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雷锋精神成常态 七届接力助学折算350万元


 

又是宣传学习雷锋的日子,这些天,一直被一个奇迹感动着,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义务助学社社员以“奉献爱心,义务助学”为宗旨,学习实践雷锋精神成常态,7年届届接力,坚持免费辅导困难家庭孩子学习,累计长达11.5万个小时,按武汉市家教报酬每小时平均30元计算,相当于助学捐资350万元之巨。

一个眼神触发一颗“爱心”

200412月的一天傍晚,义务助学社的创始人和首任社长李新锐读大一,因学校停电,他到校外青菱乡邬家墩的小卖部买应急灯。刚进屋,看见一名小女孩拿着书本问奶奶:“这道题怎么做啊?”“奶奶又没上过学,怎么会晓得咧?”听完,小女孩失望地低下头。小卖部是一对老夫妻开的,儿子和儿媳都在外地打工。“我记得那个眼神,很失望。”当晚,李新锐没睡好。他想,附近是否有很多这样需要辅导功课的孩子。次日,李新锐到附近的邬家墩、八坦路了解,发现菜贩、拾荒人员、灌煤气工的孩子的学习没人管,有些孩子因成绩不好而不愿意上课。李新锐打算召集一些同学,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免费辅导功课。于是义务助学社应运而生。

“刚开始时家长们还不相信,说来好笑,他们甚至怀疑我们会拐跑孩子呢。后来还是我们把家在附近的宿管阿姨作为‘公关对象’,免费辅导她和她亲戚家的5个孩子,才口碑相传,主动找上门的就多了起来,并成为辐射学校周边、武汉深有影响的品牌学生公益社团。”现任社长小冯风趣地介绍说。

广大社员义务助学,乐此不彼。社员小余讲了这么个故事:“有一次辅导完小家伙后,他突然问什么叫无私奉献,接着问不花钱家教是不是无私奉献。对第一个问题,我回答说,一个人默默为别人或为社会贡献力量而不求任何回报,就是无私奉献。第二个问题,应该说给了我一个不小的震撼,我当时没有作答,而是留给自己去深深思考。”社员们就是秉承一样的信念,风雨无阻,届届接力。

别说我们一群“嫌富爱贫”傻帽

“对贫困家庭来说,请家教不容易,所以我们‘嫌富爱贫’,选择贫困家庭孩子进行帮助,不收任何费用,这是我们建社的初衷,更是是长期以来坚持的根本宗旨。”小冯这样介绍。“其实,助学社员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也比较困难,但他们说,既然加入义务助学社,就要一样免费辅导困难家庭孩子。至于自身家庭困难,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解决。”

张家湾街长利小区王建明的女儿,是20099月发展的助学对象。“我家靠每月400元的低保生活,没想到我的丫头也能有老师上门辅导,而且老师一分钱也不要。”王建明的头部受过重伤,妻子是聋哑人。上小学5年级的女儿很懂事,每次哥哥姐姐给她辅导功课,都听得很认真。“以前丫头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只能空着,看到同学有家教很羡慕。现在,她在同学面前不再自卑了,成绩也提高不少,我和孩子妈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啊。”现在由于王建明家已搬家,本学期我社才停止对其助学服务。

金为石开挽回一“网瘾少年”

AB是一对龙凤胎,他们父母亲以办早餐摊为生。田A是家里的乖乖女,学习很优秀。但是弟弟田B却很淘气。才上初二,却疯狂的迷上了电脑。他的父亲对他期望非常高,有时候还“恨铁不成钢”常常揍他。由于没有得到较好的心理疏导,他不仅有严重的厌学心里,而且产生了辍学的想法。一次助学调查,他父亲说的“就算我们全家都不做生意了,我们到学校去陪他去读书”一席话,令人非常震撼。助学老师王超(11级食品系学生),第一次上门光是谈心聊天就花了两个小时,渐渐的田B接受了这个大男孩,非常听王超的话,终于戒掉了瘾,学习也有所起色,父亲也对这个孩子重拾了信心。

从来不轻易说一个“不”字

第二届社员周俊义务辅导严超3年,严超的父母是收废品的。20075月,周俊肾结石发作,连续几天到省人民医院输液。输完液后就往小孩家里赶,辅导过程中,周俊脸色苍白,疼的厉害时就用手掐腰,咬着牙不做声。严师傅一家后来听说此事,感动不已。

第六届社员袁佩,在她助学的日子里,可以说是最艰难的。她的助学对象原属于八坦路区,但是由于拆迁搬家至乔木湾村,考虑到这个孩子已经助学很长时间,袁佩决定牺牲自己的时间坚持为小孩助学。每次别的社员助学两个小时,她却至少需要四个小时,来回的路上便要花去两个多小时。由于白沙洲大道正在改造,“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可谓她助学的真实写照,一年来无论刮风下雨她都没有说一个“不”字,然而她却从未像别人说起过这其中的辛苦。

第六届社员王雨婷“只为一个承诺”。2011年王雨婷每周帮助自己的助学对象辅导功课,当她听说一个读初三的助学对象英语需要加强,但是助学老师略感吃力时,她又主动担负起这个孩子的英语助学工作。到了大二,虽然肩负宣传部部长重任,她仍然继续为一个贫困孩子坚持助学着。

创建一套助学“新”机制

近些年来,义务助学社创新改进机制,每月组织一次助学调查,交流成功经验,探讨辅导疑难。在调查中,他们还经常收到学生小朋友转来的信。从小朋友的来信中,分明洋溢着他们的开心和欢乐,有的小朋友说,老师不仅辅导功课,还陪我们玩儿,不过玩的是智力游戏,比如数字游戏、谜语游戏等,不像以前的疯玩儿,但玩得可欢,连爸爸妈妈笑着看呢;有的小朋友说,老师教会我解题方法,往往一题多解,可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有的小朋友说,老师辅导完功课,还讲名人故事、童话故事,引导我快乐学习、立志成才。

寒暑假,同学们一般都离校回家。为了解决辅导空挡,离校的义务助学社社员们则形成了一个惯例,他们不约而同地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写信等方式与助学学生保持经常联系,督促他们做好作业,有疑难问题及时解答,获得学生和家长的交口称赞,热情祝贺他们新年。

 

义务助学社社员一般每年更新一届,一些老社员退社后仍然坚持义务助学,说是退社不退义务助学精神。义务助学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衔接义务助学,弘扬奉献精神,在老社员中成立了社友会,通过社友会不仅做好传帮带,而且为那些有意愿、有时间的老社员们继续义务助学。

引领一种校园“新”风尚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偶尔做一件好事也是容易的。但是集合一群志趣相投的伙伴,坚持7年传承则是一个奇迹,震撼不已。据了解,7年来,义务助学社共义务助学贫困学生近400人次,达11.5万多个小时;参与人数从不到30人发展到200多人,累计900多人。他们风雨兼程、爱心接力7年,不收受学生和家长一分钱费用和馈赠,社会影响日益扩大,连续三年获得武汉地区公益行动优秀团体荣誉称号。

作为一个公益组织社团,该社除了一直致力于关注和帮助贫困家庭孩子的成长之外,还开展了许多阳光爱心行动。“阳光义卖”是该社团2006年正式开展的一项爱心公益活动。他们以“买一份报纸,献一份爱心”为口号,募集阳光基金,用于捐助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地区和居民。20106月将募集到的大学生“留之不用,弃之可惜”的1300多件衣服等物资,捐助给了黄陂地区贫困居民。2008年为四川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湖北省红十字会筹集和捐助善款8000多元,荣获湖北红十字会颁发的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