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西湖,飘香桂子,满目烟芜。雨后轻寒,风前细柳,秋影空疏。 游人街市迷途,觅寻处、江南丽都。水漾桥边,清波门外,旧景得无?”
这一首《柳梢青•杭州》,是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在杭州写的。当时在那里参加一个会议,住在大华饭店。此处也是著名的“农业六十条”起草地之一。一九六一年一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之后,毛泽东亲自组织和领导三个调查组分赴农村进行调研,为起草“农业六十条”做准备。其中,由毛的秘书田家英率领的浙江调查组就住在大华饭店,并在这里将调查及文件起草准备情况向毛作汇报。大华饭店滨临西湖,风景极好。晚饭后散步湖畔,雨后晚霞映照下的西湖泛起粼粼波光;过一小亭,记得书有宋代江西吉安人杨万里诗句的对联。那几年正是杭州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变化很大,许多地方距我初去时已面目全非。散步归来独坐屋内,思忖再三,写下了上面这首词,多少反映了一些当时的感受。——此后,我又多次去过杭州,探亲访友话桑麻,对故乡的变化感慨良多。
今年国庆休假,应杭州友人热情相邀,取道上海看望女儿后乘动车组抵杭,下榻西湖之滨的新侨饭店。又是三年过去,杭州变得更加秀丽。当晚,友人在湖滨路“曲院风荷”斜对过的“红泥砂锅”设宴,喝绍兴老酒,品正宗杭菜,别具故乡风味。
杭州的风景,当然以西湖为胜。白居易当年于杭州刺史期满离任时,就曾写过“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诗句,抒发他浓烈而又无奈的感叹。不过,此次我的游湖,却是避开喧嚣,别辟蹊径,独往杨公堤而去。俞平伯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曾经用极富诗意的笔调,描述过他对杨公堤别样的钟爱,是“一个藏在闺中的少女”。的确如此。在这里,你看到的不是刻意打扮的西湖,不是粉黛艳抹的妩媚,更不是郁达夫所说的“二八佳丽狐狸精”,而是可以用心去感知的清纯,是“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浑然天成,野趣横生。朦胧中,她会让你深切地感到,景到极致便淡了,淡在感觉中,淡在记忆里,但你飘浮着的生命,却在这里与湖山真实地融合了。
不知不觉中行至茅家埠,此地有都锦生故居。都锦生,一八九八年二月十二日出生于西湖茅家埠,一九四三年五月廿六日逝世于上海,终年四十五岁。为了振兴和发展民族工业,他一手创办了丝织作坊,苦心经营,呕心沥血,研制出名扬四海的“都锦生织锦”,企业也由一台手拉织机的作坊发展为颇具规模的工厂。其生产的五彩丝织风景片和国画织锦,犹如“天上云霞、地上鲜花”,一九二六年在美国费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在茅家埠的作坊里,我看到了许多对联,其中一副为“欲知世上经纶美,已见坊中手段高”,横披是“巧夺天工”;其它诸如“绣虎雕龙,腾蛟起凤”之类,无不切合“都锦生织锦”的盛誉。
出茅家埠往孤山,再次参观中国印学博物馆。此为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建于一九九九年,二○○四年秋曾到此游览。该馆布局以印学发展历史为脉络,陈列了各个时期不同的印章种类,不少藏品都是各个时期或流派的经典之作,让人感叹中国篆刻艺术的巧夺天工。临行时,购“君子不器”印章一枚,材质为巴林石,汉印风格,布局工稳,线条饱满,苍拙浑厚,为西泠印社印人桑建华所冶。“君子不器”,语出《论语•为政》篇,意为不拘一技而求修养的优雅和丰富。简洁的四个字,却高度概括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精神,让你不能不佩服孔老夫子的眼光。
每来孤山,我总要到俞宅即俞曲园纪念馆看看。俞曲园即俞樾,也是前面提到的俞平伯的祖父,清代经学大师。一八六八年,俞樾来杭讲学,历时卅一年。其间,弟子们集资为其建起此楼,遂成为高士雅集之地,一时竟有“行到白沙堤尽头,居然人尽识俞楼”之说,可见当年的盛况。俞楼临湖临风而立,身居其中,可以眺望西湖山色,遥望放鹤亭台。一九二四年四月,俞平伯在此小住,每天还可以听见“船娘在楼下揽客的软语”,看见“香客列队有序地在白堤上涌动”。如今,此地虽已辟为纪念馆,却依然人迹稀落,让人体味着人去楼空的寂寞与惆怅。
登孤山,过鉴亭,绕印泉,在西泠印社“四照阁”小憩。“四照阁”,乃宋代“凉堂”遗址。据传说,凉堂建造之初,仅有素壁四堵,宋高宗遂命画师萧照画壁,并赐御酒四斗。这萧照也真是神仙中人,傍晚开始作画,每闻一遍更鼓,便饮酒一斗、画壁一堵,待四更鼓毕,酒喝完了,画也成了,人也酩酊大醉;但你看那四堵渗透着酒气的壁画,笔意恣纵,墨色淋漓,山水飞动,如入化境。当然,那个“凉堂”早已在金人的狼烟烽火中灰飞烟灭了。如今的“凉堂”即“四照阁”,是一九二四年由吴兴人张钧衡捐资重建的。阁旁悬有“凉堂”匾额,记云:“孤山旧有凉堂遗址,久湮。去年春筑楼印社,仍其额名,以复古迹云。乙丑四月吴兴张钧衡并记。”由此看来,这位张先生是很有雅兴的。步其后尘,如今我也是乘兴而来,在“四照阁”择一临窗桌几而坐,品一杯龙井,磕三五瓜子,观满湖秋水,恰如墙壁上所悬挂的篆书陆游诗句条幅“景妙身闲真是乐”,怡然而自得……
最后顺便说一句,本文标题“浓花淡柳钱塘”,是在参观中国印学博物馆时,从一方闲章上得来,觉得有趣,借此一用。(二○○七年十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