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标题中所指的合理增速是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而6%只是利用基本的经济原理进行的大概估算值,并不能保证绝对准确,主要用来反映一个大概的区间和一种趋势。
经济的潜在增长率由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量和全要素生产率能够提高的幅度所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30多年时间里之所以能够保持接近10%的增长率,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后发优势的体现,生产要素低利用率使得要素投入可以保持比较高的增长,同时极其低下的全要素生产率也能够相对比较轻松的快速提高。
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劳动力显然是最重要的部分,而在1978年—2010年的30多年里,随着人口总数持续增长、适龄劳动人口占比大幅提高以及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非农就业人数快速增加,从1978年的1.18亿增长到2010年的4.82亿,年复合增长率为4.50%,若考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还有很多人在农闲时阶段性从事非农劳动,非农就业人数实际增速则会更高。同期,包括土地、煤炭、原油、铁矿石等其他资源投入也保持较快的增长。参考非农就业4.5%的复合增长率,大致估算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为GDP贡献了4.5%左右的增速。
中国经济长期保持接近10%的增速,反过来表明这段时间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10%左右。而要素投入在这期间年均增长4.5%左右,意味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GDP贡献了5%左右的增速。
不过,经过长时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过去十年重工业化过程中对资源的快速消耗,中国的后发优势已经显著弱化,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显著下降。
由于人口总数增长放缓、适龄劳动人口占比见顶以及农村闲余劳动力的枯竭,可提供的劳动力增量正快速下降。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每年出生的两千多万人正进入劳动力市场,这些人中只有极少数人从事农业生产,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出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每年约2000万左右,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还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所以每年仍然还有1000多万增量。不过非农就业人数的规模已较为庞大,增量换算成增速也就3%左右。
同时,土地、矿产、环境承载力等资源中的多数已经难以从国内获得增量,比如原油、铁矿、铜矿等。可见一些生产要素不仅不能继续推动经济增长,反而逐渐成为制约因素。综合来看,目前要素投入大致能够为GDP贡献2%—3%的增速。
再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来看,经过中国自身长时间的探索和对国外先进技术、经验的学习,我们的技术水平、管理和组织体系在很多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甚至在少数领域已经达到国际较为领先的水平。这使得我们在很多领域都已经很难再以低成本获取更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我们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进行基础研发,以获取一丁点技术进步,我们也不得不通过高成本的试错来获取经验。整体来看,显然中国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难度正在不断加大,我们已经不可能轻易的快速提高要素生产率,每年提高3%—4%已变得不容易。
今年9月安永会计事务所在北京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市场全要素生产率在2001年到2007年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7%,2008年至2010年生产率增长出现了大幅下滑,年均仅为2.8%。当然以资本驱动经济超常规增长的模式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潜力应该会更高一些。
生产要素投入为GDP增速贡献两到三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贡献三到四个百分点,那么中国经济目前的潜在增长率就在6%左右。并且这一增长率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滑,未来二十年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应该只有5%左右。
若未来二十年中国经济最终真能够兑现5%的复合增长率,其实并不算糟糕,因为那意味着中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并稳步跨过了中等收入陷阱。不过实际情况可能会更糟一些,过去数年经济增速高于潜在增长率运行所累计的问题将拖累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回归到正常的增长轨道。
中国经济的合理增速只有6%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