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低估“鲍鱼宴”的象征意义


  中秋节那天,山西豪门吉品餐饮有限公司旗下的“豪门吉品鲍府”宴请了部分环卫工人,用鲍鱼和高档红酒款待他们,以示对他们的尊重。对此,有网友认为这是商家的炒作秀,不如发一些更实惠经济的米面油或者将鲍鱼折算为现金更为划算。

  此举确实有点夸张。如“豪门吉品鲍府”这类高档酒家,平时接待的都是达官贵人,而今居然让环卫工人成了座上宾,反差意味似乎大了点。难怪网友要发出上述质疑。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可商家的这一善举,并不赞同网友的说法。网友的折算法似乎出于好意,其实仍然难脱歧视意味,其中隐含着这样的潜意识:环卫工是扫大街的,没资格坐在“豪门吉品鲍府”大啖鲍鱼。好像他们生来就是与高档酒店与鲍鱼等美食无缘似的。

  网友有所不知,从实惠角度看,将鲍鱼折算为现金发给环卫工人可能更为划算,但意义也就仅止于此:口袋里多出了一些钱,但并不能让他们体会到受人尊重的滋味。而这恰恰是商家的本意。用公司负责人上官军乐的话说是,环卫工人身处城市一线,披星戴月地清洁街道,美化城市,他们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

  这个引号加得好,强调了“尊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官先生真是想为环卫工人所想,他们太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了。

  别以为环卫工人最渴望的是米面油和钞票,不,他们最渴望的是获得尊重。在第十个浙江环卫工人节前夕,《浙江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浙江环卫工人节将来临环卫工人最需要的是尊重》的报道,报道援引环卫工人的话说:“苦一点,累一点,我们都不怕,我们最需要的是尊重——尊重我们的人格,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当问及“什么是最大的困难”时,绝大多数环卫工人都给出了同样的答案:不被尊重。调查显示,环卫工人严重受辱的事例在全省各个环卫所(站)平均每年发生5起。自1996年来,杭州就有924名环卫工人受到过辱骂。重庆农村来的环卫工人董阿姨说,有些市民看到自己路过都会捂着鼻子,背后说什么“扫街婆”之类的。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我从去年12月16日《山西晚报》上获悉,上官军乐是位慈善家,去年5月1日,他倡议发起了豪门吉品爱心基金会,先后给“面具娃娃”湘湘和残疾人贾俊先等送去善款50266.6元和40万元,因其高调行善,被人称为山西的“陈光标”。联系其一贯的善行,我更加坚信他此番选择中秋节这一特殊日子,用鲍鱼宴请环卫工人,并非是将环卫工人当炒作的道具,而是旨在向社会发出号召:要将环卫工人奉为上宾,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谁说环卫工人就只能吃粗茶淡饭,啃窝窝头,他们完全有资格像上流人士一样,坐在华堂里,大快朵颐,畅饮高档红酒,品味南非干鲍、顶级鱼翅,从中体会到人之为人的一切。这样的滋味,这样的感觉,可不是几斤几两米面油和一小叠钞票能换到的。这就是商家所要的象征意义,其意义之大怎么估量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