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王垿,1858年出生,山东莱阳人,字爵生,号杏坊,晚年号昌阳寄叟、望石山樵。1889年中进士,他与父亲王兰升和兄长王塾在前后十几年中,也都相继中了进士,进入翰林院,"父子三翰林"一时名噪天下。
王垿曾任国子监祭酒、河南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900年7月八国联军进逼通州,慈禧夜晚召集大臣,仅到3人,次日出行,王垿借马护驾西行。1901年冬慈禧返京,清廷赏护行人员,王垿被赏戴花翎。1903年王垿授河南学政,督学河南兼授翰林院学士,累迁刑部右侍郎,后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官居二品。1907年又署法部右侍郎兼实录馆副总裁,为光绪写《清实录》。1911年辛亥革命辞官。1912年欲回山东莱阳,因天津兵变,路途受阻,又闻莱阳也哗变,遂"投向"青岛。
王垿在青岛居住22年之久,1933年12月因病去世,终年76岁。1934年春归葬莱阳,碑文为"一代完人"。
一、且看青岛似"桃源"
1912年王垿来到青岛,住在离火车站仅"一箭之遥"的宁阳路。其孙女王世棽在《王垿事略》一文中这样记载:"垿抵青,初居宁阳路一巷中, 当时青岛人因其巷中住有清朝遗臣,遂名'清官巷'。嗣后,王公大臣蜂拥沓至,多居此巷中。于是众人又称呼为'赃官巷'矣。"1913年,王垿择山麓筑室定居,这就是现在的陵县路25号。
当时陵县路一带地势空旷,舍旁无邻,西望渔帆照影,海天一色;东顾则层峦叠嶂,满目青翠。王垿每登临四顾,则思念故里,感自身如寄他乡,遂名其居为"寄庐",自号"寄叟",又因此处与莱阳八景之一的"望石游春"相似,故又自号"望石山樵"。 王垿归隐青岛后,不事政治,也不与军阀、官宦相交。《王垿事略》有这样的文字:"垿屡经离乱,厌视禄位中人。军阀中显要人物,凡至青者,多投刺谒见,垿概称病挡驾。" 每日吟诗写字,自得其乐。但"尊孔书社"是个例外。德国人卫礼贤在青岛创"尊孔书社"时,王垿经常参加活动,他念卫礼贤在中国办学,引进国外的先进学术,对中国教育事业大有裨益,为"尊孔书社藏书楼"捐了大量书籍。
几年过去,从北京到青岛的"遗老"已为数不多,这从他1921年写给劳乃宣的《有感》可以看出清朝遗老在青岛的兴衰:"壬子夏,余来青岛时,京外士绅居此百数十家,今惟数人矣,劳尚书云:同志无多,益形寂寞,余感赋二绝为赠","争觅桃源为避秦,而今几见旧时人。世途趋向曾无定,或有渔郎再问津。"与王垿经常交往的,为数不多。
1914年日军进攻驻青岛之德军时,携眷避至济南。当时恭亲王溥伟、相国升允等仍在青岛,因其住宅坚固,皆避居于此,王衍彬介绍道:"恭亲王溥伟到过陵县路25号'寄庐'之后,念念不忘,所以为躲避日军袭击,他就躲在一楼的储藏室内,而平时,这里连下人也不曾住过,他图惜的就是这里的'铜墙铁壁'。"而王垿则在11月日军占领青岛后,才由济南返青岛,潜心翰墨,不问世事,间或遨游海滨。
二、"墨香斋"里墨香四溢
王垿的书法,初学欧阳询和虞世南,兼得瘦劲与圆润之笔法,取二家之长;后兼师颜柳,以饱笔浓墨作书,平整中寓险奇,圆润里见清劲,是清末书法创新派之一。上世纪20、30年代,王垿青岛定居后,青岛商号之牌匾多出自他的手笔。清朝末年,北京流传着两句话:"有匾皆书垿,无腔不学谭"。当时北京城的京剧票友,大多学唱谭鑫培创立的谭派;京城凡银号、钱庄、酒楼、茶馆、绸缎布店、洋广杂货之牌匾、对联以王垿书写为荣。王垿到青岛后,在他的"寄庐"里专设书斋,名为"墨香斋",他在青岛的这些字就是在"墨香斋"里写的。
王衍彬回忆说:"姑母王世棽曾讲,曾祖父每晨5时必起,至家人早饭时,所写对联匾额,已墨迹淋漓,悬满室中。" 原青岛市卫生局局长、著名中医传人刘镜如在《王垿诗选》序中所说:"每晨挥毫泼墨、研习书法外,日夜吟哦、藉诗抒怀。所写之诗多抒情、写景、咏史、感怀、奉和之作。由于心境与处境,所作之诗多苍凉抑郁之感。"
王垿的书法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北京和青岛,在山东栖霞牟氏庄园大门就有王垿题的对联。当时青岛商圈主要集中在大鲍岛一带,像天后宫"有求必应"、胶州路上的"瑞蚨祥"、北京路上的"谦祥益"、高密路上的"泉祥茶庄"以及两侧长联、海泊路的"洪兴德绸缎庄"、芝罘路上的"裕长酱园"、博山路的"天德塘"都出自王垿笔端,王垿喜爱崂山,经常做崂山游,甚至登上崂顶,现在在崂山刻石中,能确认的大约只有"明霞洞"洞口上方石匾。1923年青岛李沧于家下河建成的仙姑塔,也留下王垿"贞闺仙迹"和碑文,据分析像这样的题字应该是公益性质的。
王垿到青岛后,青岛没有酒楼,酒肆则四处可见,王垿为制做雷同的饮食酒肆苦恼之际,"某日偶至一处,见窄门独人,姑入小饮,其烹饪之味,酷似京中鸿兴楼,"经过询问得知店主李某竟然是鸿兴楼学徒,艺成后来青岛创业,但没有资金"困顿不振",便倡议集资,最终使顺兴楼在北京路"谦祥益"下端开业,成为当时高雅酒楼。据王垿重孙女王纹女士讲,当时有25人在顺兴楼定期举行生日会,很有名气,但这25人名单至今不详。
从北京到青岛,当时流行一种风尚,就是商家请王垿写字就能够生意兴隆,所以王垿到陵县路25号求字人员络绎不绝。另外"寄庐"里一年四季住着莱阳老家来客,他们投奔王垿寻找生路,而王垿因为"归隐",和各种当权者并不来往,所以这些客人只见多,不见少。因为顺兴楼掌柜李某早逝,继任者经营不善终于倒闭,李某妻子膝下无子女,王垿后人将其接到"寄庐",给她腾出房屋,直到1962年去世。
王垿来青后首捐款建"齐燕会馆","齐燕会馆"与陵县路仅一街之隔,是王垿经常去的地方,这里当时是河北、山东两省人士在青岛的同乡会组织,与当时的"广东会馆"、"三江会馆"齐名。他还带头在无棣路上组织了"莱阳同乡会",凡山东有水、旱之灾,王垿对"持簿登门者皆竭力捐助"。
三、3千诗词吟青岛
王垿在京为官之时,业余"爱好"主要是写字,作诗需要闲情逸致,整日忙于朝庭之时,难有作诗的心境。王垿重孙子王纹女士接受笔者采访时说,王垿定居青岛后,摆脱官场环境,诗性极高,几乎每天都有诗作"问世",他和青岛一些文人雅客集结了诗社,应酬作合,乐此不疲,不过王垿对自己诗作并不珍惜,所以有许多已经散失。
王垿在世时,极其疼爱孙女王世棽,他的诗作由王世棽收藏,辑有《王垿讲稿》6册,这些诗稿皆是王垿在青岛所作,按年历编就,1920年的《庚申集》收诗881首,1921年的《辛酉集》收诗795首,1923年的《癸亥集》431首,1924年的《甲子集》707首,1925年的《乙丑集》283首,1926年的《丙寅集》422首,共收入3519首,王垿重孙女王纹与重孙王衍彬从中选出429首,出版《王垿诗选》。
《王垿诗选》里有大量吟崂山的诗词,他多次去崂山,流连忘返,甚至还攀上巨峰,他在《登巨峰绝顶》里这样写道:"万峰齐俯首,策杖入隆崇。海阔连天碧,霞明著地红。二崂低若阜,九水曲如弓。到此诗情远,何须蹑华嵩。"在华楼、在碧落岩、在明霞洞、在白云洞,都留下他的诗词。
王垿的《青岛杂吟》三十首,为我们保留了当时的市井风情,十分珍贵,他写道:"峻宇雕墙绕四围,绿窗红瓦间翚飞。台东镇接台西镇,比户灯光电气辉。""行行琴树夹长街,举世争呼德国槐。花自可餐枝太密,年年剪伐作烧柴。""汇泉村景绿森森,深谷高陵总树林。樗栎轮囷难用世,空思焦尾遇知音。"
可以看出,从1920年到1926年,是王垿诗作"鼎盛"时期,往后诗作没有按年历排列,知道王垿事情最多的王世棽老人已经去世,一些没有解开的"谜底",将永远无法解开。 -
王垿:陵县路25号"寄庐"时光
评论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