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纯。纯粹本意求精致。一味刻意求“纯”,迷信于纯,很容易偏,造成误解。这几年来文坛内外以至整个社会纷纷议论纯文学的不景气,有些人很义愤,责问为什么保护不了一块纯文学的净土?近来不少纯文学刊物关门打烊,促使人们冷静思考。
中国的文学应当有自己特色的内涵和形式。这是历史的承传和现代文化发展所决定的。我国古文学将哲学、历史、文学等著作统称为文学。“五四”以后吸取国外知识,将文学范围限于用形变的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如小说、诗歌、剧本、散文等,为了区别于哲学和历史等著作,曾将语言艺术称为纯文学,对纯文学的理解亦受到资产阶级学者和文艺家提倡的“为文学而文学”影响,拒绝与哲学、历史精萃融合,使纯文学向窄路推进,造成对中国自古以来文学整体意识的淡薄,将并非合理的纯文学“标准”视为目标,去钻牛角尖,以求所谓越纯越好,纯的结果是静一而不变,走上了限制越来越多的窄道狭路。
鲁迅在《让旧形式的采用》一文中说:“旧形式的采取,必有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文学面临着新的变革,尤其是所谓纯文学,时代的前进、生活的剧变,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真实的文学,包括它的品种形式也必须通过改变而不断完善、发展、繁荣,一味求‘纯’,实是守“旧”,“我们已确切的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如今我们抱着纯文学这不适应现实的“旧形式”,既不“删除”,又不“增益”,苦斗年年,自以在为保护什么“净土”、实质上颇有点坐在没落的营盘里的味道,处身于“象牙塔”中而不知觉。文学没有创新,期刊没有创新,作品没有创新,不仅是纯文学概念的陈旧,而且是整个文学的停滞,在历史巨轮前,在改革开放大波下就有被吞没的可能,受伤、萎缩更是必然的。其实纯文学为了适应时代,也已在变,古代文学虽然宽泛了些,而众多文学作品不受“纯”的束缚,注重哲理,注意历史,使作品更耐读、厚实;有的更形象更艺术地从另一角度解释哲理,诠释历史,由内涵到形式以至品种上冲破原有的“纯”,如大散文、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的兴起,嬗变中小说的众多形式,诗歌品种增多,现代旧体诗的新生,杂文更大范围内的繁荣……纯文学早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纯”了。只要锐意进取,即使貌似“四不像”也是有生命力的。
陆 泰
文学莫自困于“纯”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