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深度游


金外滩花园被复兴东路、外咸瓜街、中山南路和老太平弄所包围,原来的盐码头街是横穿金外滩花园的一条老街,原来的盐码头街的一部分现在被金外滩花园吞噬掉了。

我在上海已经足足生活了七十年,能够有机会每天可以不停地看黄浦江,看黄浦江上的来往船只,看黄浦江两岸的景观和各式建筑,却是最近的事。浦西的复兴东路轮渡码头就在我的足前不远的地方,两条渡轮从早到晚在同一时间对开,几乎也总是在江的正中央相错而过。从浦东过来的渡轮航班一靠岸,只见各式机动单车蜂拥而上,每班渡船多则四五十辆,少则十多辆,鲜见无车的摆渡客,也可能我从三十二楼看过去看不清,把无车的摆渡客给漏看了。复兴东路除了一条对开的轮渡,还有一条往浦东的轮渡,只是我现在还不知是到哪里的。

黄埔江上现在还有各式货轮来来往往,所有这些货轮几乎清一色都是中国自己建造的,从千吨级到万吨级。在我的印象中江上应该有舢板在穿梭,可是现下已是遍寻无着了。江水质地不错,没有一丝垃圾在江上浮游,早先已不见的海鸥现在又成群地在江面上飞翔,或在江面上浮游。

入夜,各式游轮成了江面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彩灯点缀在游轮的轮廓线上,五彩缤纷,闪闪忽忽,时隐时现,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人在游轮上肯定有恍惚入仙的感受。两岸高楼林立,高楼上的灯光和高楼上的景观灯饰相互辉映,黄浦江就像是一条丝巾围缠并装点在它们的胸前。

这时也常会有故去的镜头潜入脑海。1948年的冬天,我到码头送我小学时期的挚友康仲谋的情形历历在目,在我的小学求学期间,我有几位挚友,他们的名字虽经一个甲子的风尘,仍然鲜明地在我的脑海中跳跃,袁硕颀、袁依、康亚谋、刘毅然,一个个会轮番地跳跃。

1979年,我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参加了我的第一次浦江游览,在此之前我们还从未举家出游过,因为身上没有多余的钱可以做这样的奢游。是邓小平的新政从此让我家的出游一发而不能收。1989年我和妻带着她的侄女乘上游轮赴韩旅游,那时浦东陆家嘴的建筑已初出茅庐,身骨挺拔,巍然一派,东方楚秀,亮丽登场。出港之前,我们在游轮上以这些建筑为背景频频摄影留念。

就在我的眼睛从电脑上溜向一边时,一支头戴棕红色旅游帽的旅游队伍正在跨过中山南路的过街天桥,由西向东走动,我好奇地注视着他们,看他们走进了渡轮码头,这一定是一支从外地来上海的旅游队伍,他们也来拜访黄浦江。不过这样的旅游线路却是很少见。

我坐在金外滩最高楼层上,凭窗俯眺,我确认这是一种深度游。最详尽地观察并欣赏自己身边地域上的一切文化和景观,这就是深度游的的内涵。我非常庆幸,在我的晚年能有如此恢弘的深度游,浦江育我,我为黄浦,浦江水滚滚入东海,温馨融入太平洋,和平友爱流向全世界,中华伟大的复兴将不仅是一族一国的新春,和谐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和精神,顾及人类还要顾及宇宙,遥远将来200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肯定会绣出一个美丽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