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机会之门:需求创新


  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虽然还有诸多欠缺,但已有明显进步。内功上去了,新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外部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维持持续的增长越来越难。

  “想当初,企业也没有什么管理,却大把大把赚钱,现在呢,管理人员这么多,又都那么敬业,经营却越来越难。”这是不少企业老板的心声。

  维持和创造企业可持续的增长,正在成为企业最大的挑战。

  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0年,美国仅有7%的上市交易公司,能够在收入和营业利润上连续8年创造两位数的增长率。而且估计这个比率还会进一步下降。

  “在这样一个产品饱和和市场动荡的时代,你的公司怎样才能冲破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增长模式的局限,创造新的增长?”这是新一代管理大师阿德里安·斯莱沃斯基(Adrian Slywotzky)在其新着《微利时代的增长》一书中试图回答的问题。

  阿德里安认为,二战后的几十年,对大多数公司来说,获得快速、稳定的增长要比现在容易得多。当时许多大公司的发展模式是:研制出一个不错的产品,然后投放市场,再拼命去销售,走国际化,并购和联合;降低成本,尽可能地提高价格,不断通过广告扩大市场。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业务创新型的公司逐渐崛起。像西南航空、沃尔玛等公司,它们关注的不再是产品创新,而是寻求更好的方法为顾客服务。这样,即使卖的产品和别人一样,也能创造出新的商业价值。结果,数十亿美元的股东价值从传统的产业领导者,如联合航空公司、希尔斯公司转移到那些勇于创新的后起之秀那里。

  而在过去的5年中,一种新的令人不安的因素正在出现。那就是当价值转移(value migration)发生在两种商业模式之间时,会转变成为“价值流出(value outflow)”。也就是说,随着整个市场趋于饱和,传统的增长源泉也会逐渐枯竭,产品利润和股东收益将“流出”这个行业。以西南航空为例,它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点对点式航线系统,总成本也低于其他主要的航空公司,但是它出售的仍然只是标准的航空座位,并没有使乘客的旅行发生多大变化,也没有在乘客登机前后,提供特殊服务而创造出新的需求。

  阿德里安提出,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战略将无法满足增长型公司的需求。传统战略包括三种主要形式:产品延伸、产品改进和新产品推出。现在让我们看看它们的真实处境。

  产品延伸。经过多年延伸,大多数派生产品只能服务于更小的细分市场。例如食品行业,从1980年至1998年,美国每年的新食品种类增长了5倍,接近11000种。在这样一个饱和的市场里,人们还会那么期待新产品问世么?拿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推出的信用卡新产品Optima(即通常所称的运显卡)和百事推出的新饮料Pepsi Blue来说,和市场份额的扩大相比,新产品带来的回报却越来越少。

  产品改进。当一种新产品问世后,其他竞争者在该产品的性能上稍做改进,便又推出了另一种新产品。例如任天堂和索尼,英特尔和AMD,波音和空中客车,Avis和Hertz(两家全球最大的汽车连锁租赁公司)。在这种针锋相对的竞争中,任何公司取得的优势都是微小而短暂的。

  新产品推出。当今激烈的产品竞争,大多数产品驱动型(product-driven)的增长面临的都是利润空间小、产品寿命短的困境。在高科技领域,大部分基于技术突破而创建的公司都很难获得长久的飞速发展。随着世界通讯巨头朗讯科技和掌上电脑Palm公司的衰落,增长衰落的周期已经被缩短到了两年。因此,技术创新可以被当作公司成长的源泉,但是依赖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持久增长点,风险是非常高的。

  传统战略不行,那么新的战略又是什么呢?阿德里安给出的答案是:需求创新(demand innovation)。

  需求创新不是价值转移,而是通过扩大市场的边界来创造新的增长。它致力于为顾客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围绕产品的定位,提高整体的性能。这些公司更关注于提供好的产品服务,而不是改进产品本身,以此提供新的增长点并赋予产品新的价值。

  美国通用汽车前几年推出的OnStar服务,就是一个需求创新的例子。

  OnStar服务可以让车主透过车内附设的声音辨别系统,对部分汽车性能进行声音控制,并可向客户服务中心要求服务,从而使车辆同时成为管家及行政助理。该服务主要透过车上的声音辨别电脑软件,以及接驳到24小时客户服务热线的移动电话系统,按车主要求及当时需要给予支援。车主只需开口说话,便几乎万事照顾周到。要锁车门?不再需要任何车钥匙了,车主说一声:“锁门!”车门“卡、卡”两声便锁上。

  OnStar有多种不同的“服务套餐”,最基本的是汽车位置追踪、遥控开关车门锁,以及路边紧急事故支援,月费16.95美元。“悠闲写意”服务还包括家务看管服务,月费为69.95美元。下班回家途中若觉肚饿,可透过声音辨别系统联络24小时服务的客户服务热线,要求“管家”替你在寓所附近的食店订购外卖食物。驾驶期间若感觉苦闷,甚至可透过OnStar服务找个客户服务员风花雪月一番。声控系统外,OnStar的紧急救助服务亦深受欢迎。遇车祸后安全气袋弹出,OnStar系统马上发出警报,客户服务员会透过全球定位系统确定出事汽车位置代为报警。

  北美已有几百万辆汽车配备了OnStar服务。除了通用汽车外,日本本田汽车的Acura及丰田汽车的Lexus轿车都采用了这套系统。奔驰及宝马旗下的汽车,则使用了另一套类似的ATX系统。

  OnStar服务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只是在产品上做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冲破产品的局限,去探索埋藏在产品周围的机会,从而发现令人激动的新增长的可能性。

  需求创新,或许是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过剩时代”的新的机会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