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境内高速公路上发生的惨烈车祸,让人们在惊悸之余,开始了一场关于汽车安全的大讨论。车祸的主角是一辆日产逍客,车身被切割撕裂、驾乘人员5死1伤,关于这场事故,网友们争论最多的仍然是“日系车是否安全”的老话题,所幸还有比较清醒的媒体和网友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在行车中避险的问题。
有相当多的网友把事故中逍客解体乘员伤亡归咎于日系车的“皮薄”、“吸能结构”和“偷工减料”。这三点一直被一些网友认为是日系车的三个死穴,遇事就要拿来口诛笔伐,并且痛恨于某些人死不开窍,居然会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去买“纸糊的”日系车。
其实,只要静下心来,对汽车安全的知识稍稍做一下功课,就不会对这些口水话题再发生兴趣。一辆车的皮薄不薄于安全上无关宏旨,关键在于车身框架;而车身前后的“吸能”结构,则是当今所有汽车厂商的基础必修课,亦是最能体现汽车被动安全功力的部分;至于国造的日系车是否比德系、美系、法系、韩系车更能“偷工减料”,这种事情没有确凿的证据不好妄加评论,从个人观察的角度,我以为未必如此。
对于汽车是否安全的判断,很多人奉行的是“别看广告看疗效”,相信自己的感觉而不相信比较权威的碰撞测试结果。比如一些人坚信德系车硬、经撞,而日系车软,一触即溃,这些印象来自于对车的观感、触感和驾驶时的感觉,或者来自于车祸的现场或是图片。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有一定科学精神的话,不会认定凭自己的感觉就能判断出一辆车的安全性究竟如何,也不会盲目否定专业机构的碰撞测试结果。
迄今为止,在汽车安全上比较有发言权的还是各种专业碰撞测试,欧版E-NCAP、日版的J-NCAP以及美版的IIHS都可参考,就算国版的C-NCAP口碑差一些,也比那些“跟着感觉走”的家伙靠谱。
如果一个买家特别关注汽车的安全与否,最好参考一下专业机构的碰撞测试成绩,不管你否已经感觉出来车的“软硬”,选择五星的肯定比四星的好。如果你觉得试验室里的碰撞测试并不能完全代表实际环境中的情况,确实如此,但你能相信,试验室里的碰撞测试都不能取得好成绩的车,在真实环境中会创造奇迹吗?
一场惨烈的车祸过后,当然要对汽车本身的安全问题加以探究,但要是止于“皮薄”、“车轻”、“吸能”之类的外行话题,就没多大意义了;而如果藉此作为党同伐异的机会,则是心术不正,纯属添乱。
一句话,如果对汽车安全比较在行,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如果连“吸能”都反对,就请先学学基础知识后再插嘴,否则,口水乱飞之中,会有很多菜鸟被忽悠得不知所措,一不小心就中了歪理邪说的毒,从此加入“盲动队”,仅靠“二指禅”就想判断一辆车的安全性,而对权威的碰撞测试嗤之以鼻。
大多数网友并非汽车安全方面的专家,也许在一次事故中,看不出多少汽车安全方面的门道,但对于避免车祸的发生和遇有紧急情况时的避险措施,却很有必要做一些检讨。
比如,泉州车祸的起因是爆胎,开车的人关注到此节,应该对跑高速时的轮胎安全格外警惕,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能经常留意轮胎是不是有破损、胎压是不是正常、轮胎磨损是不是正常等等?是不是能做到每次上高速时都能对轮胎进行一遍检查?
而对于爆胎后的处理,是不是能做到处变不惊,心中有数?如果高速行进中的车辆突然爆胎,一脚刹车就可能让车失控,把你送进鬼门关,你是不是知道要把紧方向盘,然后靠减挡之类的方法让汽车减速?
再检讨一下自己的驾驶习惯,是不是平日里在高速公路上总嫌自己开得慢?只要没有超速监控就想开快车?
泉州事故中,图片中的一个细节刺痛了我们:车上安全带没有正常使用,在底座的位置上插着一种叫做“安全带插销”的东西。这个插片的唯一作用就是骗过“安全带未系提醒系统”,可以让乘员在不系安全带时免受汽车发出的声光打扰。此种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很受欢迎,在汽车装具店里和网络商城中随处可见,可见其用户相当广泛。这实在是一种祸国殃民的东西,其危害不亚于“要你命3000”,失去了安全带的保护,在发生碰撞时,再安全的车也是白扯。
国人对汽车本身安全的关注,远远大过对自己安全意识和驾驶技能的关注,围观车祸时,最热烈的争论也是围绕汽车的设计制造是不是安全展开。关注汽车的安全没有错,可以督促厂商重视汽车安全的改进,然而,吾国市场上的汽车已经基本上与国际同步,人们的行车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却远远落后于汽车时代。
汽车的设计和制造能够提供多大程度的安全,或许超出了我们的知识范围,这不要紧,有个C-NCAP也能让我们有个基本判断,再不放心就看看E-NCAP之类。而如何利用好车上现有的安全装备、如何正确地操作你的车辆、如何做到开车时尊章守法、如何提高自己的驾驶水平和应急能力,是一个车主的本分,也是我们开车避避险的根本。与其纠结于车硬车软,倒不如多背几遍“小心使得万年船”的祖训,多翻翻交通法规,在不安全的人手里,就没有安全的车,放你的安全在自己的手中才是最重要的。
再围观车祸时,分析车的论题可以有,而分析人为因素的论题更应该成为主题,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后者的意义远大于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