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需求,财政投入必不可少


提升文化需求,财政投入必不可少

——在政协“文化民生”专题建言会上的发言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发展文化事业提高到了“文化强国”的高度,这无疑是国家对未来文化建设的新思考、新思路和新实践。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刚刚召开的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也要求在今后五年,努力把安徽打造成“三个强省”,其中就有“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

芜湖作为安徽省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一直是走在了全省的前头。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加快了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步伐,一举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铁饭碗”,变过去的“等米下锅”为如今的“找米下锅”,激发了演艺单位创作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的积极性;打破了“大锅饭”,解决了“干与不干、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达到充分调动演职人员积极性的目的;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体制藩篱,使一大批骨干演职人员脱颖而出,让本已“老态龙钟”的文艺演出院团重新焕发出活力。

近几年,我市还以引进文化大项目为突破口,进一步优化了芜湖市的产业结构。如成功引进深圳华强集团投资建设亚洲最大的第四代主题公园--方特欢乐世界,3年多来已累计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8亿多元,均位列全省旅游前三甲。

该集团投资25亿元建设的文化科技产业园,集创意、设计、生产、研发、销售、人才培养于一体。其中,一期投资13.5亿元的方特梦幻王国主题公园,也于去年12月建成试营业;二期规划的数字动漫、数字电影、网络游戏研发和人才培训4个文化产业基地正在建设当中。项目建成后,年接待游客将超过250万人次,年生产动漫片不少于2万分钟,年生产以出口为主的数字电影不少于5部。

以积极承办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被授予“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称号,为发展动漫产业搭起了一个平台。

应该说,芜湖市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潜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通过大力引进文化项目,使整体文化品味得到了提升;通过知名企业文化项目的带动,使文化产业实力大增。5年来,芜湖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3%,占生产总值比重已达3.5%,到2015年有望突破700亿元。

而为了更好地提升文化品位,拉动居民的文化消费,让老百姓能够真真切切地从“文化强市”中不但能得到物质利益,更能得到精神享受,没有财政资金的持续投入,恐怕还是难达目的。因此笔者建议:

一是加大政府购买文化产品的财政支持力度。按照原市委书记陈树隆针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说法,就是不再花钱“养人”、“养单位”,而是花钱“买服务”。政府如何花钱“买服务”,可在如下两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方面,学习绍兴周末剧场经验。作为文化惠民工程,绍兴市安排绍剧艺术中心和绍兴剧院开设“绍剧周末剧场”。在设备相当完善、环境相当优雅的绍兴剧场,一批国家一、二级演员在台上演出,票价却仅有10元,其中政府的补贴是必不可少。

而在芜湖的老年人群体当中,也有众多喜爱黄梅戏、庐剧、越剧的观众。建议政府给黄梅戏剧团、庐剧剧团、越剧剧团提供一个上档次的固定场所,让他们定期演出,并以较低的票价惠及老年观众,以让老年观众老有所乐。政府通过给予剧团相应的补贴,鼓励他们创作出更多的精品节目,以弘扬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鼓励“文化下乡”。目前农村,虽然都实现了电视、广播“村村通”,但仍然存在娱乐形式单一、文化消费品位不高的问题。政府有必要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鼓励已经改制的演出团体下乡,不但可以让村民们欣赏到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还能通过艺术手段,弘扬主旋律,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二是要加大财政资金对公共文化项目的投入。通过加大财政资金对文化项目的投入,不断提升公益性文化场所的服务档次,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比如建设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展览馆、博物馆;增加公共图书馆的使用面积、藏书量,提高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水平;向社会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等等。

三是加大财税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近几年,芜湖市为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鼓励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暂行规定、文化创意产业“小巨人”培育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并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动漫产业专项发展资金。但这样的政策,依然难以满足“招大商”的要求,因此除了对引进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外,还要认真落实好现有税收政策,以给投资者实实在在的优惠。比如依托刚刚启动的“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这一重大政策(俗称“中关村政策”)试点,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芜湖从事文化产业。

在以上这些财政投入中,一部分虽然没有经济效益,但社会效益十分直接;而另一部分则不但在经济效益上是“小投入,大产出”,未来还会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因此两种投入,都值得政府去做。而只有政府持续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才有可能提升本市的文化品位,从而提升居民的文化需求和消费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