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落入“崩溃论”陷阱


  近日,"中国崩溃论" 甚嚣尘上。西方媒体大谈“中国经济崩溃”,并煞有介事地列举了5个数据:企业借款减少;制造业产出下降;利率意外削减;进口增长停滞以及GDP增速预期下调,中国人口、资源、改革三大红利正在耗尽。他们甚至宣称在中国被广为传颂的经济增长引擎已经熄火。

  面对新一轮的"中国崩溃论",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进行了批驳。厉以宁指出,人口红利可以通过劳动者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升继续获得,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不再,但中国已迎来技工时代,这相对东南亚国家具有优势;土地、矿产资源虽然会减少,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用之不竭的资源,例如海水淡化、新能源开发能高新科学技术会带来新的资源红利;改革红利可以通过不断深化改革继续获得,新的改革措施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不可限量的改革福利。

  笔者认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是个凤凰涅槃的过程,必然会引发生产方式改变、产业布局重构、利益分配调整等重大变化,这其中出现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等一系列问题,是我们必须要跨越的障碍。客观地说,历史的发展是不可以跨越的,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即使出些问题也是正常的,不出些问题反倒有些不正常了。但是,我们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基础是坚实的,我们对当前问题的认识是充分的,应对措施是有力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中国经济的前景充满信心。未来中国经济仍会维持一个较高速度的增长,在这一点笔者认同厉以宁的观点。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经济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家底,能够承受得起当前转型期的阵痛。

  从总体上讲,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是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在调整过程中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结果。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不平衡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而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结构上,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纵观结构问题,即使有些因素从当前来看是平衡的,但从未来合理的结构体系中来看则是不平衡的。因此,笔者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中国的主要问题仍然是二元结构问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的转换将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拓展出很大的空间。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城市与农村的结构平均达到(77-78)%左右。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认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济不断减少这样一个逆向互动的过程。

  笔者认为,从2000到2030年是一个高速增长期,在这个期间从2001-2010年,中国的年均增长9%以上的速度,预计2011-2020年年均增长仍然可达8%左右,2021-2030年应在6%以上。到2030年以后,中国可能就逐步转到以消费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消费占GDP的70%以上。

  中国经济是富有活力的,我们不能掉进西方人设置的"中国崩溃论"的陷井中!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比较复杂、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我们既要有忧患意识,也要增强信心,做好稳定经济增长这篇大文章。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们可以为迎接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提前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