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我读中学时,有一次上物理课讲到光(以及电子等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感到很困惑:光究竟是波还是粒子呢?当时我认为,波与粒子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物质,如果光是波,就不应该是粒子;如果光是粒子,就不应该是波。例如,声波是波,不是粒子;一颗砂子是粒子,不是波。但为什么物理学家说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呢?
“波粒二象性”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多年,直到后来我接触佛学之后,才解决了“波粒二象性”这个困惑。原来,一种物质表现出什么性质,并不仅仅取决于这种物质本身,还取决于观察者(实验者)采用什么方法来做实验。如果你认为光是波,采用测量波的方法去测量它,那么它就表现出波的性质;如果你认为光是粒子,采用测量粒子的方法去测量它,那么它就表现出粒子的性质。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玻尔说:“在观察发生之前,没有任何物理量是客观实在的。”这种观点是符合佛学原理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在《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一文中说:“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朱清时院士最后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佛学确实很博大圆满,不过,现在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佛学,同时现在大多数人都相信科学。科学与佛学的目标都是要探索宇宙和人生的真相,只不过两者所使用的方法不同而已,两者最终可以殊途同归。现代科学的新发现,也在不断证实佛学的科学性。因此,我认为,用现代科学来描述和解释佛法,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这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由于朱清时院士所提到的“弦论”比较深奥,并且这一理论现在还没有被完全证实,因此,下面我从原子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佛学所说“世界在本质上是空幻不实的”这个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的物质(例如房屋、汽车)都是实实在在的。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一切有形物质都由原子组成,而原子内部是很“空”的。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馆那么大,那么原子核只相当于一个乒乓球那么小,核外是高速旋转的电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而质子和中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并且质子和中子还可以继续分解下去。可见,原子本质上具有“空性”,那么,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从本质上来看也具有“空性”。
有人反驳说:“房屋、汽车明明是实实在在的,怎么能说是空的呢?”从宏观上来看,房屋、汽车确实是实实在在的;但从微观上来看,房屋、汽车也是“空”的。打个比方,一个人在做梦时,梦中看到房屋、汽车,也认为它们是实实在在的,梦醒之后才知道,梦中看到的一切都是空幻的。当然,“空幻”并不等于什么都没有,只是意味着不是实实在在的。例如,镜中花、水中月都是空幻的,但并不等于没有。同样道理,梦境是空幻的,但并不等于没有梦本身。按照佛学的观点,佛是已觉醒的众生,众生是正在做梦的佛。一个人成佛之后,看到人间的一切也像做梦一样。只有体悟到这个世界是“无常、苦、无我、空”,才能体悟到佛性是“常、乐、我、净”。
关于科学与佛学的关系,我认为,佛学家可以利用科学作为手段来弘法,科学家可以利用佛学作为研究的指导。有些佛教徒认为不需要科学,但他们不是也在生活中使用科技成果吗?他们不是也坐汽车、火车或飞机到外地弘法吗?有些科学家认为不需要佛学,但量子力学和宇宙学的最终完善,离开佛学的指导是不可能实现的。
科学与佛学可以相互促进
评论
编辑推荐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