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理想 就没有现实


  阅读但斌先生富有激情、智慧和人文情怀的投资札记《时间的玫瑰》,让我想起价值投资的开山鼻祖格雷厄姆先生,他的一本投资专著也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金钱蜜蜂的舞蹈》。浪漫与理智的结合,热情与理性的交织,是这位大师的性格特征。从但斌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一点大师的影子,尽管他在中国更多的是试图复制大师的衣钵传人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觉悟的力量

  但斌有过在工厂当钳工和“孔雀东南飞”的艰苦岁月,也有过四次重大的投资挫折,他接受和转向价值投资的时间也不算早,大体在2000-2003年之间,但他一旦转身,却是那样的毅然决然,在短短的几年间,迅速成长为一名坚定的价值投资者。

  印度古籍《奥义书》有一段警世之言:“一个人到30岁,就要用全部的时间来觉悟,不觉悟的话,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

  但斌从“华丽转身”到“快速成长”成为私募基金的代表性人物的传奇故事,印证了觉悟的惊人力量和正确思考的巨大作用,对那些愿意尝试改变的人们是莫大的鼓舞。

  皇冠上的明珠

  觉悟后的但斌,开始选择最好的企业投资,成为他走上真正的投资之路的标志。他说:“杰出的企业廖若星辰,我们希望所投资的企业像是皇冠上的明珠。”看得出,但斌的选股理念主要来自巴菲特。因为巴菲特也曾说过:“一个拥有超长期经济效益分公司的母公司,是不会将公司的这颗‘皇冠上的宝石’卖掉的。然而,同样是这个首席执行官,却可能冲动地卖掉他私人证券账户里的股票。他的理由是一个简单的逻辑,‘获取利润总不会使你破产吧。’” 当张志雄先生采访但斌时,也曾问及东方港湾是否开发出自己的投研体系时,但斌说:“我们还没有开发出自己的投资研究方法,最多只是复制巴菲特的以公司价值为投资核心的投研方法。”从中可见但斌的诚实与谦虚。

  不过,对但斌“皇冠上的明珠”作“化学”分析,有他自己的摸索,概括起来,主要由以下成分构成:

  1、长期稳定的经营历史;2、高度的竞争壁垒,甚至是垄断型企业,最好是非政府管制型垄断;3、管理者理性、诚信,以股东利益为重;4、财务稳健,负债不高而净资产收益率高,自由现金流充裕;5、自己能够理解的、能够把握的企业。

  贵在坚持

  找到心目中的“皇冠明珠”,然后以适当的价格买进并长期持有,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似乎就是这样的简单。但简单不等于容易,困难在于坚持长期投资、“在最艰难的时刻在正确的方向上坚持”。尽管巴菲特说过,长期投资并不困难,你买进股票后不卖出就是长期投资。对大师很平常、很自然的行为,对普通投资者为什么如此困难?但斌认为:“巴菲特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在75岁的时候拥有了450亿的财富,而在于他年轻的时候想明白了许多事情,然后用一生的岁月来坚守。”如此看来,首要的条件是要想明白,“有些人从来没有坚定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过。”

  在我们这边,还有另一重困难。大多数人认为,在美国那样的成熟股市坚持长期投资容易,但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则“难于上青天”!可是但斌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如果你不敢在中国长期投资,到了美国你更不敢……巴菲特所经历的沧桑岁月里面有什么?当然有人类的巨大进步,但也有战争、世界的动荡。至少四次以上的经济危机、两次石油危机等等,数不胜数的社会动荡。那么在今天看我们中国除了一些波折以外,20年来其经济是一路向上的,平均GDP增长率有9%。如果在今天的中国你都不敢长期投资,你到当年巴菲特时代的美国怎么可能敢?所以在我看来,投资就是比谁看得远。因为你只有真正的眼光你才会坚定,如果你没有真正的眼光的话,你很难坚定。”

  或许投资大师罗杰斯在接受电视访谈时的一次谈话可以为但斌上述观点作最好的注脚:“大多数民族只能兴旺一次,但中华民族兴旺超过两次;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当然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但美国崛起过程中也遇到了大量问题和挑战,最后也成功了,和美国当时相比,中国目前问题和挑战还少些。”而他对美国读者的建议是:“把你的钱从美国撤出,到中国去投资,有多少投资多少。”

  笔者认为,敢于在中国坚持长期投资,除了“中国是21世纪的主旋律”外,还应该加上三条:第一,这是我们熟悉和热爱的土地,在这里都不敢长期投资,更遑论其他国度?第二,价值投资的基本原理不仅具有普遍适用性,而且坚如磐石,经得起任何风浪和灾难的考验;第三,一个具有持久性竞争优势的伟大企业组合,如同一只坚固的诺亚方舟,何惧洪水滔天?

  理想与现实

  10年前,东软集团总裁刘积仁一个题为“没有理想,就没有现实”的演讲,曾引起我强烈共鸣。但斌在《时间的玫瑰》中所表现出的理想主义色彩,不时地受到一些人的质疑。或许“没有理想,就没有现实”是对这些质疑的最好回答。

  古人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有了远大理想,就有了源源不竭的前进动力,就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现实中的困难和变化,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最终创造出活生生的美好现实。

  当然,理想主义并非不需要现实基础。理想是天,现实是地,顶天立地方可成就伟业。人们对但斌的质疑,集中在中国是否存在长期价值投资的现实基础这一点上,如对制度环境、宏观经济、资产泡沫、社会变迁的忧虑,对市场不成熟、上市公司质量欠佳、投资者心态浮躁等问题的担心,尤其是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可持续性信心不足。

  但斌对这些问题则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中国股市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更应该对自己的国家有信心”。他在和外国投资者接触时,明显感觉到似乎老外们比我们自己更看好中国。

  在笔者看来,这些质疑说明人们对巴菲特式的长期价值投资仍缺乏深入了解,他们担心的种种问题其实无法动摇巴式投资的根基。因为巴式投资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少数具有持久性竞争优势的杰出公司的经营成果,这些杰出公司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持久的竞争力,能够穿越经济周期、社会变迁和各种灾难,甚至在危机中还能趁机消灭竞争对手从而壮大自己,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单从这个角度看,但斌的理想主义已经具备牢固的现实基础。

  或许巴菲特的智慧能解开人们的疑团:“我们面将继续对政治预言和经济预言置之不理,这些东西对许多投资者和商人来说是代价昂贵的消遣。30年前,谁也没有预测到越南战争的大面积扩散、工资与物价控制、两次石油危机、总统辞职、苏联解体、道指在一天之内大跌508点,或是短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在2.8%至17.4%之间波动。但让人惊奇的是,这些巨型并未对本·格雷厄姆的投资原则产生丝毫不利的影响……而且,请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让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使我们递延或改变对资本的运用,那我们的代价将是什么。事实上,我们通常在人们对某种宏观事物的忧虑达到顶峰时进行了最成功的收购。恐惧是追求时尚者的敌人,却是保守固执的原教旨主义者的朋友。”

  有人说,胸怀决定境界,眼光决定未来,魄力决定成败。对具有理想主义的投资者而言,应该有足够宽广的胸怀去坦然面对人们的种种质疑和责难;有足够长远的眼光去穿透迷雾、洞悉本质,看到伟大企业的美好未来;有足够恢宏的气魄“放弃那些金光闪闪的既得利益”,集中全力,果敢出击,把握住最核心的机会和利益。理想主义者要去实现在常人看来不可能的伟业,注定要经受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如同唐僧去西天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个劫难。是真英雄自洒脱,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将能永远保持乐观、积极而又恬淡的心态。

  我愿意以《幽窗小记》的一副对联与但斌兄及其他理想主义者们共勉: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