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要回答的三大主题论述


十八大要回答的三大主题论述

当今中国要回答的主题是什么?当然是道路问题。中国接下来要走的路究竟是怎样的路,这事关十三亿人的身家与福祉。

不能满足于以抽象的概念来回答这一重大的未来问题。虽然关于未来的假设大都存在猜想的成分,但人类总得要面对未来,勇敢地,大声地喊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的现代历程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说它是一个十字路口也不为过,但它更像是一个需要勇气去面对的历史性挑战。

中国在走向嬗变的当口,国力在突飞猛进地增强,挑战也随之接踵而至,内外压力测试的时变意味越来越明显。这一局面更像是一场没法躲得过的重量级拳击赛,而不管中国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在大海上航行,水手们是没得选择的。大浪袭来,就得要迎面而上,再大的风浪也得挺过去。只要是中国人都得对此准备好充分的心理基础,不然,历史与后代都是不会原谅我们这一代人的。

首先是经济问题。为什么首先是经济问题?因为只有先定下来经济走向,人民才会心知肚明,由此才能确定正确的政治走向与对外战略。

中国经济在三大问题中具有首当其冲的地位、挑战与日益突出的,需要予以解决的严峻课题。它也是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中矛盾最为突出的领域,也是中国未来能否真正走上民众幸福与社会安康的关键。

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一个必须得转型的历史关头,强调规模化效应的GDP时代应予彻底终结。重效益、重质量、重品质、重技术含量、重民生收益、重社会结构健康、重战略发展、重抢占未来国际经济制高点、重经济文化建设、重民生权益、重均衡分配、重公平正义的经济属性,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要素规范序列,除此概念之外的老套做派应予果断终止。

中国经济是到了该换脑子的时候了。不要再留恋过去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不要再玩所谓经典的市场经济增长方式。因为这些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其实只是市场经济中最为原始阶段的特质,而不是人类经济史中智慧的现代结晶。中国,千万不要以为凡是市场经济的东西就是先进的东西,市场经济中同样存在着先进与落后的对照,正像全球经济都处在变革之中所证明了的那样。中国要往前进,就得趋利避害,中国现在实在没有必要继续抱持着这些已被人类发展史所证明了的,落后的经济模式。打破市场经济中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所遗留在我们头脑中的市场神话,是中国经济未来的核心变革思想。我们不能接着以市场经济的名义,让中国人继续处在极大的不公平的状态之中度日。致力于民生造福的经济体制,才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中政治经济演变方向的主旋律。

应当开始努力将土地财政转化到全新的民生与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方式上来,应当将出口型经济态势调整到内需增长型经济方式上来,应当将高耗能、低效益的大产业调整到适应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上来,应当将那些尽管占用资源垄断地位,却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的低效、大型国企所存在的不得人心的弊端彻底革除。应当为中央财政及地方财政找到官民共享的经济方式、路线与手段。不然,目前已愈益深化的经济矛盾与社会矛盾将会走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激化方向。

在调整中国经济的关键环节中,应当兼顾其国际适应力。以往那种低价出口型经济应当在国内层面上予以配合性调整。光伏产业的教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中国不能再以短期获利的投机方式来大干快上了。因为,这将给中国经济结构带来更多的障害与变革阻碍,它还将浪费中国所本来稀缺的更多宝贵资源。中国应当转而深入研究国际经济现状态势、未来趋势以及展望国际经济的中长期未来发展特征,提前抢占其中的经济制高点,并习惯于制定相应的,富有远见卓识的外向型经济战略。以此来有效配合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并真正提升中华民族的国际实力与地位。

在此经济战略下,中国的政治日程也应该转变到民生政治上来。提高民众经济实力,可操作的民众权益的有效保障,特权与不公现象的日益革除。反腐应当从改变制度安排上下重手,真正将中国社会逐步调整到走向公平社会的方向上来。行政纪律与监督体制以及司法体制的运行应当逐步真正地实现与政府序列体制相区隔,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应当能够充分反映出公平社会的基本属性。除此之外的政治属性应当弱化为次级施政程序。增强民族自信心,发展民主权利建设,增强民族认同感是未来整个政治的主题,其中的关键性步骤应当集中在公平社会构架的建设上来。

对外战略应当突出提升到中国未来重大课题上来。应当构建真正能稳定未来国际关系环境的外交战略。对外稳定战略是目的,但绝不是不可变动的外交手段。中国正运行到了一个实施自主外交的真正时间窗口上,不作为或少作为的外交方式已然不可取,呈战略方式的中国利益的有序推进才是未来中国外交的战略着眼点。应当主动而灵活地参与国际事务,积极向外投资和发挥影响力,打破惯有而过时的外交方式,以有成效地推进中国的国际战略利益,如此,才是中国现在应当着力的外交方略。不能再以盲目稳定国际环境为外交目标,该争的利益不仅要争,而且还要以战略程序、力度与高度去有效地争取。中国已进入必然走向国际大舞台的历史时期,中国应当制定近邻外交战略,应当以发展周边经济外交为主,有效推进中国的国际政治利益,以此消解周边国际压力。传统的外交方略该修改的要义无反顾地作出修改,中国应当以战略的方式来化解自己目前较为孤单的国际处境,中国应当制定真正融入国际大环境的外交方略。以国际经济利益苟合与搭建开道的外交新战略完全可以预期,中国能够真正做到是融入国际环境,而不是被国际环境所消解。

中国应当利用手上的有利因素,化解不利环境因素。将自己的利益与周边,乃至于更大范围内的国际环境相协调,而不是继续闷头大赚其钱,大甩其货这么单一而不能获取人心的一条。睁眼看世界,而不是闭眼赚大钱,外交战略应当瞄准的是中国未来的经济战略与政治利益,而不是过去的内外状况与民族利益的存在方式。真正做到有利、有条理地推进自己的国际地位才是中华民族最终的福祉。

 

老夏

20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