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随着我国市场化持续深入的推进,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不断加强和放大,促进了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从单纯的公有制变为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巨大变化。本文将从工业企业的数量结构、产值结构以及地区结构、行业结构几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全面揭示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变动过程中市场化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市场化 工业企业 所有制结构 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在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工业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工业化微观基础的多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工业化所有制结构的总体分析、地区分析和行业分析来具体阐述。
工业企业所有制的总体结构是指各种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所占的比例和数量关系。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总体分析:一是从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的数量变化来分析,二是从各种经济类型的企业在工业总产值或实收资本中的构成比例来分析。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将会全面地描述出工业企业所有制总体结构的变化特征和趋势。
1、各经济类型工业企业数量的变化分析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是“一大二公”所有制格局。到1978年,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全民和集体经济分别占55%和43%,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分别占77.6%和22.4%,非公有制企业为零。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全民和集体经济分别占54.5%和43.3%,非公有制企业比例为1.2%。1980年以后才开始出现了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我们从图1看出,在1992年以前,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主导的局面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数量在缓慢增长。2002年以后,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的数量增长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从整个趋势来看,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数量在稳步增长。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图中1998年以后集体企业的数量急速下降,这是因为统计口径变化的原因,国家统计局在1998年对工业企业统计口径范围进行了调整,1998年以后年份数据与以前年份不完全可比,统计数量仅指规模以上的集体工业企业,低于实际的企业总数,但其揭示的变化趋势并未因此而改变。
图 1 中国主要年份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数统计(1978-2007)
注:1.1997年及以前年份统计范围为全部工业企业(包括个体工业);2.1998年至2006年统计范围为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3.2007年为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8》有关数据整理。
2、工业企业在产值结构方面的变化
比较各类型工业企业在产值方面的比重,可以有不同的比较方法。虽然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等指标更能说明不同经济类型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但我们更关注的是各类型企业所拥有的资产的属性,是国家投入的,还是非国有的资产,所以我们选择实收资本来比较。国家统计局在这方面也做过规定,可以依据各种经济成分实收资本的比重来反映所有制结构。
下图2反映了1978~2006年在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比重的变化情况。在数据的选取上,1978~1998年间,因为各种企业组织形式的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总产值比重基本与各种经济成分的实收资本比重一致,因此以各种经济成分企业的总产值变迁来反映各类经济成分的实收资本比重变迁。在1998年后,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各种经济成分实收资本,因此就以实收资本比重来反映1999~2006年间全国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迁。
资料来源:根据王胜利.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30年变迁的解析[J].财经科学,2008(6):1-2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初期工业企业的国有经济成分占到80%,到2006年这一比例已经降到不足30%,尤其是进入1992年以后这一比例急剧下降,这与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加大,市场化程度加深不无关系。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无论是在企业单位数量还是经济总量上已经远远小于非国有经济成分的企业。
工业企业多种所有制竞争格局的形成,使得工业化的主体更加坚实,工业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我们通过2007年各类型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来分析(见下表1),在所有各种企业类型当中,我们把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视作国有经济,其他类型的企业视作非国有经济。2007年规模以上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仅占工业总产值的11%左右,工业增加值的13.61%,利润总额的12.04%。而由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其他企业构成的非国有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则占有压倒性优势。
单位:个,亿元,万人
总计
|
国有企业
|
集体企业
|
私营企业
|
其他企业
|
港.澳.台商
投资企业
|
外商投
资企业
|
|
企业单位数
|
336768
|
10074
|
13032
|
177080
|
1139
|
31949
|
35507
|
2.99%
|
3.87%
|
52.58%
|
0.34%
|
9.49%
|
10.54%
|
||
工业总产值
|
405177.13
|
36387.12
|
10169.77
|
94023.28
|
1327.93
|
42418.14
|
85211.18
|
8.98%
|
2.51%
|
23.21%
|
0.33%
|
10.47%
|
21.03%
|
||
工业销售产值
|
397626.73
|
36149.38
|
9992.7
|
91651.92
|
1306.66
|
41555.4
|
83683.44
|
9.09%
|
2.51%
|
23.05%
|
0.33%
|
10.45%
|
21.05%
|
||
工业增加值
|
117048.4
|
12928.12
|
2992.85
|
26382.18
|
332.67
|
11239.86
|
20889.85
|
11.05%
|
2.56%
|
22.54%
|
0.28%
|
9.60%
|
17.85%
|
||
资产总计
|
353037.37
|
54722.83
|
5738.74
|
53304.95
|
789.26
|
34070.75
|
62296.28
|
15.50%
|
1.63%
|
15.10%
|
0.22%
|
9.65%
|
17.65%
|
||
利润总额
|
27155.18
|
2629.85
|
640.37
|
5053.74
|
86.23
|
2516.1
|
5011.28
|
9.68%
|
2.36%
|
18.61%
|
0.32%
|
9.27%
|
18.45%
|
||
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
|
7875.2
|
646.18
|
246.56
|
2252.91
|
21.12
|
1108.72
|
1244.32
|
8.21%
|
3.13%
|
28.61%
|
0.27%
|
14.08%
|
15.80%
|
注:表中价格按当年价格统计;由于表中未将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统计数据纳入,故表中各类型企业比例相加不等于1。
资料来源:根据《2008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整理
市场化改革的30年,中国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本完成了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国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国有制为主导,以多种所有制经济及其多样化的实现形式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的转变。民营、外国资本所组成的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日渐分享到越来越多的与国有资本平等竞争的权益,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非国有的民营、外资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从发展途径来看,民营、外资企业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可以有多种形式。一方面,是竞争性领域的民营、外资企业的经济实力的自然发展壮大;另一方面,随着不少以往是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行业和领域逐步向非国有资本放开,民营、外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进入这些行业和领域的投资机会,也包括参与国有经济的重组和布局调整,相互渗透和相互交融的结果,必然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改革前,我国各个省区的工业所有制结构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国有工业占绝对比重,集体工业的比重较小,其他类型工业的比重几乎为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各个省区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动表现出不同的态势和特点,从而使省区之间的所有制结构出现了较大差异。总体特征是:改革开放起步早、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国有企业的比重偏小,改革开放起步晚、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国有企业的比重较大,其他经济成分企业的比重小。当然,国有工业与非国有工业的比重变化还和地区的基础条件、资源禀赋的差异有关。
1、地区间所有制结构的总体差异
目前,我国地区间所有制结构的差异也十分明显,从总体来看国有经济的比重中西部高于东部,北方高于南方。中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东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如果按照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成分划分为两类,并且把国有经济比重超过50%看作占有绝对优势的话,那么按四大地带划分,东北、西部地区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非国有经济比重不足50%。东部地区国有经济比重最小,非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中部地区非国有经济略高于国有经济(见表2)。
单位:%
|
国有
|
私营
|
三资
|
其他
|
合计
|
东部地区
东北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全国
|
22
55.8
42.4
56.7
31.2
|
22
15.7
23.3
17.5
21.2
|
40.7
20.1
11.4
9.4
31.6
|
15.3
8.4
22.9
16.4
16
|
100
100
100
100
100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
所有制结构的这种地区差异,只是从比例上来看,东部地区要小于其他地区,但并不能说明东部的国有经济总量要小于其他地区。我们还可以从国有资产管理的统计数据来看(见表3),2006年东部地区年末国有资产总量占全部国有工业企业的15%,占地方国有资产总量的47%。因此,东部地区尽管国有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的比例最小,但东部地区的工业企业国有资产总量却是地区中最大的。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地区间工业实力的差距。从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中央所属国有工业企业(包括国资委和部门监管的企业)的国有资产总量占全部工业企业的68%,这是由于近年来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后,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工业企业纳入国资委监管后形成的。
项 目
|
户数(户)
|
从业人员人数
(万人)
|
年末国有资产
总量(亿元)
|
工业企业合计
|
32559
|
1880.1
|
44452.9
|
一、中央小计
|
7630
|
761.6
|
30113.4
|
(一)国资委监管企业
|
6610
|
723.2
|
28019.7
|
(二)部门监管企业
|
1020
|
38.4
|
2093.7
|
二、地方小计
|
24929
|
1118.5
|
14339.5
|
东部
|
11586
|
426.1
|
6692.9
|
东北
|
2181
|
111.4
|
1197.3
|
中部
|
5083
|
316.4
|
3007.2
|
西南
|
3738
|
158.3
|
1955.9
|
西北
|
2341
|
106.3
|
1486.2
|
资料来源:根据国研网数据中心的数据整理计算。
上述分析同样从地区角度上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变中公有制经济比重逐渐下降、非公有制质经济在逐步壮大。但同时也说明,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并不代表国有经济的弱化,反而在改革中获得了较好的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各省、各地区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也体现出与全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相一致的特点,就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化程度的逐渐提高,所有制结构逐步优化的特征明显。
地区间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也并非一蹴而就,与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个改革的力度密切相关。
市场化改革进程快的地区,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速度也较快,而市场化改革滞后的地区,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变化进步很小。
2、地区间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发展的差异
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构成了非国有经济的主体。我国地区间工业企业所有制的最大差别也反映在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发展上。我们通过2001-2007年我国五大区域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的基本情况来看所有制结构在地区间的差异。表4是地区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比较,我们选择了工业企业单位数和工业总产值两个指标来分析。
从企业单位数的变化来看,1980年,在中国落户的“三资”工业企业只有3户,其中2户中外合营企业、1户外资经营企业。到2007年末,全国外商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3.5万个,工业总产值为85211.18亿元。其中东部地区工业企业单位数为29762个,工业总产值为71577.29亿元,两项指标均超过84%。而其他四个地区东北、中部、西北、西南仅占到16%。从2001年到2007年的发展情况看,西北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增加速度最快,这主要得益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以及原有基数较小的原因。东北和中部地区的工业总产值较为接近,但东北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发展要好于东部地区。
单位:个,亿元
年份
|
地区
|
全国
|
东部地区
|
东北
|
中部
|
西北
|
西南
|
2007
|
企业单位数
|
35507
|
29762
|
2702
|
1711
|
408
|
924
|
工业总产值
|
85211.18
|
71577.29
|
5559.38
|
4505.55
|
1089.55
|
2479.41
|
|
2006
|
企业单位数
|
31691
|
26632
|
2361
|
1502
|
354
|
842
|
工业总产值
|
66316.73
|
56461.55
|
4184.38
|
3283.73
|
689.75
|
1697.32
|
|
2005
|
企业单位数
|
28828
|
24401
|
2053
|
1275
|
310
|
789
|
工业总产值
|
51548.4
|
44167.77
|
3060.65
|
2534.59
|
510.82
|
1274.55
|
|
2003
|
企业单位数
|
17429
|
14464
|
2053
|
1275
|
310
|
789
|
工业总产值
|
26932.18
|
22743.2
|
3060.65
|
2534.59
|
510.82
|
1274.55
|
|
2002
|
企业单位数
|
14920
|
12307
|
1166
|
798
|
184
|
465
|
工业总产值
|
18790.47
|
15916.28
|
1313.78
|
896.2
|
176.26
|
487.96
|
|
2001
|
企业单位数
|
13166
|
10867
|
1009
|
717
|
167
|
406
|
工业总产值
|
15373.72
|
13017.83
|
1103.36
|
720.17
|
163.38
|
369
|
注:按当年价统计,统计范围为年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
资料来源:根据2002-2008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私营企业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补充位置逐步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表5是按地区分组的私营工业企业的比较,从企业单位数和工业增加值两个指标来衡量,到2007年末,我国共有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17.7万个,其中达到大中型标准的有8000多家,工业总产值为26382.18亿元。其中东部地区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国的68%,占工业增加值的61%,企业数量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大体相当。与外商投资企业不同的是,中部地区无论是从工业企业数量还是工业增加值均居于地区中的第二位, 2007年的工业增加值是2001年的17倍。东北地区由于是老工业基地,私营企业的发展滞后于其他地区,从工业企业数量和工业增加值看,仅与西南地区相当。从整体上看,各个地区私营企业的比重继续增大的趋势还在继续。
单位:个,亿元
|
|
东部
|
东北
|
中部
|
西南
|
西北
|
全国
|
2007
|
企业单位数
|
119571
|
12680
|
27984
|
12417
|
4428
|
177080
|
工业增加值
|
16172.54
|
1857.45
|
5261.4
|
2175.4
|
915.36
|
26382.18
|
|
2006
|
企业单位数
|
102668
|
10258
|
22859
|
10112
|
3839
|
149736
|
工业增加值
|
12047.53
|
1180.51
|
3471.3
|
1392.78
|
643.72
|
18735.86
|
|
2005
|
企业单位数
|
86788
|
7136
|
18298
|
8527
|
3071
|
123820
|
工业增加值
|
8543.65
|
678.82
|
2287.95
|
947.15
|
397.99
|
12855.55
|
|
2003
|
企业单位数
|
47759
|
3152
|
10418
|
4606
|
1672
|
67607
|
工业增加值
|
3792.36
|
231.38
|
848.06
|
380.85
|
126.1
|
5378.76
|
|
2002
|
企业单位数
|
35191
|
2177
|
7336
|
3232
|
1240
|
49176
|
工业增加值
|
2303.55
|
148.9
|
492.91
|
238.19
|
72.28
|
3255.83
|
|
2001
|
企业单位数
|
25755
|
1647
|
5164
|
2605
|
1047
|
36218
|
工业增加值
|
1526.84
|
112.02
|
311.08
|
168.76
|
55.69
|
2174.41
|
注:按当年价格统计,统计范围为年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
资料来源:根据《2008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整理
综合以上各项分析,地区间的所有制结构差异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地区资源禀赋差异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市场化改革程度的差异。东部地区市场化改革较早,在工业化进程中创造了“苏南模式”、“珠江模式”和“温州模式”等,因此得改革先机之利,率先发展,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2007年,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285325亿元,比1978年增长124倍;实现利润总额16879亿元,增长41倍,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70.4%和62.2%。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为整个工业的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带头作用。另外一方面,市场化改革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也遵循了渐进的推进原则,随着中西部地区市场化改革力度的加大,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中西部地区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73068亿元和46785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72倍和80倍;实现利润总额6045亿元、4232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46倍和59倍。但地区间工业化进程的差距在短期内不可能缩小。
工业所有制结构变迁同时还体现在各个行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中,这里以主要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收资本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收资本的比重变迁来体现行业间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特征(见表6)。表中列出了1999—2006年间21个行业的相关数据。
实收资本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实收资本比重
单位:%
年份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全国总计
|
61. 6
|
61. 2
|
60. 1
|
56. 9
|
52. 9
|
50. 1
|
46. 72
|
45. 2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93. 3
|
92. 9
|
93. 4
|
93. 9
|
92. 1
|
88
|
83. 7
|
81. 1
|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
99. 7
|
98. 5
|
96. 1
|
96. 5
|
96. 8
|
95. 4
|
95. 92
|
98. 9
|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
85. 5
|
84. 6
|
81. 7
|
79. 7
|
72. 5
|
67. 8
|
62. 31
|
57. 8
|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73. 4
|
73. 2
|
68. 4
|
66
|
60. 6
|
57
|
48. 42
|
47. 4
|
非金属矿采选业
|
70. 4
|
7s. 6
|
7s. 2
|
76
|
71. 2
|
s9
|
38. ss
|
38. 6
|
烟草制品业
|
97. 7
|
97. 7
|
98. 1
|
96. 9
|
97
|
97. 3
|
98. 02
|
98. 3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
料加工业
|
89. 5
|
88. 1
|
88. 9
|
85. 2
|
84. 7
|
73. 1
|
77. 51
|
70. 8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65. 1
|
60. 2
|
61. 6
|
58. 9
|
55. 3
|
49. 6
|
45. 67
|
45. 8
|
医药制造业
|
55. 8
|
53. 5
|
49. 2
|
47. 9
|
40. 3
|
34. 5
|
34.37
|
28. 4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64
|
63. 1
|
57. 4
|
55. 8
|
41. 9
|
48
|
40. 73
|
39. 8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86. 9
|
88. 2
|
87. 8
|
82. 7
|
76
|
fi4. 8
|
61. 55
|
58. 2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66. 2
|
71. 9
|
68. 6
|
62. 9
|
61
|
51. 6
|
50. 7
|
49. 6
|
通用设各制造业
|
54. 5
|
52. 1
|
49. 9
|
47. 9
|
41.4
|
33
|
27. 55
|
26. 2
|
专用设各制造业
|
59. 1
|
57. 1
|
53. 9
|
51. 5
|
52. 7
|
42
|
38. 31
|
33. 1
|
交通运输设各制造业
|
74. 7
|
74. 6
|
75. 5
|
73. 3
|
67. 7
|
61. 5
|
55.34
|
54. 6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0. 9
|
30
|
29
|
25. 4
|
20. 6
|
17. 3
|
14. 56
|
12. 1
|
通信设各、计算机及其他
电子设各制造业
|
46
|
41. 2
|
38. 6
|
33. 7
|
28. 8
|
22. 5
|
18. 89
|
14. 2
|
仪器仪表及义化、办公用
机械制造业
|
43. 3
|
39. 7
|
39. 5
|
35. 2
|
27. 4
|
23. 9
|
19. 88
|
19. 1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85. 3
|
83. 9
|
85. 1
|
84. 4
|
84. 6
|
87. 8
|
86. 51
|
88. 5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94. 4
|
94. 6
|
92. 6
|
92. 2
|
90. 2
|
82. 1
|
80. 33
|
74. 5
|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95. 9
|
94. 8
|
94. 8
|
91.4
|
91. 6
|
90. 3
|
89. 8
|
82. 1
|
注: 2006年比重均低于30%的工业细分行业未列出。
资料来源:根据王胜利.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30年变迁的解析[J].财经科学,2008(6):3-4
从表中可以看出,1999—2006年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收资本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实收资本的比重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从1999年的61.6%下降到2006年的45.2%。从具体的各个行业来看,都是表现为逐步下降的趋势。国有经济经济只能具有相对优势,非国有经济绝对数量增长率更快,比重在不断提高且已经在全部工业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表中所列的21个行业,1999年国家资本能够绝对控制的行业为18个,而到2006年这一数量仅为11个,相对控制(比重处于30%—50%)的为7个。而其余的行业国家资本不再有效地控制,而是由非国有资本控制。即使是这些国家有效控制的行业,国家资本的比重在不断下降。
就各个行业所有制结构变迁而言,矿产资源产业和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基本始终都是在国家资本的独自垄断或者绝对控制下,而制造业中除了烟草制造业外,其他行业国有经济的比重都在较大幅度的下降,尤其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装备制造业比重降低较快,已经基本失去了有效的控制。从整个国有经济对于工业经济的控制来看,数量绝对优势已经失去、绝对控制力已经失去基础,主要是以数量的相对优势和对部分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为基础来发挥主导作用。
以上我们从工业企业所有制的总体结构、地区结构和行业结构全面论证了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影响,概括而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已经从单纯的公有制逐步变为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工业所有制结构变迁呈现出以下特征:无论是在整个工业经济,还是在具体地区、具体行业,非公有经济的比重在逐步扩大,国有经济的比重在逐步缩小,尽管在有些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控制经济绝对数量在增加,但比重都在降低。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瓦解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地区工业发展日益由计划推动转为市场推动,工业企业也由完成产值任务转为追求经营效益,所有的工业企业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工业化的微观基础日渐夯实。
参考文献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8中国工业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 蔡兵,戴燕艳,张海梅.市场机制与高科技产业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 曹立.混合所有制研究—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基础[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5] 陈宗胜,吴浙,谢思全.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 涂文涛.当代中国所有制结构变迁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 张银杰.市场经济理论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新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疑难问题探索[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8] 周天勇,张弥.国有企业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9] 魏杰.国有企业市场化问题[J].管理世界,1995(6)
[10]王胜利.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30年变迁的解析[J].财经科学,2008(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