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科学的本质是求真和创新,科学无禁区是人类探索真理的客观要求。技术的责任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伦理要求,对技术的发展起到评价、选择、调节和控制作用。将科学无禁区与技术有责任相结合才更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从而增进人类的福扯。
关键词:科学;技术;责任;自然辨证法
一、引言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将科学与技术合称为科技,但是科学与技术其实是有区别的。关于科学的定义,学术界与理论界并尚达成共识。正如Max Charlesworth所说“什么是科学?如果没有人问我,我还知道;但当我要向提问者解释它时,我又不知道了。”从一般意义上讲,科学是指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的本质在于求真与创新。
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哲学家狄德罗把技术定义为:为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体系。马克思主义对技术的本质的把握是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出发的,认为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在劳动过程中,通过技术手段的中介作用,把人的活动作用于对象之上。因此,技术可以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科学的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从历史的角度看,科学(Science)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而技术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便存在了,因此技术是科学之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社会,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进步,技术成为科学发展的延伸和应用,科学是“知”,技术是“行”,所以科学是技术之父。陈昌署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对科学和技术进行了区分,指出科学与技术“毕竟是两种不尽相同的社会文化,它们各自有自己的性质、任务、内容、方法、研究过程、评价标准和意义。”但是,现代科学和高新技术几乎形影不离,而高新技术的运用又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科学技术一体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趋一体化,呈现出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态势。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然而,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其负面作用也日益彰显,核威胁、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信息安全等问题无时无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长远发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与技术也不例外。既要看到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也要正视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科学与技术内涵以引导科学与技术的健康发展,关于科学探索是否有禁区,技术发展是否有责任,是我们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对于科学探索是否有禁区,国内外科学界已有比较一致的认识,认为科学探索不应该有禁区。但是对于技术是否应该有责任,国内外学者尚有分歧。围绕技术价值的问题,出现了技术中性论、技术非中性论与技术价值无涉说的争论。例如,科利(Mike Kelly)认为“技术本身不负载价值,而是在技术使用中,人的思想意识和经济利益导致了技术的价值负载。”而辛普森(Simpson)则认为,技术本身并非是价值中立的,技术拥有自身特定的价值。技术能够控制并统治人类,是人类成为被管理的对象。因此“技术是双重性的,具有正效应和负效应,它既是解放人类的又是统治人类的工具。”也有学者从技术价值的两重性上来讨论,比如茵特曼(Eric Entemann)认为,“技术在给了我们好处和方便的同时,也异化了我们,降低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是我们的精神空虚乏味”;陶波特(StePhen L. Talbott)也认为,“一方面技术是我们的杰作,另一方面技术又反作用于我们,我们与技术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就像生物学上所说的共生现象一样,无法逃避。”
在现有的文献与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科学无禁区,技术有责任。科学对真理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科学的价值在于为人类提供确证无误的知识,树立求真和创新的精神。因此科学的探索不应该有禁区。人类的好奇心不断,科学发展也将永无止境。从技术元理论的角度,价值理性应该引导工具理性,技术的发展应该对人类发展、社会进步承担相应的伦理责任。仅有如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更好的造福于人类。
二、科学无禁区,技术有责任
(一)科学无禁区
科学的本质在于求真与创新。科学的本质及其性质决定了科学对真理的探索是永无止尽的。伴随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只要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不停止,科学的发展就不会停止。只要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没有穷尽,科学的探索就不会结束。问题是科学探索是否有禁区,是否某些问题是科学不能探索的。显而易见,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科学是对不可知论的否定,科学无禁区是人类探索真理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对科学来说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永远不能认识的事物。一些被称为“禁区”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尚未被认识的必然性。而科学正是给人以对必然性的认识,从而帮助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科学本身就是对不可知论的否定。如果认为科学有什么禁区,就是承认世界上有些事物是科学所不能涉猎的,不能探索的,就是限制和否认科学的权威,就是宣扬不可知论和神秘论。
其次,人类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是科学无禁区的主观需要。亚里斯多德曾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求知是人类出于本性地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从人类求知的本性出发,没有人类不能知道知识禁区,因此,科学也不存在不能探索的禁区。另外,正是人类的好奇心与求知的本性使得科学不断的向前发展,成为推动科学进步的内在原因。
最后,科学的发展正是突破一个个禁区的必然结果。从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道路总是充满荆棘与坎坷。科学无禁区,是说科学本身的发展本来不应该有禁区,但并不是说在科学的发展史上不曾遇到过禁区。1513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但是其发表却是在20年以后。而布鲁诺却因为丰富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而在1600年2月17日被天主教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因为反对教会的陈规旧俗,晚年受到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科学遇到坎坷的事例还很多,原因也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任何坎坷和阻碍都不能永远阻碍科学的发展。科学正是在不断突破阻碍中得到发展。凡是禁区都是人为的,都阻碍科学的发展,要发展科学,必须冲破禁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探索真理,突破禁区,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毛主席说:“我们除了科学,什么都不要信,就是说,不要迷信。”(《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31页)在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原则的地方,就不应有禁锢思想和科学的禁区。
(二)技术有责任
现代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其负面作用也日益彰显,核威胁、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信息安全等问题引起了关于技术责任的问题。底特·本巴赫尔所说:“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副产品,就是形成了一种不断增长的、与责任相关的意识负担和心理矛盾,不断增长的技术控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致富困惑’,当技术使我们的生活更舒适并不断增加我们的选择方式和目标时,它同时对我们的现实活动也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技术的责任主要是从技术元伦理的角度来对技术进行思考的。什么是技术的责任,谁负责(责任主体),负什么责(责任内容),以及对谁负责(责任对象),都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技术的责任是指技术活动主体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它也可被认为是技术的善恶问题所派生的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主观上保证技术求善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保证效果上的善;技术伦理中的责任就是通过技术活动主体的自觉担当以实现技术活动的趋利避害,也就是要从结果、效果以及后果上保证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幸福而不是苦难。
技术责任主体就是指在技术生产过程中,对于参与其中并对技术发明及其应用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后果负有特定责任和义务的个人或团体。从技术责任主体的演进过程来看,技术的责任主体不断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现代科技日益趋于一种集体性活动,而且总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就使得技术责任主体更加复杂化,影响技术活动后果的既包括技术的发明者,又包括技术的应用者,由于这种整体性、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使技术责任主体空置,难以找出单独的负责人,如何区分各自的责任,又当以何标准来区分这种责任,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日本学者丸山认为技术对进步的效果负有责任,无论何种情况,技术的基本责任都是要实现“为了人类”,对“利用自然”实施控制。杨德荣将技术理论的基本责任概括为:(1)作为人类的基准的第一次责任,包括保障生命、减轻劳苦;(2)作为存在的基准的第二次责任,包括保障自由、保障平等;(3)作为经济基准的第三次责任,包括消除贫困、确保富裕;(4)作为社会基准的第四次责任,包括保护环境、保障和平。
技术的责任对象,即对谁负责,主要包括:(1)人类自身;(2)人类社会;(3)自然;(4)人类的未来。技术的责任对象是与技术的责任内容相联系的。技术的第一次责任要求技术以人类为基准,对人类的生命安全、肉体与精神负责,因而技术的责任对象首先是人类自身。其次,技术的责任还要求对人类的发展,人类遥远的后代的发展负责,因此技术的发展需要面向人类的未来,即对人类的未来负责。技术的第二次责任、第三次责任都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的普遍价值自由、平等、富裕负责。最后,技术的第四次责任,保护环境与保障和平,则将技术的责任对象从人类社会转向自然,技术不仅要对人类社会负责还要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负责。
技术的责任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伦理要求,对技术的发展起到评价、选择、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引导技术向“善”发展,避免技术的发展转向“恶”。但是技术的责任要求是否会反过来制约技术的发展仍使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因为技术责任的伦理问题最终又会回到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动机与结果的善恶哪一个才是标准,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善的动机可能导致善的结果也可能导致恶的结果,相反恶的动机也可能导致善的结果。那么究竟哪一个才是判断的标准呢?本文认为,技术是责任既是对技术动机的善的要求,又是对技术善的结果的要求,前者是“尽心”,后者是“尽责”,只有将尽心与尽责结合起来,才能使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增进人类福扯。
三、小结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已经成为已是不争的事实。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日渐紧密和融合,在改善和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显示出一些负面效应,例如核威胁、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信息安全等。由此引起了“科学有无禁区”、“技术有无责任”的争论。
科学的本质是求真和创新。科学是对不可知论的否定,科学无禁区是人类探索真理的客观要求。科学研究的最大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科学的自由探索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条件,在科学研究领域没有禁区,不能无端地限制科学家自由探索的范围。科学的发展正是突破一个个禁区的必然结果。
技术在现代已成为人类须臾不可离的东西,成为人类的生存方式。现代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引起相应的技术责任问题。技术的责任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伦理要求,对技术的发展起到评价、选择、调节和控制作用,引导技术向“善”发展,避免技术的发展转向“恶”。技术是责任既是对技术动机的善的要求,又是对技术善的结果的要求,前者是“尽心”,后者是“尽责”,只有将尽心与尽责结合起来,才能使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增进人类福扯。
科技的发展不仅要对人类社会负责,还要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负责;不仅要对现在的人类负责,还要对人类未来的命运负责。正如有人在谈到罗马俱乐部对全球问题和人类未来命运的研究时所说的那样:“如果罗马俱乐部预言的某个危机没有发生,不是因为它没有言中,而是因为人们听从了它的警告,从而改变了事态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大椿,“自然辩证法”研究述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2]刘大椿,在真与善之间——科技时代的伦理问题与道德抉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
[3]何立松,双刃剑的困惑——技术价值分析[M],江西高校出版社;
[4]赞颂生,科技时代的反思[M],中山大学出版社;
[5]李醒民,科学的精神与价值[M],河北教育出版社;
[6]武高寿,科学无禁区,技术有限制[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2月第1期;
[7]乔瑞金、张晓鹏,“技术之善”的哲学思考[J],技术与哲学研究,2005年2月;
[8]方秋明,技术发展与责任伦理[J],技术与哲学研究,2005年2月;
[9]Hans Jonas. 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 In search of an Ethics for the Technological Age[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ctober. 1985.
[10]杨小华,技术价值论:作为技术哲学范式的兴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1月;
[11]眭纪刚,科学与技术:关系演进与政策涵义[J],科学学研究,2009年6月;
[12]肖峰,哲学视域中的技术[M],人们出版社,2007年5月;
[13]肖峰,从元伦理看技术的责任与代价[J],哲学动态,2006年9月;
[14]Max Charlesworth,Science,Non-science and Pseudo-science,Burwood,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6;
[15]肖德武、姜正东、孙波:《简明自然辨证法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16]陈昌署:《技术哲学引论》,北京,社会出版社,1999;
[17]王春法,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点及其含义[J],学习与实践,2002年11月;
[18]Mike Kelly. The Technology of Uselessness, http://www.pd.org/topos/perforations/perf6/uselesstech.html;
[19]川底特·本巴赫尔,责任的哲学基础闭,齐鲁学刊,2005年4月;
[20]张琳,技术责任论初探,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
[21]杨德荣,科学技术论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22]高健等,罗马俱乐部决断力[M],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