫拿回家的报子上有这么一句话:“城市就是我们的家,马路就是一间大客厅,谁不想有一个洁净的家,谁不想有一个宽敞明亮的客厅啊!”这句话对她启发很大,她心想:“环卫工作固然辛苦,但如果谁也不愿意来做这份工作,那城市岂不变成了垃圾场。”于是她坚定了信念,决心在环卫战线上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全心全意为城市美容,为市民服务。正因为有了这种信念,20年来,无论是寒冬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她都是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从不懈怠,从无怨言,也从未完整地休过一次节假日。
二、工作学习两不误,立志要做新时代的环卫工人。
1994年初,她被调整到科沙坡路段清扫保洁,这里是集小商品批发、门面众多、菜市等摊点为一体的地段,晚上还设有夜市,垃圾量是挺多的,最头痛的是不被市民理解,特别是个别门面的外来商小老板,素质低,自以为有钱就了不起,常常把我们环卫工人看不起,环卫工人常常受气。就是这样常受气的环境,邱玉华还是服从领导安排,来到此地段工作。在日常工作中,由于门面房、住户环卫意识淡薄,时常发生前扫后倒,有的楼上居民还从楼上往下乱抛、乱扔;为了提高保洁质量与效率,见脏就清,见飘就捡,同时利用业余时间,逐户登门与临街门面房沟通,宣传环卫知识。引导他们换位思考,珍惜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积极主动推行垃圾塑袋装化,并上门收集垃圾。这种做法得到了广大门面房的理解和敬佩,时间久了,很多店主都支持、配合她们的保洁工作;随手乱扔乱倒现象基本消失,大大地提高了路面的保洁质量。但是,也有遇着个别不讲理的。记得有一次,一门面店主在她完成清扫后,又将店内垃圾扫出门外,邱玉华就说:“你这人为什么要将垃圾扫出来呢?为什么不袋装呢?”店主开口就骂,叫喊“我就是要扫出来,因为你就是干这个的!你们扫马路的,下贱!”邱玉华就责问,你为什么不讲理,还要骂人呢,围观的人纷纷指责店主不应该。通过此事和长期的环境卫生宣传,邱玉华感觉着,不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就不能跟上时代步伐,就不能完成工作任务。难道说我们环卫工人就应该是没有文化的愚蠢队伍?于是,1994年9月至1996年7月,她在半工半读下完成了黔西南州委党校九四级经济管理大专的学业,由于学习刻苦,表现突出,在校此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第一个填补了环卫站无大专学历的空白,在她的带动下,环卫站掀起了学习高潮,多名管理人员参加各类专业学习,工作上了新台阶。
三、学业归来,不骄不傲,更加热爱环卫事业。
党校毕业回到单位,她不骄傲自满,从不向单位领导提条件,而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更加热爱环卫事业,热爱她的工作岗位。为了改善传统的清扫方式,减轻劳动强度,尽可能地把街上的灰尘扫得更彻底。1998年夏季,她和环卫姐妹们一起共同动脑筋、想办法,终于用塑料包装软绳和竹扫帚结合绑扎而成的新型扫帚试验成功了,不但能将地上的灰尘扫得很干净,而且经济、耐用,并很快在清扫一线全面推行,为清扫人员节约了资金。有了这种扫帚,我们扫地时不再尘土飞扬,街上的灰尘也渐渐少了。
在长期的清扫实践中,她根据实际情况,带领保洁人员对清扫保洁工作进行大胆创新。一是采用流动方式清扫路面垃圾,确保路面时刻保持清洁;二是对临街门面大力宣传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保洁责任;三是对乱丢乱倒的行为及时进行制止,增强人们的保洁意识,使辖区的清扫保洁效果明显提高。另外,她还根据自已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一套扫地的方法口诀:头遍普遍扫,二遍挑着扫,有风顺风扫,无风两头扫,斜坡向下扫,商店门面来回扫,沟底灰沙用力扫。得到了环卫同事们的广泛认同,现正在全所范围内试用推广
四、大家小家两头兼顾,任劳任怨彰显中华妇女的美德!
在领导眼里,她是一名好职工,不论领导安排何等艰苦工作,困难多大,她从不提条件,而是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在职工的心中,她是一位可知心的好姐妹、好朋友,谁有困难都爱找她叙说,她都给予能所能力的帮助!在家里,她是孝敬父母的好女儿和好媳妇,不论是父母还是婆婆生病,她都守在床前护理。在丈夫心里,她是一位好妻子。在儿子眼中,她是母亲,但更多的时候是朋友。儿子杨世斌,现在是一名县委机关的公务员。儿子说自己的成功和母亲有莫大的关系。的确,邱玉华在儿子学习和做人方面一直是高标准、严要求。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学会做人比学会做事更重要。记得有一年“六一”儿童节,邱玉华带儿子去大佛洞公园,在路上,她习惯性地将路上垃圾随手捡起来放在方便袋里,遇到路边垃圾箱就倒进去,儿子以为垃圾箱在跟他们一起走,惊讶地问她“妈妈,为什么垃圾箱要跟着我们?”也许是从小耳濡目染吧,儿子上学后每见同学丢垃圾,便上前制止,当问及妈妈的职业时,他总是不无自豪地说,我妈妈是“城市美容师”。她的这种言传身教对儿子的成长很有益,不过,每当儿子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错误时,她总是和儿子讲道理,从不用棍棒解决问题。中学是孩子变性子的时期,这时她选择的是和儿子做朋友,每天和儿子交流,孩子遇到困惑,会给点建议帮助解决,以朋友的身份去交谈,绝不摆出一副凌驾于孩子之上的家长样。在儿子上大学时,她时常叮嘱儿子要积极进取努力向党靠拢,现在儿子已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儿子工作的这两年中,她说的最多的就是,公务员就是人民的公仆,心中要时刻装着党和人民。
而她的爱人,虽不善言辞,但一直以无声的行动支持着她,家里的人尽可能不让她烦心,有时她的爱人还陪她一起上晚班。夫妻两人,一个推车,一个收集垃圾,有几个年三十晚他们都是这样在大街上过的。邱玉华风趣地说,我们这也是“逛街”呢。
总之,邱玉华觉得,环卫工作虽然苦,但一身汗水换来一片清洁,她感到这是世上最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支撑她干好环卫工作的不竭精神动力。2002年以来,我市“创卫”期间,她带领环卫工人们,向一个个脏乱差的死角发起了攻坚战。2004年,延安路、四中路口等多处露天垃圾中转站积存了大量垃圾,正当夏天,远远就有一股恶臭味。她带人赶到现场,第一个挥锹走过去,一下下地铲起垃圾。那几天,从中午12点一直干到下午5点多,终于清除了这个死角。
她参加过一次兴义市妇女代表大会和三次党代表大会,每次大会结束,回到单位,她首先向领导汇报参加会议情况和会议精神后,就即刻来到理岗位上,回到了挥舞着扫帚的姐妹们的身旁。她说,我是先进、是党代表,但更是一个普通的环卫工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我将永远记住,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来一方净土,为我们居住的城市更加靓丽作出更大的贡献。 “树高千尺根也深”,扎根生命的沃土,邱玉华忙碌并快乐着,在奉献社会中展现着无边的人生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