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的市场、不可靠的公司还是不靠谱的分析师


  分析师这个职业,其实香港和大陆的情况蛮接近。真正能对投资者有所帮助的不多。个中其实没有多少奥妙,重要的一点是:信息严重不对称,而上市公司外部的人其实没有能力发现企业在账目上的造假行为。另外一个硬伤是,企业的经营多数是非常复杂的(除非行业特点非常简单),市场、管理、业务、行业等因素交错不断变化的,所有的业绩预测和估值模型其实都无法准确地运用。这是从企业分析的角度看。从宏观经济角度,宏观经济的变量多,无法精确化,各种统计指标之间有矛盾,与股市波动之间的关系不直接,不确定。导致股价不易预测的另一个原因是,市场本身也是受各种因素作用的,企业的基本面只决定了基本价格,而资金面、政策面、市场情绪面产生的震荡和波动,往往要比基本面确定的价格基准的幅度大很多,使得股价在短期内远离其价值。这些非基本面的因素产生的影响,比基本面研究更难以掌控。我要提到的第三点是,如此高难度即便是非常有知识和实践阅历的人都很难做好的工作,在大陆还是香港,基本都是有年轻人在做,他们离开学校之后,大多没有其他社会工作经历,就开始闭门造车、照猫画虎地开始给投资者提建议了。香港的分析师则还多了一个缺陷,就是虽为华人,但更加不了解大陆的政治、经济和历史背景,提出的观点多有隔靴搔痒的感觉。

  笔者认为中国股市仍然整体估值过高,未来将进一步降低,但是对于什么是A股二级市场的合理价位,我不做预测。对于一级市场,我认为受制于二级市场的影响,A股IPO的水平有可能在一年内达到平均15-20倍,这也是我在做股权投资时对企业估值设置的参考基准。从更远的时间看,中国股市都将继续寻底,短期内(五年内)可能有反弹(甚至较大幅度),但无法出现大牛市。这是受制于经济转型造成的宏观经济减速,产业经济恶化,企业利润降低,而市盈率太高仍需要向均值回归等因素。如果欧美经济突然出现严重恶化,则A股下跌趋势和速度将大大加快。

  A股下跌和寻底走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制度和监管缺陷导致投资者丧失信心。20多年来,A股始终没能解决政府干预和对中小投资者保护问题。前者扭曲了市场价格,滋生了各种腐败,也造成了估值虚高。这种估值虚高在经济减速和政府干预效力减小时,必然需要回归合理水平。在其他市场也一样,尽管日本与中国不同,但是一直也处于回归均值的过程中。外力干涉只会延缓这个过程,而无法避免最终结果。后者与上市公司和监管机构都有关系。上市公司做假账、庞氏骗局、信息的不规范披露,以及监管者对操纵市场、内幕和关联交易、上市公司盗用滥用募集资金等缺乏及时的监督和必要惩处,导致中小投资者利益严重受损。

  这些都是负面因素,好的因素正在改变。A股的问题犹如“和尚头上的虱子”,谁都看得明白。监管机构也在着手改善和解决。但是,历史遗留的负担太重,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特别是,当大市已经进入下行轨道的时候,许多改革举措,比如强制性分红,鼓励价值投资,短期内可能还会助推下跌。原因很简单,当企业靠账目利润支撑股价,而市场实际利率并不低的时候,强制分红将令企业进一步缺血,导致经营陷入困境。而价值投资,意味着平均市盈率应该进一步降低,这在企业实际盈利不增反减的情况下,股价必然要承担更大的下行压力。而目前A股市场所谓的蓝筹股,以大型企业为多,中小型上市公司将进一步被边缘化,被投资者抛弃,导致市场环境更加恶化。改革欲速则不达,如果短期内将发行核准改为注册制,供求关系会更加失衡,导致股指飞流直下。强制退市制度也是如此。在市场监管和对投资者保护缺位的情况下,任何改革都可能会把漏洞扯得更大更烂,进一步摧毁市场信心,应该尽量避免这类“休克疗法”。

  投资确实是非常个性化的事情,每个人的投资理念和标准不同,也决定了投资标的是不同的。我们常说“同股同权“,很多大陆公司发行了A股和H股,但是价格不同。他认为是因为两市的市场实际利率不同导致的机会成本不同。对于A+H股,由于香港的低利率环境,H股应比A股便宜40%左右,才会更有吸引力。对于如何看待上市公司的发展空间,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规律,如利润率决定了市盈率,关注企业的资本支出、高负债对业绩的影响,选对行业,重视管理层的道德水平和能力,企业利润10%的变动范围可以理解为会计误差,财务数据20%-30%的夸张难被审计发现,关注补贴、非经常性损益和原因,关注管理层激励等等,这些是经验之谈,也是个人体会,是否值得借鉴,见仁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