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书·势第二十七
天下,势而已矣。势,轻重也。极重不可反。识其重而亟反之,可也。反之,力也。识不早,力不易也。力而不竞,天也。不识不力,人也。天乎?人也,何尤!
这一章非常重要,可说是体现了周敦颐先生大手眼、大局观的境界和水准。这个“势”,是我们面对世界、周围环境,能够有所作为的基础。如果能够识“势”,认识这种大势,有了这种大局观,才有可能入世为人,建功立业,才有可能把事业做得好。黄宗羲先生在读到《通书》这一章时的评语说:“造化在手,宇宙在握。”所以真正了解了这个“势”,明白了天下大势,造化就在你手里,宇宙规律也被你掌握着,你就会很清楚世事、社会的变化,做事就会很得力。所以,这一章是体现了周敦颐先生世间法的水准。实际上,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不二的,你要体现自己的学修,要运用这种学修,要在世间建功立业,就要在世间法上有很深的认识、很深的体会。
“天下,势而已矣。”“天下”,就是外界的一切,一切的运行,一切的变化。不管是社会变化也好,自然变化也好,用一个“势”字就全部概括出来了。那什么是“势”呢?明末大儒王夫之在谈这个“势”的时候说,“凡言势者,皆顺而不逆之谓也”。要谈“势”,就要看到它是一个洪流,是“顺而不逆”的,这才能成为“势”。在“势”中,你只有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这样才能称为顺势。“势”的特点是什么呢?“从高趋卑,从大包小,不容违阻之谓也。”这就是王夫之给“势”下的定义。“从高趋卑”,就和自由落体一样,从上往下扔个东西,是顺势而为的,直接落下去了。小朋友都喜欢比赛扔石头,看哪个扔得最高,好像是克服了地心引力,扔上去了。但是,扔得再高也要落下来,要顺这个“势”,“势”在这里就是地心的引力。长江、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从五、六千米的地方顺势而下,蜿蜒曲折,不管中间有什么阻拦,都是阻挡不了它的,一直要流到大海去。三峡大坝再高,也挡不住,还是要往下流去。这就是“势”的“从高趋卑”的力量。“势”还有一个力量,就是“从大包小”。我们看社会人事,不可能是小的把大的吃掉,而是大的把小的分化瓦解了。战国末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大势所趋。燕国的太子丹不服气,请了一个天下一流的大刺客荆轲去刺杀嬴政,也只是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一个英雄悲剧而已,最终也阻挡不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这就是“势”的特性。
说到“势”,我想起以前我在广元上班的时候,曾经去过剑门蜀道上一个叫“筹笔驿”的地方凭吊。诸葛亮曾经在那里屯军,并写出了天下闻名的《出师表》。古代大诗人中,李商隐、罗隐、陆游等很多人都写过关于筹笔驿的诗,完全可以编出一本集子来。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唐代罗隐题筹笔驿的诗,真正把天下大势说清楚了的,个人的命运、时代的命运,都说得非常透。
筹笔驿怀古
罗隐·唐
抛却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盖恨谯周。
惟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抛却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诸葛亮在被刘备礼请出山之前,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被请出山后,出了很多主意,打了很多仗,而且诸葛亮的才华、能力在三国时确实是出类拔萃、无人能及的。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可说是全诗最精彩的地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两句的张力很大,真正让人感觉英雄无奈,大势所趋,英雄失势了也不能自由啊。“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盖恨谯周。”天地山川,都是亘古不动的,一介书生在天地和天下大势之中,又算什么呢?“谯周”就是当时喊着要投降的人,他在学术上是很厉害的,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他劝后主刘禅投降,也是大势所趋,使蜀中的黎民百姓少受了许多战争之苦。但是,这个事总是让人感觉很遗憾,不爽啊,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投降了啊!我们在筹笔驿界碑这个地方站着,放眼看去,嘉陵江水势浩大,横流无际,非常空旷,身后是诸葛亮屯军十万的汉王山。诸葛亮在历史上多么了不起啊!但现在呢?就是眼前的一个小村子,留有一小块石碑,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站在那种地方,想想这首诗,确实就会对个人的命运、名利、得失,看得很轻了;确实就和辛弃疾所写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一个感觉。
我们要怎么去体会这个“势”啊?一定要从历史、从时空的变化之中去找到“势”的这个感觉!“势”,也可以说就是这两句诗中的“时”和“运”。得时运的时候,当然天地间的一切都顺着你的心思转,啥子事情都来得很合适、很巴适,像“沉舟侧畔千帆过”一样顺畅。而一旦失去了时运的话,再有多大的本事,也挡不住时代发展的车轮。我们大家之所以能够坐在这里学习、体会这个东西,也是因为现在这个时运所至,现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这个“势”,已经到了该复兴的时候了。
这段时间,我们的冯学成老师在北京巡讲,一会儿在寺庙里,一会儿又在居士林中,一会儿在书店里面,一会儿又在清华、北大搞讲座,讲传统文化,讲禅讲得很热闹啊,追捧的人多得很。为什么呢?得势了啊!现在就是传统文化复兴的时机。当初不得势的时候,又是怎样一种状态呢?我们在网上看老师讲座的视频,他也在不断回忆啊。在《四十年学佛汇报》讲座中,老师讲到他在文革时期跟着海灯法师、本光法师学习,那个时候,传统文化没落到历史最低点的时候,那些老和尚、老先生又怎么敢公开给大家讲传统文化、讲孔孟之道、讲禅宗呢?根本不敢啊!几个学生扭着老先生要学习,都是借着到望江公园喝茶的时候偷偷摆几句,或者到哪个私人的家中去,学点东西就像做贼一样,而且要在师父面前发毒誓,绝对不向外人透露!为啥子搞得这么惨呢?就这个势啊!如果不小心把消息透露了,那就是逆流而上,逆了当时的大势,那就是“反革命的逆流”,坐牢有份,甚至脑袋都要耍掉!
所以我们在大势面前,一定要认清楚。如果势来了,就投身其中,义无反顾,顺势而为。如果势去了,到最低谷的时候了,该怎么办呢?儒家有个说法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势的时候,最好不要逆势而行。按照过去的说法,就是要留下一颗火种,等到势来了的时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个时候,才是顺势而为的时候。所以,我们冯老师在成都搞了龙江书院以后,马上在广州又要办一个南华书院。今天早上,我还接到一个武汉朋友的电话,想请冯老师到武汉去搞一个书院。我跟他说,这个没什么好商量的,培养人才要从身边的人做起,要把自己的人才培训出来才行。现在的大善知识有几个呢?南怀瑾也只有一个嘛,冯学成也只有一个,屈指可数啊。现在想学道的人很多,能弘道的人却很少,怎么办呢?《中庸》上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只有自己把自己的精神料理好,自己把自己的修养搞好,自然就能够顺势而为,能够做很多事情了。今年的奥运会也是这样的,虽然说有点晦暗难明的声音,国际上也有人在唱反调,但是我们确实能够感到,这些声音都是大势之中的杂音而已。以中国现在的状况,香港、澳门回归以后的发展,大家都是看得到的;与台湾的关系,现在也有了很实际的改善,“三通”问题也很快解决了。我们胡总书记在博鳌论坛上和萧万长先生见面,谈到了海峡两岸的求同存异,这就是大势。虽然西藏那边,达赖集团还有点麻烦,但是中央政府也开了口子,愿意和达赖的特使进行磋商,大家可以坐下来慢慢谈。总之,有一种拨开乌云见到一丝蓝天的感觉。整个的势,都是朝着越来越好、越来越和谐的这个状况发展的。我们大家在这里学习,也是借这个势而为。波师兄能在这里叽叽呱呱地侃,也是借这个势,所以还是很有幸的。
“势,轻重也。极重不可反。”周敦颐先生认为,“势”就是一个对轻重的权衡。这个句子,让我们感觉像天平一样,一轻一重,这头加的东西多了,就会往重的一边倒,不会向轻的一边倒。如果没有天平座子的话,天平重的一头就会落到底,落到底,这个“势”就倾斜到底了,托盘上的东西就会滑掉,这样,天平又会恢复到平衡的状态。天下大势,也就是这样的,和《易经》中说的是一回事,“一阴一阳之谓道”嘛!但是,随着惯性的不断加大,“极重”就“不可反”。“势”绝对是向重的一方倾斜的,所以说轻者愈轻,重者愈重,重到一定的程度后要想再扳回来,是不可能的。
刚才我们谈到的,都是所谓的国家大事,但我们平时在小事情上,也要从大局来考虑。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要考虑一下合不合于时势,合不合于潮流。这并不是要我们成为没有主见、顺水推舟的人,而是说我们在发出自己声音的时候,要考虑一下,能不能被外界接受,会不会适得其反?如果外界的潮流与我们的心智、精神,与我们追求的方向是相反的,那么我们就要仔细,要权衡一下是不发出声音呢,还是用很权巧方便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去与主流、与时代的大潮流唱对台戏。如果这个大潮流合符我们的精神方向,那就简单了,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去。
“识其重而亟反之,可也。”如果我们要扭转外界的这种“势”,如果“势”与我们自身的追求、与我们精神的方向是相反的,那么,就要认识到这个“势”的整体状况,看它是处在什么阶段,是初期阶段,还是发展壮大了的阶段,还是处在强弩之末的那个阶段。首先要认识它,“识其重而亟反之”,如果下决心了要扭转这件事情,那么态度就要十分干脆、坚决。只有这样果断坚定,才不会被“势”牵着跑。
“反之,力也。识不早,力不易也。”要扭转这个势态,必须是有真正的力量,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做非常之事,须是非常之人,要有强大的能力、能量,才能够扭转这个不好的势头。这种强大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呢?并不是说你能举重,还是个大力士,就具有能量。这个能量,是从“识”当中来的,是你的见识、你的精神境界中生起的一种力量。“识不早,力不易也”,就是要从我们的精神意识上,从大局的把握上来体会。这里,我们可以结合前面讲的《诚几德》、《圣》、《慎动》这几章来体会。这几章都谈到了“几”的问题,“君子见几而作”,找到了、抓住了扭转时势的机会,你就可以去做。机会是什么呢?就是事物在最初萌芽的一瞬间,或者是事物的发展处在转折的某一瞬间,这就是“几”。如果我们识别得比别人早一步,认识这种时势、这种机会,就能抓住它。如果没有抓住时机,养虎为患,老虎都已经养大了,你再想空手去把它拴住,那就很难了。所以说,“识不早,力不易也”。
“力而不竞,天也。不识不力,人也。”下面,周敦颐先生就展现出了他的境界,不光是在世间法上很通透、很清晰了。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尤其是在大势当中,该怎么处呢?我们面对这种大势,面对这种滚滚洪流,如果“识”也识得早,也尽力去做了,却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还是没有扭转局面,又怎么办呢?周敦颐先生说,那也就无所谓了,这是天命啊。我们平时常说,做事情要本着一个原则,那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只要树立好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地朝这个目标前进就好了,至于能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这确实就是“天”,是命的问题,不是人力所能够左右的了。那么,人力到底能够左右什么东西呢?就是这个“识”。对一个问题、一件事情,我们是不是认识到了?认识到了之后,是不是出力了?这才是人能够做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把老天爷的事情还给老天爷,只做我们人该做的事情。把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做好,把本分事料理好,这也就对了。至于成功与否,就交给天老爷吧,我们也管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