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重振中的资本回流困境与对策(三)


 

美国制造业重振中的资本回流困境与对策

 

 

袁冬梅  刘建江

[1]

内容提要  次贷危机以来,美国将制造业重振上升为国家战略,期望以此带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摆脱危机的困扰。然而,制造业重振正面临资本流入不足的挑战。近年来由于国内经济不景气,美元疲软,全球市场竞争加剧等内外原因,美国吸引境外资本流入已面临困境。为此,美国一方面是从整体上创造条件,吸引全球资本回流美国;二是通过诸如税收优惠、贸易政策调整等措施,降低本国制造业成本,推动海外跨国公司资本回流。这意味着全球对金融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中美制造业之间的竞争将不断升级。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积极应对来自于美国制造业的竞争成为当务之急。

关 键 词  制造业重振  经常项目逆差  资本回流  美国国债 



[1] 本文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培育机制研究”(11AJL008)、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编号:08CJL019)、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美国制造业重振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研究”(编号:)、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09XGG29)的资助。

 


美国推动资本回流的措施

由于美国实体经济的不景气、美元的疲软与主权债务信用评级的下降,美国改善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吸引美元资金回流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促使海外资本回流已经成为维持美国经济体系可持续的重要环节,也是其制造业重振战略能否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面对内外的压力与挑战,美国推动资本回流的政策措施主要围绕两个思路展开:对内多管齐下,货币手段、财税手段和法律手段结合运用;对外则相机决策,灵活采用政治、经济手段来实现。鉴于美国经济的全球化态势,对内对外政策没有明确的界线,其整体目的是创造条件提供多种优惠降低本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增加FDI的吸引力;同时,从国内经济体系来考虑,为经济整体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保持市场消费与投资需求。

(一)推动资本回流的国内政策

1.维持强势美元政策

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累积与次贷危机以来经济的不景气,无疑不利于美国维持强势美元政策。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推行赤字政策,多发美元货币虽可暂时维持经济体系的稳定,但却使美元贬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为吸引资本回流,提高利率曾一度成为美联储重要应对策略。如20046月以来,为抑制资金流入下滑的趋势,美国连续8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到200553,使之从上年初1%提高至3%。前任总统布什政府与国会当时通过减少预算赤字,支持美元强势,在他们的努力下,2004年美国接受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1459.6亿美元,重新取得了世界第一的位置,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2005-2006年分别达到7138.327776.52亿美元,与经常项目的缺口缩小到337.58亿美元与229.69亿美元,而2004年二者的缺口高达951亿美元。

2007年开始,美元利率持续下降,美元资产吸引力也随之下降,美元资金净流出额不断扩大,但美国强势美元的战略则一直未变。如奥巴马的竞选纲领之一就是推行“强势美元”政策。现任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及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都是“强势美元”的积极拥护者。针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国际投资者对美元资产安全信心的质疑,20093月,奥巴马总统重申了对美元保持强势的信心。

2.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国债发行

多年来,凭借超级大国特有优势与美元霸权地位,美国国债一直是国际上重要的金融产品,拥有很好的市场。在奥巴马政府摆脱金融危机,复苏经济的四大举措中,前两大举措均与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相关:一是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以提振需求,表现为降低利率,出台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总计达7870亿美元;二是拯救金融体系以恢复流动性供给,包括启动银行资本化项目和加强非银行资本市场等。通过向世界提供大量以国债为代表的金融产品,不但补充了市场的流动性,也为众多资金纷纷涌入美国寻求避险提供了足够的产品,从而吸引更多外资流入美国资本市场。中国购买的美国国债总额最大,到2010年底达到1.16万亿美元,其中2008-20103年之间增量达6825亿美元,占总量的58.7%。到20117月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总计11735亿美元。

3.签署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与调整关税,以提升本土制造业竞争力

美国政府有两大主要动因:一是要改变“美国人借中国人的债消费中国产品”的现状;二是要扭转“工作岗位流向中国”的趋势。一直以来,美国政府力求通过出台一系列法案支持身处困境的美国制造业,从而达到提振出口、降低贸易赤字的目的。20108月奥巴马签署《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以期通过延长关税削减期限提振制造业部门。该法案授权免除800种附件的进口关税,包括部分美国纺织服装企业在生产成品时使用的人造纤维产品。美国通过相关法案促进制造业的目标就是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强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并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作为美国经济复苏关键动力的地位。美国法案促进制造业的具体措施是降低或暂停美国企业在进口生产原料时的部分关税,以降低美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恢复竞争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最终实现“美国出口五年内翻一番”的目标。对于这一政策的效果,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估计将使制造业企业在未来3年内节省约2.98亿美元的进口成本,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则认为,这将创造或支持9万个就业岗位,使美国制造业产值增加46亿美元。

(二)推动资本回流的国际政策

1调整税收政策推动美国跨国公司海外资本收益回流

现行税法规定,美国企业如果继续把国外收入用于在当地投资,便可免缴相应所得税。这是一种鼓励海外投资的税收政策,但显然与当前的美国制造业重振战略相佐。早在200412月,美国众议院税务委员会就通过了《本土投资法》,规定美国公司抽回国内的海外收益只要在一年之内用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削减债务、回购股票及培训与雇佣国内员工,对其征收的所得税率就将从35%下调至5.25%

金融风暴下,各国均面临流动性不足的压力,均想尽办法收回各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相对淡化全球化。奥巴马政府虽然希望美国企业继续保持最具竞争力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鼓励这些企业把就业机会转移到国外或者转移利润”。因此,奥巴马在200998宣布实施“税收新政”,取消“本国企业海外投资延迟纳税”的优惠政策[1],白宫估计新的税收改革计划在未来十年会为政府增加税收2100亿美元。这一做法,可能在低税率国家内引发一场美国跨国公司资金回流美国的“飓风”,被称之为金融领域的重商主义。这套方案提议改革免征和缓征美国籍跨国公司国外收入的优惠政策,鼓励本国企业多为国内增加就业。例如,目前在中国投资的海外企业所得税率是25%,这与美国的企业所得税率(35%左右)相差约10个百分点,美国“跨国企业回美纳税”,只是缴纳各国税率的差额部分。而那些税率大大低于美国的国家和地区将是这场“飓风”的最大受害者。

2.重新审视贸易协定与生产外包业务,施压促推跨国公司资本回流

奥巴马政府重新审视和修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哥伦比亚自由贸易协定,美国韩国自由贸易协定。这一措施的目的仍然是推动产业回流,即取消把业务转移到海外的美国公司所享税务优惠,促使那些公司把业务回流美国,以保证国内就业岗位。为保护国内就业,奥巴马政府还出台新政限制跨国公司外包业务,并通过削减给予跨国公司海外利润的税收抵免,抑制美国企业将生产转移至海外。奥巴马多次指责美国跨国公司通过生产外包剥夺美国劳动者的饭碗,并誓言要“把工作留在美国国内”。

3.压制主要竞争国家制造业的优势

鉴于中国是美国制造业最大的挑战者,而美国制造业成本较中国而言又暂时居高不下,难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消化。因此,为提高资本回流吸引力,美国还在努力通过多种措施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寄希望于打破中国产品物美价廉的优势。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对中国出口产品征收关税进行贸易保护,如对中国产品进行“双反”调查等;另一方面是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通过人民币升值增加中国制造业成本,挤占制造业利润。与此同时,美国还通过操纵资源性产品价格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成本,通过南海问题、西藏问题影响中国的投资环境。此外,鉴于长期以来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形成的高品质形象,美国从丰田汽车召回事件中大做质量文章,破坏日本产品形象。美国全面打压他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为本国产品赢得市场,从而间接达到促进资本回流的目的。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美元回流有增长迹象较明显。美国财政部2011118公布的数据表明,201011月国外投资者对美国有价证券的净购买额已从前一个月修正后的483亿美元猛增至810亿美元,外资净流入量大大超过了603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另外,部分美国上市企业也于最近公布了财务报表,其业绩的稳定增长都给了投资者极大的鼓舞,这也吸引了不少资金回流至美国市场。一些跨国公司表示了在国内建厂的热情,如通用汽车20108月得到州政府与地方政府的102500万美元免税的优惠政策及联邦政府对节能产品的奖励。福特汽车2011年初表示,2012年之前会把在日本、墨西哥、印度的工厂迁回美国,创造2000个就业机会。

结论与启示

美国将制造业重振提升为国家战略,是为了从根本上摆脱金融危机,最终推动美国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并继续保持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而资本回流是美国制造业重振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为吸引资本回流,为本国制造业重振储备足够的资本,美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方面是从整体上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信心,推行强势美元战略,以吸引资本回流;另一方面是通过税收优惠、贸易政策等措施降低本国跨国公司在国内的投资成本,提高在海外的投资成本,以吸引资本回流。美国重振制造业需要包括国内市场在内的全球市场。这从战略高度上来看,将努力打破日本产品高品质与中国产品低价格的优势,这尤其值得我们警惕。但美国要实现资本回流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其前景还不太明朗。由此我们也得到两点启示:

(一)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已决定从战略上放弃多年来对金融经济的过度偏好,重振实体经济,调整“双赤字扩张”的国民负债增长模式与“美国消费——中国生产”的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在这一传统发展模式下,中国过度依赖美国的市场,促使我国外汇储备超速增长,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经济发展面临很大的外部风险。因此,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也必须加快转型,必须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二)积极应对中美之间的竞争

美国为重振制造业采取了多种措施,以保障制造业重振所需要的资金、劳动力与资源等。而资金回流是美国制造业重振中的重要一环,我国正在成为美国制造业重振的重要资金提供者。如何管理我们的外汇储备,争夺全球金融资源,避免我国成为美国的银行,是需要我国政府从战略上来考虑的问题。同时,在美国“去工业化”过程中,中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主要侧重于一种互补关系。美国重振制造业也意味着美国放弃“去工业化”战略,中美制造业将逐步从互补关系向竞争关系转化。对我国而言,人民币升值、房价上涨与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制造业成本也日益上升,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面对美国对全球制造业的强大吸引力,尤其是如何应对美国吸引全球资本回流而采取的有力措施,培育我们新的比较优势,发挥竞争优势,将是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杨长湧:《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对我国可能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研究》,《国际贸易》2011年第2期。

2.吴彤、李建庄:《对美国制造业重振雄风的政策认知过程的系统透视》,《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 年第2 期。

3.杨波:《美国制造业变迁与巨额贸易逆差的形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2期。

4.李未无:《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对美国制造业失业率影响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43期。

5.董书礼:《美国制造业:在创新中调整和发展》,《求是杂志》200623期。

 

6.Dooley, Michael P.,David Folkerts- Landau,,Peter M.Garber. 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 The Effects of Periphery Intervention and Reserve Management on Interest Rates & Exchange Rates in Center Countries. NBER Working Paper No.10332, Cambridge, 2004-03.

7.向松祚:《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强权美元的必然结果》,《第一财经日报》2007-11-20

 本文全文发表于《学海》2012年1期。



[1]根据奥巴马这套方案,预计这些企业将在10年内多缴税601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