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师兄讲《通书》(之七)


   

  

   《通书·思第九》  

 《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彼,诚动于此。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易》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又曰:“知几,其神乎!”  

《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在书院浸泡了很久的同学,大概对这一句都很熟悉。冯老师以前讲过《尚书·洪范》里的“貌言视听思”这五个方面,按照相术的说法就是观人观相的。“貌”就是我们的外貌,“言”就是我们的言语,“视”就是我们的眼睛,“听”就是我们的耳朵,“思”就是我们的思维状态,从这五个方面来观察一个人的品性,观察一个人的心性状态,观察一个人的修养水平。《洪范》中提到的五个方面,前四个,我们都可以从外表来体会。从相术上来说,这四个是外相,我们通过看一个人的气色、眼睛、见闻,就可以观察出一个人大致的情况。但是如果要真正了解一个人,真正明白一个人的话,更重要的是要看他的所思所想。所以,周敦颐在这里只是把“思”提出来了,前面的“貌言视听”都没有提。如果我们有同学愿意深入学习的话,可以在书院网站上找一找冯老师讲的相关内容。通过对外相到内相的认识,就可以全面地了解一个人。  

《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睿”就是智慧的意思,智慧通达。如果我们善于思维,就可以达到睿智通达的状态;如果真正地在内心有了智慧,可以通达一切事理,就能够成为圣人。“思”在这里提得很高。前段时间,书院网站上的喜儿贴了一篇文章,大概内容是如何看待学术与文化,大家看了以后,有很多跟帖,大多也赞赏有加。这篇文章的思维非常慎密,能够把很多问题核心的地方直接表现出来。喜儿的实际年龄很小,能有这种思维非常难得。我们有些喜欢传统文化的朋友,尤其是一些喜欢参禅打坐研习丹道之类的朋友,会在这些地方产生一些误会和疑惑。因为很多学道的人,都喜欢把“空”这个字牢牢抓在手上,希望自己能够空下来,希望自己的思维能够断掉、空掉。  

我们往下看是不是这样。其实,周敦颐在解释这个“思”的时候,分析得非常透彻。“无思,本也;思通,用也。”“无思”是本,“思通”是用。为什么“无思”是本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精神啊!我们学过《道德经》,学过《金刚经》,对无也好、空也好,都会有一定的概念。我们不妨结合佛教来体会一下什么是“无思,本也”。其实,佛教最精华的部分,就是在对空性的阐释上,整个佛教六百卷的《大般若经》都在谈这个空、这个无、这个本。我们该如何体会它呢?周敦颐在这里只用了几句话就阐释清楚了,而佛教是用了六百卷的经典来谈这个东西。“无思”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就是我们思维的本体。我们所说的“思”,都是自己发出的一个一个的念头。我们也可以换个名词来解释“无思”,比如用佛教的真如、般若。比如我们说,“般若,本也”,学佛的人就会很明白,但是用“无思”来说,很多人就会很迷惑。实际上,般若就是无思,无思就是般若。  

佛教中很多祖师也在谈这个问题。比如云门祖师有著名的云门三句:“截断众流、涵盖乾坤、随波逐浪。”“截断众流”截断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思维之流,让我们达到“无思”的这种状态,这种状态,禅宗就称之为开悟,称为明心见性。所以,过去在禅师身边参禅,有时候弟子刚提出问题,就会被禅师棒打,或者是面对你大吼一声。在这种状态下,你的思维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当你怀着满腔热情来问问题时,突然被大吼一声,或者劈头盖脸打来一棒,这个时候,就算你有再多的思维、再多的意识,都会一下子被打掉,处于一种无思的状态。禅宗之所以要行棒行喝,就是要让你在这一瞬间找到无思的感觉,很多人就是在这种棒喝下,自己的思维流断掉了,就找到了空明的感觉。所以,“无思,本也”,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谈的。  

“思通,用也”,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并不是说,我们人人随时都要处于“无思”的状态,如果你要发挥自己的心性,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必须要通过念头来产生作用,每一个细小的念头都是“思”。“无思”,是我们思维的基础;“思”,是我们思维的内容。搞清楚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知道“无思”作为本,“思通”作为用,才能把握好这种分野。  

“几动于彼,诚动于此”。在第三章,我们详细地谈到了“几”的作用,这一句,也说的是外物产生变化,内心达到的感应。我们上次也说了,我们的心本身就像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是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一面镜子挂在那里,如果有外物在它面前晃动,它就可以照出外物的形象;外物不见了,镜子里面就会恢复它原有的状态,变得空空净净。“几动于彼,诚动于此”,这句话也可以这么体会。外界如果有件事情,或者是有件事情的苗头,我们的内心就会产生反应,发生作用。这种作用,是“诚”本身所具有的。  

“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这一句,有点《道德经》里“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无思”是我们本然的一种状态,“无不通”,则是我们遇到外界刺激后正常的反应。如果反应准确、恰当,时时通、处处通,那么你的境界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就会非常强。下面两句,“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也有很多例子可以举。

“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这里的“不思”和前面“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的“无思”是两个概念。“无思”是指我们思维的本体,是我们思维的基础。当我们处在一种非常静的状态,我们的思维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就像我们早晨刚刚醒的那一瞬间,如果还没有醒,那自然什么都还不明了。也许在座有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当刚刚醒的时候,念头还没有产生,然而周围的一切你都知道,但是你的判断还没有对它发生作用,比如今天还要上班,今天要去会朋友等等之类的,总之这个时候你的思维还没有发动,对于周围的一切你心头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你的意识还没有对此加以分别,那么在这种状态之下,体会“无思”就比较容易。有些朋友通过参禅打坐,并借助观想、呼吸,一段时间后,突然一下就进入到一念不生、对周围事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无思”。前面说过“寂然不动者,诚也”,其实,“无思”也就是“诚”的状态,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我们真正的心体。  

“不思”则不然,它可以说是一种懒惰的状态,它是“无思”的一个消极作用。其实周敦颐先生在这里,是要我们勤思,勤于思考,勤于思维,用我们的真心来体会万事万物,要把功夫下到位。很多参禅修道的人往往很容易把“无思”和“不思”这两个概念搞混淆了,认为自己参禅修道打坐,就是应该百不思、百不想,以为进入什么都不想的状态才是对的。但实际上,我们应该体会到其中的精华之处,并且起作用。禅宗讲大机大用,那就应该达到这里所说的“不思则不能通微”,即勤思入微。如果你在这方面一旦懒惰,或者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思,那么你对事物的理解,对事物的判断,对事物运行发展的方向、规律等等,就不能明了,以至于无法把握。  

当年禅宗临济祖师撒手西归弥留之际,在众弟子的请益下,留下一首偈子作为临终开示:“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名离相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什么是“沿流不止”?就是我们的意识之流,它就像河流一样,连绵不断。有些人想学道,想空,那怎么个空法呢?这里也在问,“沿流不止问如何?”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我们的意识不听我们的指挥,它始终都在流动。这里临济祖师接着开示道:“真照无边说似他。”念头来了,不要刻意去管它,等它各自走,但是你的心头、你的一念之诚,是有它的作用的,你只需看着、观照着它就行了,这种观照的作用是无边无际的。比如我们此时起了一个念头,我们的心是知道的,念头是一个客体,知道这个念头的是主体,这个主体就像灯一样,它具有照了的功能,它能够照见周围的一切,也就是说“真照”是无边无际的。  

为什么说这个真照无边的本体,是“离名离相”的呢?正是因为它是“无思”的,我们这个“无思”的本体虽然能照见一切,但如果要给它画一个具体的相是不可能的。这里我们说到“无思”,你脑子里面马上就在想:什么是无思?是没有思维吗?可是不管你如何思维,如何定义,都会发现那是错觉,都会发现要找这个思维的本体,你是找不到的,它就是无形无相的。“吹毛用了急须磨。”当我们遇到事情,我们心头产生了念头,事情结束后,不留下它,马上回到“无思”的状态。不断地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的心处在一种空灵流通的状态。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哪怕就是芝麻大点的事情,做完以后都不能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不能让它把自己的心遮蔽了,随时要把自己的心清空,使自己的心处在最优化的状态。  

以上是临济祖师临终时的开示,结合周敦颐先生这里所指出的我们思维的本体、我们思维的功能,一起来找感觉。“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如果做到这点,那境界就会非常高了,达到了儒家所说的圣人境界。“不思则不能通微”,如果一念不起,那么你对事物的观察就不可能细致入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如果你没有理性的思维,没有产生睿智,那么就不可能通达无碍,在面对纷纭的事物时,你就不能游刃有余,就不能一下抓住事物的关键。  

“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这是对前面所说的反复,“无不通”就达到了圣人的状态,那么圣人的状态产生于哪里呢?就产生于对细小之处的通达。什么是细小之处?说白了,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看起来好像可有可无,觉得没什么嘛,都是繁琐之事,其实,这都需要我们仔细地用心去观察、去体会。所以“通微生于思”,我们对细小的事物之所以能够通达,还是来源于我们最初的念头、最初的思维。  

“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这在我们第三章谈“诚、几、德”的时候就谈过了,“吉凶之几”就在我们一念初生之时,刚刚萌动之时。当年六祖在曹溪谈经说法的时候,有一个僧人说了卧轮和尚的一首偈子:“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意思是说卧轮和尚的功夫已经很深了,“有伎俩”就是有水平嘛,什么念头都能把它断掉,自己始终处在空性的状态中。任何事情来了,什么声色犬马之类的一切的一切,我都不动心,我就有这种本事,我就有这种定力。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菩提在一天一天地增长。 

六祖听了以后,就回了一个偈子,完全就是针对卧轮和尚的偈子来的,六祖是这么说的:“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我没有什么本事,我心头该想什么就想什么,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庙子里面当主持,有很多事物需要自己去管,去处理;经常有人前来请法,我也要讲;还要和地方的官员交往,《坛经》也是在韶州韦刺史的支持下讲的嘛!总之该想什么就想什么,该做什么就做什么。面对外部纷纭的事物,我的心不断起起落落,这件事情来了,嗯,我的心起来了;这件事情结束了,嗯,我的心落下了。下一件事情来了,嗯,我的心又起来了……如此周而复始。对于自己心头的菩提,管它长不长呢,根本就不用管它。  

这是修行的两种方式。我们是像卧轮和尚那样有意压抑自己的思维呢?还是如六祖一样,使自己处于一种道法自然的状态呢?通过对这两首偈子的揣摩,就应该有所感觉了。所以对于“无思”和“思”,就一定要注意,“无思”并不是要我们不思,“无思”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本来的状态,但是这个本来面目要发生作用,这样你才能算得上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活泼泼的生命。如果你让自己这种“无思”的本来面目,处在不思的状态,也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顽空的状态,处在黑灯瞎火的状态,坐在那里什么都没有,完全就是毫无生机了。  

这里我们把“无思”和“思通”,参照着禅宗公案一起来体会,可能会更清楚一些。当然,对于我们在座的各位来说,可能连卧轮和尚的境界都还达不到。但不管怎样,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定上多下些功夫,对自己是很有好处的。六祖大师之所以能“不断百思想”,并且“对境心数起”,那是因为他“真照”的功夫始终是没有丢的,自己的本心始终没有被遮障,对于每个念头,都知道它从哪里来,也知道它到哪里去,它会产生什么作用也是清清楚楚的,这就是“真照”,对一切都能照了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一般人没有这样的定力,这里有人给你说哪只股票好得很,巴适得很,买了肯定赚,呵,立马就跑去买了,根本就没有细加分析,听到风就是雨,那么你自身本来就具有的真照功夫就没有显现出来,就没有发挥照的作用,即使面对其它事情也是照样如此。所以当事情来了的时候,我们要先学会放一放,让自己的心多保持一种空灵的状态,使自己真照的功夫保持得越长越好。总之,作为学修之人,一定要使自己避免陷入顽空的状态。 

下面周敦颐先生又引用了《易经》的原文:“《易》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一个真正修行很好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他在面对事情时,不会乱起妄念,不会东想西想。即使是好事情,但是在“几”没有显现的时候,也不会盲目乱动,否则再好的事情,在“几”没显现的情况下盲动,往往都会事与愿违,背道而驰。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一定会“见几而作”,而且“不俟终日”。 “不俟”就是不等待,也就是说那些有修养的人,他不会天天坐在家里等机会上门,机会总是会降落在有准备的人身上。那什么是准备呢?准备什么呢?这一章谈的“思”,就是我们的一种准备。不管是在各行各业,还是在个人的学修之中,在机会没有出现的时候,都要通过我们的思维、思考,来打好我们事业的基础。  

洞山禅师面对学人,曾有这么一句警示语:“机不离位,堕在毒海。”我们的心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如果你始始终终都盯在这件事情上面,不知变动,就没有“见几”。毕竟“几”是非常非常微妙的,是非常短暂的,是在事情发而未发的状态之下。圣人是“见几而作”的,机能离位,这样事情就能向好的方向转化,就能产生好的作用。反之如果没有“见几”的话,或死守一几,就有可能使事情向不好的方向转化,那就是“堕在毒海”里了。  

下面《易经》又说了:“知几,其神乎!”真正“知几”的人,真正对事物能通达最细微之处,并引发开来达到对事物无所不通的状态,那就真正神妙莫测了。其实在周敦颐先生以前的儒家,都没有把“知几”提到这么高的高度。前面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反复在说“几”是周敦颐先生提出来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通书》将其提得非常之高,可以说是整部《通书》的核心。甚至可以这么说,你《易经》学修的水平高不高,就是在这个“几”上见功夫! 

当我们遇到事情,当我们心头一念生起以后,借助《易经》的方式,就可以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进而知道对于所面对的事情该怎么去做。前面我们也讲了,“几”是一种非常微妙的转折状态,“见几”,就能够明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就能够有所预测。这种预测并不向某些人说的那么玄之又玄,说白了就是因果,有此因就必有此果,就如同你种的是苹果树,那结出来的就是苹果,你种的是粮食,那结出来的就是粮食,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但是,我们在下种这一瞬间,它就是一个“几”。如果我们能够“知几”,那么在事情还没有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大致的结果。那么《易经》说白了,就是要让我们达到“知几”的这样一种状态。  

前段时间和几个朋友也聊了一下禅宗的“几”的问题,可以说禅宗在“几”这方面有着非常非常高的要求。我在想,周敦颐先生之所以会在《通书》里面把“几”提出来,并且提得这样高,和他早年参禅一定是分不开的。对于禅宗,如果离开了这个“几”,那可以说整个宗派也就不存在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借助香严禅师悟道的过程来找找感觉。  

当年香严和尚和灵佑和尚同在百丈禅师处参禅,灵佑和尚很快就开悟了,并且在沩山开道场接引学人。香严和尚呢,非常聪明,对于经教那是厉害得很,在引经据典方面说得头头是道,但始终未能得到百丈禅师的印可。后来百丈禅师圆寂后,他又跑到师兄沩山灵佑禅师那里拜师参学。沩山禅师对他说:“你和我一起在师父那里参了多年,都没有开悟,这是为什么?这里我向你提个问题,你来作答,但是不准引用经教上的任何语句,也不准用祖师的语言,也不能借他人的语言,必须用你自己心头的语言来回答。什么问题呢?父母未生你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呵,这下香严和尚是左思右想,发现自己脑子里面冒出来的东西,不是经典上的话,就是祖师爷的话,想来想去发现自己说出来的话都是人家说过的。于是他老老实实地说回答不了,并恳请沩山禅师明示答案。沩山禅师说:“不行,我给你说了,那你以后面对这个问题就会用我说的话,还是无法用你自己的话来解决问题,反正话头给你了,你自己去参。”香严和尚碰壁了很久,非常灰心:“今后我也不学佛法了,当一个行脚粥饭僧算了。”  

香严和尚一个人跑了,路经南阳国师的墓,心中对南阳国师很是仰慕,便在附近开了一块地,搭了个茅草棚,就住了下来。一天在锄地的时候,挖到一块瓦片,伸手捡起来往路边一甩,这个路边正好种着竹子,于是清脆的一声响起。嘿,就这一响,香严和尚一下就豁然大悟了,大悟以后马上就朝着沩山的方向跪了下去,磕了几个头,说到:“多谢师兄,当年幸好你没有给我说破,如果说破了,哪里有今天这么好的事情呢?”并写下了一首偈子:“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坠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然后把这个偈子托人带给沩山禅师。沩山禅师看了后说:“师弟啊,你终于开悟了啊!”但是沩山禅师座下的大弟子,已经开悟的仰山禅师看到这个偈子后说:“不行,说不定是他凭着聪明劲,强写出来的,我还要去考验他一下。”

仰山禅师跑到香严禅师那里,说到:“听说你写了个偈子,认为自己开悟了,我可不这么看,你当场再给我说个偈子。”香严禅师于是说出一个偈子:“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去年”就是过去嘛!所谓“贫”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空嘛,就是无嘛。禅宗特别讲究贫,学佛的人大都知道以前有这么一个说法:“穷学禅,富学密”,穷的人学禅宗,富的人学密宗。这是因为禅宗就是要让你越来越穷,穷到一丝不挂,这个时候你才能找到开悟的感觉。“去年贫未是贫”,意思就是说过去我还没有开悟的时候,以为自己啥都懂了,实际上不是真懂。“今年贫始是贫”,今年我的状态才是真正的空空荡荡,没有一丝一毫的牵挂。“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过去我还有一个佛法的支点撑着的,还有所依赖。“今年贫,锥也无”,今年则立锥之地都没有了,可以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仰山禅师听完香严禅师这个偈子以后,仍不认可,说:“如来禅你是会了,但祖师禅你还没有梦见。”这里可以说是禅宗有如来禅和祖师禅之说的源头。香严禅师想,既然你说我前面的偈子没有祖师禅的感觉,那我就再说个有祖师禅味道的偈子嘛!于是又说出一首偈子:“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我有一机”,我现在马上就有一机;“瞬目视伊”,我的眼睛盯你一眼;“若人不会,别唤沙弥”,如果你不会的话,那就另外找人来。仰山禅师这才拍掌欢庆,说:“恭喜师弟会祖师禅了!”  

那么如来禅和祖师禅是什么感觉呢?以前冯老师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如来禅就是一个金字塔,可以说整个佛法都包含在如来禅当中。金字塔呢,有底座,有腰身,有顶部。底座主要是戒定慧三学以及这样那样等等的修行加持方法,更进一步到了中间以后就开始参禅,比如生起次第修好了就开始修圆满次第。到了最高的部分,就是你真正了道的时候了,是你真正开悟、明心见性的时候了。如来禅和祖师禅的区别在哪呢?如来禅是整个金字塔,而祖师禅是金字塔的最顶端,是最高的境界。  

所以仰山禅师在听完香严禅师的“去年贫……”的偈子时,说他如来禅是会了,但祖师禅还未梦见在。看嘛,你这里还有去年今年之分,在时间上还是有个次第嘛。在修行上,还有个什么“去年贫今年贫”,还有“立锥之地”和“锥也无”的过程,似乎有些渐悟的影子。而真正的祖师禅没有这些渐证的过程,它是当机立断,当下一念。这个“几”,就是当下一念。再看香严禅师后面的这个偈子,“我有一机”,我现在就有一机,这个“机”就出现在现在,就在你面前。我“瞬目视伊”,我看你一眼,你明不明白?如果你明白了,那就是明白了;如果你没有明白,那就请走人。这就是祖师禅,它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讲,就在当下你能不能见性,你能不能明心。如果当下你能明心见性,那就了事。如果不能,那对不起,该念经你就念经,该念佛你就念佛,该坐到禅堂参话头你就去参话头,总之你该干吗就干吗去。禅宗的机锋棒喝等等,都是在“几”上面找体会,就在当下,他没有任何后门可讲。那些说什么慢慢来慢慢来,就是不想开悟了,就是不想成佛了!就在当下!立马解决问题! 

因此对于“几”,禅宗将其提得非常之高,周敦颐先生也是如此,他这里就借用了《易经》的说法:“知几,其神乎!”如果你真正“知几”了,那你就神妙莫测了,那你就彻底明心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