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创新能力是其成功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之间较量的决胜因素。特别在金融危机之后后,提升创新能力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战略任务与普遍共识,如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和欧盟的“2020战略”,均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
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要得到长足而稳健的发展却仍需努力。因为日本即便面临长期的经济低迷、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复合型大灾难,其仍然具有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中国在此方面不可同日语而语,也不能因经济总量超越日本而沾沾自喜。
12月初,汤森路透评选出2012年全球创新力企业(机构)百强,日本以25家上榜处于第二位(第一位是美国),而中国虽然专利申请数量领先全球,但由于专利质量及影响力不足,中国公司无一上榜。其实,单从研发投入来看,中国已然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三,这也就不免让人产生疑惑:中日创新力差距究竟是怎样拉开的?
汤森路透评选有何标准
要分析中日两国在创新力方面的差距,必须要清楚全球创新力企业(机构)评选的标准。虽然汤森路透的这个评选只是全球众多相关评选中的一个,相互之间多少也会有些差别,但是总体而言还是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的。
汤森路透关于全球创新力企业(机构)的这一评选始于2011年,其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和成功的基石,专利数量是衡量创新力的重要指标,但创新的意义远不止专利申请数量那么简单。其主要评定标准在于专利申请的成功率、专利申请的全球性、专利的影响力以及创新专利数等四项指标。
汤姆森路透通过计算各公司或机构过去3年中专利申请数与获批专利数的比例,并统计过去5年中各公司机构专利被引用的数量,综合来加以分析评定。从其报告数据来看,全球创新力百强企业在2011年的市值加权营收平均增长15%,表现普遍优于标普500指数,财务健全方面也处于明显优势。
从地域分布上看,高居首位的美国共有47家企业上榜,比2011年增加7家;日本以25家上榜处于第二位,比去年减少2家;韩国共7家企业上榜,比去年增加3家;欧洲比去年减少8家,共21家企业入榜。
与2011年一样,中国今年仍无一家企业上榜,这说明中国专利数量虽在增加,但专利数量与质量的不匹配,与入榜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海外专利申请或获批数量过少,专利影响力不足,在“专利申请的全球性”指标上处于明显的劣势。
中日“山寨”有差异
汤森路透关于全球创新力企业(机构)的评选出来后,中日媒体评论都充斥着“反省”的论调,与中国媒体报道标题多加入“中国榜上无名”、“中企无一入榜”一样,日媒的报道标题都不约而同地加入了“日本25家减2家”,或干脆将“25家”去掉,核心是质疑“为何减少了2家”、“是否意味着日企创新力在减弱”等。
这似乎说明日本创新力也遇到了问题,需要“反省”。而对于中国现在普遍存在的“山寨”现象,其实日本也曾走过,这背后反映出的是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在某种意义上,“山寨”是每个国家走向近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必经的阶段,美国也曾是“山寨大国”。
1842年,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到访美国,曾惊奇地发现其作品被大肆盗版,他呼吁美国保护著作权,非但无人理睬,还遭美媒谩骂“只是一个贪得无厌的无赖”。在当时,美国正“山寨”得不亦乐乎,以模仿欧洲的技术创意来巩固自身的经济基础,并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而日本的“山寨”历史其实更久远。今天环游日本列岛,京都、奈良等地扔随处可见的中国痕迹。日本从明治时代开始模仿欧美直到上世纪30年代,此后丰田还在模仿克莱斯勒和福特,并美其名曰“逆向分解”。这一现象直到1980年代确立了自主品牌才告一段落。
但日本即使在“山寨”阶段也在为创新做准备,这或许是中国需要借鉴的地方。日本于1885年颁布《专利法》,1955年将4月18日定为“发明日”,1960年又将4月16日至22日定为“科学技术周”,并相继设立了天皇奖、总理大臣奖、内阁大臣奖、发明协会奖、全国发明奖等,都是鼓励创新的做法。
从美日的“山寨”之路来看,他们之所以能够走出来皆源于自身发明创造的增多。或许当假冒伪劣、山寨产品从中国市场消失时,中国的经济体也将成熟起来,也就不会遭美日等国诟病了。
日本创新力是如何打造的
去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后引发海啸和核泄漏,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在福岛核电站的救援处理工作受到很大质疑,也有人对日本的科技能力产生了怀疑。但是随 后在网络上流传的日本正在研发一种“远程亲吻模拟仪”(通过网络体验亲吻的感觉)的消息,又让人感受到了日本科技的魅力。
一台不成熟的“接吻模拟器”怎么能够体现日本的科技创造力呢?但如果结合日本在其他方面的科技开发,也就不会对日本的科技创造力表示质疑了。
其一,日本技术创新以民间企业为主体。这些民间企业对消费者和市场需求有着极其敏感的捕捉能力,因此,日本的科技创造永远紧密围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日本人创造出随身听,使人们随时随地享受音乐的快乐;发明了卡拉OK,让普通人也能像明星艺人一样,站在舞台上尽情欢歌。而如今,如果“接吻模拟器”研发成功,还可以帮助人们表达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
其二,受利润动机和市场信息的支配,日本的科技创造常常以适应市场和消费者需求、讲求经济实效为主,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产生出丰厚的商业价值。从上世纪年轻人几乎人手一个的随声听,到与我们现在生活依然紧密相关的方便面,无不具有划时代的市场意义,他们在为人们带来方便和享受的同时,也为创造出了丰厚的利润。
其三,日本被誉为是“工匠国”,其企业群体的技术结构犹如“金字塔”,底盘是一大批各怀所长的优秀中小企业。大企业往往只研发最核心、高端的部件,其他部分交给与其一体化生存的中小企业负责,因而小企业也能掌握着某种中间产品、中间技术的绝对份额。比如,丰田汽车公司,核心部件由丰田自主开发,其他的来自中小卫星企业,各部分有机配合,组装完之后代表的是丰田品牌。
其四,日本企业重视科技创新的实践。在20世纪,世界上的许多科技发明出自欧美,但确实日本人将欧美的新发明或试制品最终变成了批量生产工作的,他们认为从科技论文出来的东西往往易于移植和引用,但从科技实践出来的东西却可以得到保密并难以借用,这才是真正的实力所在。而日本在技术上通常会追求完美,不够完善时会怯于拿出手也不会夸大地宣传,因此也常会败给德法而失去机会,但那种精益求精的研发精神却是值得肯定的。
其五,即便日本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复合型大灾难,经济发展受阻,但其仍然具有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英国权威经济杂志《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信息部”,于2011年公布的以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为对象、题为“技术创新效率指数排名”的调查结果显示中,不论从专利申请量还是专利输出量等方面来看,日本均排名第一。
相比之下,中国在科技创新能力还相差很远。一方面,中国是政府主导的研发模式,或许能在导弹、太空等领域取得成绩,但就产业技术而言鲜能成功,关键还在于中国还没有从科技模仿的道路上走出来,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对外来技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另一方面,中国的一个创新源是大学,但也没有如日本一样建立起真正的产学研模式,许多发明创造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相距甚远,无法得到实际的应用,也就不能产生出很好的市场价值和生产力水平。
经济不只是单纯地建造工厂然后高效运作,日本经济虽然处于低迷期,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风光也渐失,但由于血液里流淌着创新基因,其在很多领域仍是不可小觑的“隐形王者”。反观中国,正处于经济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转变固有思维,走向创新道路正当时,而要想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除了在房地产、金融、IT之外,还需要学习培养以扎实的实业做支撑,要想成为国际市场上的强者,除了盯紧现金流、资产负债表等,还需要以日本企业做参照,认真揣摩其实质,借鉴其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经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