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的真相》顺其自然式的写作


《通胀的真相》顺其自然式的写作
 
 

 

    □本报记者 陈贝贝

    前不久,中国社科院调查城市居民关心的焦点问题,排在首位的是通货膨胀,科学出版社适时出版了韩和元的《通胀的真相》。韩和元曾写作《中国经济将重蹈日本覆辙》一书预警亚洲金融危机,在市场反响良好。如今,他又要揭开怎样的通胀真相?而他写作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韩和元的真实身份是一名经济分析师,《通胀的真相》作为一本经济类图书,涉及的内容与韩和元长期以来的学习、工作有关。“早在2000年的时候,因为机缘巧合,让我接触到了米塞斯和哈耶克的思想,特别是他们在上世纪20年代所创建的货币供应与经济周期模型,对我的震撼是非常之大的。”韩和元告诉记者,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研究和关注的重点转向货币与经济周期。

    虽然《通胀的真相》是一本经济学的科普读物,但事实上它也和所有文学类图书一样,其创作是来源于生活的。给韩和元留下深刻印象的是2009年,鸡蛋涨价、蔬菜涨价、服装涨价,在“豆你玩”、“姜你军”、“蒜你狠”、“糖高宗”、“棉里针”之后,人人都在抱怨,为何涨价无休无止?用韩和元自己的话说,这本书的创作灵感既是被那时高涨的物价给“逼”出来的,也是韩和元自2000年接触米塞斯和哈耶克的理论之后,长期思考和观察的结果。记者了解到,在《通胀的真相》出版之前,图书市场上关于研究“通胀问题”的图书以及社会上关于“通胀问题”的观点已经有了许多,而对此问题却都是众说纷纭。韩和元认为,大家提出的关于“通胀”的观点都没有错,或者说大家都说对了一部分。“导致经济通胀的原因很多,但是关键要素只有几个,本书就是揭示了导致通胀的关键要素,展示给大家通胀的真相。也许大家会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也许本书只是揭开了冰山一角。但我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启示,也就达到了我写作本书的目的。”

    韩和元是一个随性的人,并会不自觉地将这种性格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我习惯于顺其自然,尽管我撰写这本书时并未完全意识到这一点。在最初的时候,我也像所有的学者和作家们一样,在写作时拟定了一个写作大纲,但当我真正开始着手工作并且进入写作状态后,我才发觉,事前理性的设计是多么愚蠢,因为我的笔触根本管不住我书写的发展走向了。”原本是一个有意识的行为,在创作中完全走向了无意识的状态。韩和元告诉记者,在写作的最初几天他颇为痛苦,原因是这种状态与他的写作大纲是抵触的,甚至让他无法写下去。“但最后我认识到我的错误了,于是我完全抛开了写作大纲,而放任我的思绪,其产出就是今天您所能够看到的这本书了。”韩和元说,《通胀的真相》完全是自发的产物,就如同我们人类发展历程中,在无意识状态中自发产生的语言、道德、法律、货币甚至制度一样,它们并不是人类理性设计的结果,它们只是我们在具体的行为中的摸索,在经验中总结出的一套更适合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和方法而已。10566

   《通胀的真相》,韩和元著,科学出版社,定价:36.00元

这篇报道砍的有点猛,我所主要表达的观点几乎一字不剩,故,在此将原采访稿全文刊登。
1、         本书的创作来源是什么?为何想要创作这样一本书?
韩和元(以下简称韩):关于这本书的创作,我认为这跟我长期以来的学习、工作有关。早在2000年的时候,因为机缘巧合,让我接触到了米塞斯和哈耶克的思想,特别是他们在上世纪20年代所创建的货币供应与经济周期模型,对我的震撼是非常之大的。自此,我的研究和关注的重点一直是货币与经济周期。这是个什么模型呢?简而言之就是:中央银行人为压低利率,从而造成信贷的扩张,但也在误导商人,于是使他们热衷于投资很多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赢利的项目,由此,自然造成一时的繁荣。但可惜的是信贷不可能永远无限制地扩张下去,一旦信贷收缩,那些本不应投资、消费的项目就会无以为继,结果就是衰退就是失业就是经济的全面危机。也得益于此,我在2006年的时候,就提出全球将以经济危机为代价为当时的那轮繁荣买单,我认为这将是格林斯潘所能留给我们的遗产[1]
果不其然,到2008年雷曼破产了,全球经济开始步入一个动荡期。从事后来看,纵是如此,当时世界各国的人们对于危机的本质,并没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他们并不清楚危机产生的根源。事实上早在2007年,伯南克就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业的低迷而预备降息予以救市时,我就明确的指出,美国当时的问题,本身就是因为过去格林斯潘所采取的低利率政策,而产生的过度消费所造成。当时我认为,如果这个时候予以降息,所能够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将问题往后拖延了而已。这有点类似于我们的一些财务状况非常糟糕的企业所习惯的财务解决之道——借新债还旧债,用新债压住旧债的那种小把戏。这种解决之道的危害就在于滚雪球效应,到时或许问题将完全失去我们的控制[2]
也正因此,我当时认为美国、甚至包括紧步美国后尘的中国等全球各经济体,应该做的是将问题留在现在解决而不是今后。我记得我当时说的是,“目前美国和全球经济的安危,均系于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一身。他需要做的仅仅只是彻底切断与‘格林斯潘’式政策思路的任何联系,然而这就需要他更多的智慧、勇气及挑战精神了。[3]
不幸的很,在美国,布什、奥巴马和伯南克非但没有与“格林斯潘”式的政策思路予以切割。从事后来看,他们的手段与格林斯潘的政策相比,那更是真真切切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的量化宽松来了,中国的4万亿也来了。就在中央决定推出4万亿时,我就指出“零利率和4万亿是救不了中国经济[4]”的。当然人微言轻,最后的声音也就可以想见。
到2009年的7月,国家统计局公布完半年报后,根据米塞斯-哈耶克模型和弗里德曼于1992年提出的从货币供给扩张到它对通胀产生影响的时滞公式,他认为货币刺激的初始效应是正面的(提高Q),只是到了后期,过量刺激的负面效应(提高P)才显露出来,而这个时长他给出的间隔为:M1,平均为20个月;而M2,则平均为23个月。我再次呼吁,当时的种种迹象无不显示我们正在迈入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周期[5]
但也正如米塞斯所指出的:“信用扩张在起初阶段的确能够带来经济繁荣,这一点是真实的,但或迟或早,这种繁荣必然要崩溃,并且带来新的下跌。银行与货币的伎俩仅仅具有表面的、暂时的救济功效。长期来看,这些伎俩一定会把国家置于极深重的灾难之中。”
正是基于此,我忧心忡忡。在2009年的一篇职务研究报告上,我们当时就指出,从当时只至2011年前,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将处于一个正面的Q的时期,但我们亦必须要具有未雨绸缪的意识,必须借镜历史,不能够被暂时的繁荣所蒙蔽,而错失宏观调控特别是货币调控的最佳时点,使得通货膨胀失控。毕竟Q近了P就不会再远了![6]
但这些观点在当时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在当时,说通货膨胀来了,还真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因为于一般人看来,或许我们就是那为着吸引眼球而大喊“狼来了”的坏孩子。至少在某些专家学者看来确乎是如此的。面对着当时价格上涨压力增大这一事实,那么专家教授普遍表示,当时的那轮价格的上涨属于正常反弹。其中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赵晓最为明显,虽然于2010年整了本《通胀经济学来了》的书,大呼通货膨胀来了。并且一再的强调:“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向经济体注入了巨大的流动性,埋下了通胀的隐患。[7]
但在当时他可不是这样认为的,他在2009年6月接受华夏时报的记者晏耀斌采访的时候表示,(在中国)“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8]”而北京师范大学的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教授则更直接的说道:“整个世界充斥着廉价货币的经济刺激政策,而中国还存在着农产品和工业制品、劳动力的严重供求失衡。”钟伟教授据此而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在此背景下,讨论通货膨胀有些令人啼笑皆非[9]。”
但事实马上回击了他们——鸡蛋涨价!蔬菜涨价!!服装涨价!!!在“豆你玩”、“姜你军”、“蒜你狠”、“糖高宗”、“棉里针”之后,人人都在抱怨,“苹什么”涨价无休无止?也就是说,虽然这仅仅只是一本经济学的科普读物,但它事实上也跟所有的书一样,其创作也是来源于生活的,它是被当时的“糖高宗”们给逼出来的。当然也可以说,这本书是我自2000年接触米塞斯哈耶克理论之后,长期思考和观察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在我胸怀里积压了至少5年的块垒。当我于2010年着手写这本书的时候,固然有对赵晓、钟伟们的反驳,更重要的是,也想藉此吐出那积压在胸口的块垒。当然这本书,虽有对过去通胀的总结,但更是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警示。正如本书引言部分所提到的奥巴马的新计划所显示的,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的政客们显然没有任何反思的迹象。按照我们前面聊到的那种逻辑出发,从因果性来看,2008年的危机,本身仅仅只是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破灭后,所采取的“格林斯潘应对”的结果。同样的道理,2008年危机发生后“伯南克应对”,正是我们今天所遇到的麻烦的根本原因。那么这次肇始于2001年的麻烦,又将持续多长时间呢?如果我们的掌权者还不甘心,在经过“格林斯潘应对”、“伯南克应对”后,还要再来次“XX应对”,那么新周期的到来,怕真只有天知道了——更不用说,那种几乎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经济波动了。
也就是说,伯南克早已在2007年,就为我们这一轮的通货膨胀、为即将到来的新一轮经济危机播下了种子。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危机,将会是伯南克为我们留下的一笔遗产,就如同于2001年,格林斯潘就为我们,酝酿了2008年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一样。不,他留给我们的遗产还远不仅仅只是一场经济危机,或许来的更多更为深远。就如同约翰.劳之于1720年代以后的法国、1980年代的应对之于失落20多年的日本。
2、         本书创作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为何取名“通胀的真相”?
韩:关于本书创作的核心思想这一问题,我认为我的领导、广东生产力发展研究会的蒋正元秘书长在本书的推荐语里,已帮我总结的非常到位了。他说“韩研究员在《通胀的真相》一书中,告诉我们这样一种真相:无限扩大的福利支出和战争支出,其结果是导致政府债务不断扩大;于民粹主义当道的今天,由于加征税赋无望,最后不得不通过印刷钞票的办法来为支付庞大的债务而进行货币融资。如此一来,其必然的结果是导致全面的通胀。由于积极的财政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造就整个社会充斥着大量的错误投资,但是,随着利率上升,这些投资必然会被清算,社会将出现大量破产企业和失业人员,于是,政府为了维稳,将不得不承接那些错误的投资,而这样的结果是导致了更大的债务产生……整个社会就这样陷入一种债务与通胀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
对于当前世界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正如我在本书第六章第二节《解码阿根廷之败》里所指出的:货币超发其必然结果是,制造出更大的泡沫,而泡沫一旦破灭,那么更大的政府支出又将形成——大量的工人失业需要大量的失业救助金,这需要钱。而政府为了维持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又不得不去接管那些破产的企业,这又需要钱。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无端”地平添了这两大笔巨大的开销,债务自然是越滚越大,于是不得不靠大量的印刷钞票,进而为未来制造更大的麻烦。也就是,当前世界经济的麻烦,我们即可说是通胀所累的结果,亦可说它是受债务危机影响的结果。因为债务与通胀二者间,确乎是存在某种因果性,同时二者间又互为加强、互相促进。
在和出版社合作出这部书的时候,市面上关于通胀的图书、社会上关于通胀的观点,已经有了许多,大家众说纷纭。我以为,大家都没有错,或者说大家都说对了一部分。导致通胀的原因很多,但是,关键要素只有那么几个,本书就是揭示了导致通胀的关键要素,展示给大家通胀的真相。也许大家会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也许本书只是解开了冰山一角。但是,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启示,也就完成了我写作本书的目的。
3、         创作这样一本书历时多久,这期间做了哪些搜集和调查工作?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韩:如果单从写作这本书来说,历时时间不算太长但也不算太短,我是于2010年开始着手写的。但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聊到的,如果要往深里探究的话,它可以上溯到2000年,回溯到我正式接触并喜欢上米塞斯和哈耶克的理论的那刻。
特定于这本书而言,我到没有做什么特别的搜集和调查工作。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无意于说搜集资料和调查工作不重要,相反,我认为它们太重要太必要了。而是因为我的本职工作就是长期关注货币与经济周期的,也就是说,我的每一天都在密切的关注着有关它的一切。毕竟我是一个市场经济学家、是一个经济分析师。它不仅是我的兴趣所在,也是我赖以生活的工具。
于我而言,在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大抵要算如何将自己从以前的研究报告的撰写模式中抽身出来,将枯燥晦涩的工作报告式语言,转换为能够让读者易于接受的通俗语言。
4、         在未来的新书创作方面还有哪些规划?
韩:我是一个哈耶克份子,哈哈,这一身份认定大概会遭到包括铅笔社在内的中国奥派的反对的,但我自认为我确是一个哈耶克思想的死忠份子。譬如我就习惯于遵循自发秩序原则,用中国的话语体系来说就是顺其自然。尽管我撰写这本书时并未完全意识到这一点,在最初的时候,我也像所有的学者和作家们一样,在写作时拟定了一个所谓的写作大纲,但当我真正开始着手工作并且进入状态后,我才发觉,事前理性的设计是多么的愚蠢,因为我的笔触根本管不住我书的发展走向了,一个有意识的行为,完全走向了无意识的状态。这在写作的最初几天让我颇为痛苦,原因是这种状态与我的写作大纲是那么的抵触,它几度让我无法写下去,但最后我认识到我的错误了,于是我完全的抛开了它劳什子的写作大纲,而放任我的思绪,其产出就是今天您所能够看到的这本书了。可以说,这本书,完全是自发的产物,就如同我们人类历程中,在无意识状态中自发产生的语言、道德、法律、货币甚至制度一样,它们并不是人类理性的设计的结果,它们只是我们在具体的行为中的摸索,在经验之后总结出的一套更适合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和方法而已。
也正是因此,我的人生,几乎没有什么规划的,都让它遵循着自发的原则,换成中国的话语来说,就是顺其自然。 工作是如此、生活是如此、爱情是如此,当然书亦是如此。当然,如果非得给个方向,我想我未来的书也一定还是关于经济问题的,并且也一定跟货币和经济周期相关。毕竟我的兴趣、经验都在那里了。
5、         创作本书其他有关图书背后、书里书外的故事讲述内容不限。
韩:对于写书的过程,仿佛没有什么故事的。但我却不得不感谢我自己的书。当然并不是说因为写书,而像宋鸿兵先生那样改变了我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我所要感谢的是,正是因为我自己的书,我让我收获很多,譬如我因此而收获了爱情、缔结了婚姻、建立了家庭。因为我太太就是我的读者,我们的缘分便是自她购买我的书而始的。如果没有我的书,我想我就不会遇到她,套用一首经典歌曲吧:“如果没有遇见她,我将会是在哪里,日子过得怎么样,人生是否要珍惜。也许认识某一人,过着平凡的日子,不知道会不会,也有爱情甜如蜜。”


[1]酝酿中的全球经济危机——格林斯潘给我们的遗产
[2] 韩和元.降息无助于美国经济.2007-03-28. 全景网 http://www.p5w.net/news/xwpl/200703/t854533.htm
[3] 同上
[4] 零利率和4万亿救不了中国经济 http://www.cqvip.com/QK/83722X/200901/29299094.html
[5] Q近了P还会远吗?——我们离通胀还有多远
[6]世界经济正步入正面Q时期——未来一年世界宏观经济前景展望
[7] 《通胀经济学来了》赵晓 凤凰出版社 2010年6月
[8] 《中国经济疑似滞胀 专家称此时讨论通胀啼笑皆非》晏耀斌 华夏时报 2009年6月6日转引自凤凰网http://finance.ifeng.com/news/hgjj/20090606/752971.shtml
[9] 《中国经济疑似滞胀 专家称此时讨论通胀啼笑皆非》晏耀斌 华夏时报 2009年6月6日转引自凤凰网http://finance.ifeng.com/news/hgjj/20090606/7529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