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争抢中国谷物进口商机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安全关系着全体国民的生存大事。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农业领域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以支持三大主要作物(玉米、大米、小麦)的生产,其基本官方政策是维持95%的自给自足,也即所谓的“红线”政策。

    但最近的一些言论表明,这一政策正在松动。而世界上一些主要商行也已经开始利用各种手段谋取有利位置,争取从中国的谷物进口中获利。

 

    谷物进口猛增

    近期,处于美国内陆的内布拉斯加州感受到了中国的“热情”,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感觉,因为该州越来越多的谷物正在跨过太平洋运往中国,满足那里的需要。随着中国谷类进口量创下历史新高,内布拉斯加州已经站在了全球谷物市场的结构性调整的前沿。

    由于农业发展速度已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出口市场的同时,也是一个需求不断扩大的出口目的地,过去五年,内布拉斯加州对中国的农作物出口量已经翻番。

    但内布拉斯加州并不是唯一一个认识到这点的地方。从中国的官员到全球商行的高管们,这一行业的所有人都已经开始默认,随着中国成为净谷物进口国,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前不久,中国还只是进口很少量的优质大米和少量的小麦,而且几乎不进口玉米,一直都在坚持自给自足。但是,这种现象正在发生转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现在又开始把玉米、小麦、大麦和大米等谷物纳入其进口产品名单中。

    这一转变可能对全球粮食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对于中国来说,即使放弃少许自给自足,在贸易领域都意味着一大块,并且中国本身对谷物的总需求相对于全球交易市场的规模来说也实在太大了。即使中国仅进口5%的玉米,那也将相当于全球玉米交易的1/3或者将近一半。

 

    或难自给自足

    从今年1月份至11月份,中国的谷物进口已达到1340万吨,较去年同期的450万吨增长了两倍。这样大规模的进口将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大米和大麦的进口国,玉米和小麦进口也分列世界前10位和前20位。

    以大米为例具体说明。今年前10个月,中国进口了198万吨大米,去年同期则为50.5万吨,翻了近两番。净进口额甚至更加显著,同比增加了10倍。预计2012年中国大米进口量将同比增长将超过4.5倍,至260万吨,而明年的进口量可能继续增长,这将使中国成为仅次于尼日利亚的全球第二大大米进口国(预计今年尼日利亚将进口320万吨大米)。

    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关键的驱动因素是随着更多的人涌入城市,城市人口结构出现变化,进而影响了饮食结构的变化。在城市里,人们通常会消费更多的肉类,也就需要更多的可作为动物饲料的谷物。这种转变加大了中国农业的压力,因为中国在可耕地和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已经在努力养活世界上1/5的人口。

    早在30多年前,中国开始进入高速经济增长阶段时,就一直面临一种可怕的预言式警告——中国对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会导致全世界的粮食短缺。但中国一直坚持在主要作物(玉米、大米和小麦)方面的自给自足,总体上来说这些警告最终都显得杞人忧天。然而近期的言论,又不得不让人担忧起来。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增加谷物和含油种子的进口是不可避免的,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已经变得非常必要。虽然中国的农业产量一直在增加,今年也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实现连续九年粮食增长的年份,但依然不能赶上总体需求的增加。

 

    外企争抢商机

    中国大量进口粮食的举动早已引起了世界上一些主要商行的注意,他们也已开始利用各种手段谋取有利位置,争取从中国的谷物进口中获利。最大的粮食贸易商之一的路易•德雷菲斯农产品交易公司甚至将中国玉米进口激增描述为“改变游戏规则的一个举动”。

    日本丸红公司有着领先优势,将首先从中国的谷物进口中获益。该公司今年以53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的加维隆集团,目的是为了向中国供应玉米。这项收购协议是对2009年该公司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签定的一项进行“广泛合作”协议的补充。

    其他贸易商或公司也在未雨绸缪。在纽约上市的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ADM)今年对澳大利亚谷物公司主动发出了28亿澳元的收购要约,澳大利亚谷物公司是亚太地区仅存的独立的小麦和大麦交易公司。

    ADM公司总裁帕特里夏•韦尔茨告诉投资者,她的目的是“将澳大利亚的生产大户与全球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联系起来,尤其是亚洲的这种需求”,这表明了对中国日益扩大的市场的兴趣。

    嘉吉公司、邦吉集团、路易•德雷菲斯农产品交易公司、来宝集团和嘉能可公司也都在投资一些如果中国未来几年开始进口大量的小麦、大麦、稻米和玉米等可能会更加有利可图的生意。

 

    蕴藏着什么问题

    从这几年农产品进口的情况来看,如果中国不进口农产品,完全由自己生产,按照目前农业生产实际水平,大概需要增加六亿多亩(约20%)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才能将缺口填平。这六亿亩是怎样得来的呢?

    实际上中国18亿亩的耕地中有一部分地在南方可以复种,这样算来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约24亿亩多,但如果都由中国人自己来保证农产品的供给,则需要有30亿亩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这两个数据相减,大约就有六亿多亩的播种面积缺口。正因为如此,中国不得不依靠进口来满足广大人民的粮食需求。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缺口呢?随着中国领导层的换届,原来一些被掩盖的问题渐渐暴露出来了。近几年尤其今年中国粮食进口突现大增,其实不是人口日益老龄化、食品日益多元化的内地人饭量突增,而是“4万亿刺激”措施严重侵蚀了大量的农村农田,在号称18亿亩农田红线、原先实际14.6亿亩的基础上,进一步削减了实际农田面积。

    原来中国还可以通过数字将实际空的粮仓储备售出来应付,但一经前几年核查后启动了突增的粮食进口,加之南海东海危机隐含了战争风险,“空仓”的储备更是十分危险的。而且这一幕并非首次,在邓小平刚实施“个人承包制”当年即创出了粮食大丰收、取消了粮票等,其实这个政策效果没这么快,农民也需要认识和试验过程,只是把以前“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储备拿出来应付市场,搏的是与美苏没有战争风险而已。

    如今,时局危矣,如果一旦战争发生,国外一禁运制裁,中国将不战自乱。粮食可不像工业品,是可以发动大家连夜加班赶制出来的。农业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性问题,就像土地问题从来都是中国历史上革命的首要问题一样,也将是今后的首要问题。一些美日等外资大企业似乎前瞻性很强,早早地做好了“埋伏”,何止是分一杯羹那样简单呢。

 

    在受气候等因素影响下,国际粮价从去年开始不断走高,中国向美国增加大豆等大宗农产品进口,增加粮食储备,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中国的这种粮食需求将继续增长,在影响国内结构调整的同时,也会对国际市场的相互依赖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加强国际粮食协商合作,对国际游资炒作大宗农产品的行为进行有约束力的管理,将是中国下一步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如何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保障土地城镇化后农民的权益,也将是今后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