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获过9项荣誉,曾受3次工伤,63岁的李兴曾是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油田股份公司副总经理,但在11月5日,他却因受贿530万元,坐上法院被告席。在庭上,李兴说,工作前35年,他认认真真干事,清清白白做人,落下4级残疾。2005年这一切都改变了,他当了20多年的正处级干部想再升迁一步,在这一年因为单位一些事情升职无望,在朋友劝说下开始受贿。(11月6日《三秦都市报》)
李兴所称的“经‘朋友’相劝,顺应环境”“升官无望才大捞一把”,这虽然看起来有点天方夜潭,但我们不能再对这种逆向淘汰掉以轻心,因为他说的恰恰是“掏心窝”的话。入笼后,说起话来当非当年在台面上欲说还休、话留三分。所以这理当引起我们地高度警觉,若反腐拒腐体系仍沿袭着原来固有的方式搭设,反腐防腐行动仍按原来的路径不紧不慢地行进,这股“升迁无望而贪”的行贿受贿歪风,就可能形成一股强而有力的浊流,席卷一些身处亚腐败区域的官员。不受贿就可能成异类,被逆流逼进“小环境”里闷死,这岂不让人齿冷。
其实,一个人并非一朝即可变成噬血魔鬼,他往往还是受“大环境”的负面拉扯,以及“朋友”的影响与左右,加上自己的廉洁自律、修身养性的定力不够,才一步步跌入犯罪的泥沼里的。拿李兴来说,清清白白做人做事,在坚持了35年之后,居然到最后仍会轰然崩塌。就在2005年,他最初在别人送钱之时,也矛盾过、拒绝过,后来还是毫无压力地去小收少收。到最后,李兴由于自己的“心理解套”,发展到来者不拒的地步。最后发展到,一次性收取工程项目方的500万元好处费。显然,官员堕落为人民的蛀虫,非一朝之变,而是一种“贪量”的积累。李兴一次次受贿,而抵制这种蜕变的外力又长期无法形成,于是个人定力最终还是瓦解缴械,毫无抵抗之力。
当前,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当我们喋喋不休地讨论如何“削权”、如何监督公权力,还拿不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尽快构筑廉洁体系时,贪官们竟毫无危机感与压迫感,正一点点地渗透到“升迁无望而贪”的浑浊生态中。而且,理由不外乎还是“人家贪得、我贪得”“官当不大,钱得猛捞一把”。贪官周围的人更多地表现为乐见这种“量变”,只图敛钱之乐,不顾入笼之险,认为反正身边的“朋友”都在劝,有的也受贿了还没事。而且还有人从理论与实践的双条通途上去释放“受贿”精神负担——身边人都正常受贿,难道我能成为另类吗?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可怕“逆淘汰”趋势,根源还是我们的监督体系远远掉队于贪腐行为。权力制衡与约束机制还颇似一个虚置的“稻草人”,无法吓走那群来啄民稻谷的麻雀。拿李兴来说,为何那么大的工程项目,他能够轻易驾驭方向,我们的监管布防究竟去哪了?制度缺陷、监督乏力、地方行政垄断的保护主义干预,是当前公权寻私的根由。我们亟待建立民主监督、独立监督制度,并要敢于借鉴和吸收外国权力制衡领域里的先进成果和经验,不留死角地置放于权力之侧,彻底打通监督途径,逼使领导干部的家产实现通体透明,这样才不会出现贪官“升官无望抽身去贪”的可怕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