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折戟美国高考的背后


  昨日发布的《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显示,参加美国高校入学考试的中国高中生中,只有不到7%的人成绩达到1800分“及格线”,而达到美国优质大学普遍要求的2000分以上成绩的更是只占2%。专家指出,这是由于中国的教育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早在去年,美国杜克大学发布的类似报告就曾指出,中国学生SAT的平均分比美国学生落后300分,差距主要来自考查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阅读和写作。SAT考试是美国的高考,文化差异固然不能忽视,但也一样揭示出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不足的现实。

  应付各类考试一直是中国学生的强项,在世界级的奥林匹克竞赛中,他们总是独占鳌头。中国学生的智商并不比美国学生低,看看他们做的题目就知道了,幼儿园题目小学化、小学题目中学化,即便如此,跑到美国去参加高考的中国高中生,并未展现多少优势,反而显露出整个教育的软肋。

  这背后是中美两国教育理念的差异。中国是基于生存竞争的应试教育,而美国则是强调创新及创造理念的教育。中国学生擅长逻辑思维,能够应付各种试卷上的考题,可一旦需要自己发挥创新能力时,羸弱的一面就暴露出来了。

  中国教育培养学生好比培养考试运动员那样,要求学生认真听话,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然后考出高分。以分数论英雄的单一评价体系下,只要考出高分,就是老师、家长、同学乃至社会其他人眼中的“好学生”,否则,纵使在别的方面突出也被认为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中国的讲台总是高几尺,学生要老实听课,不能随便提问,那些提尖锐问题的学生在老师眼里是“捣蛋鬼”,若提出的问题让老师难以回答,老师有时会认为这是一种“挑衅”行为。而在美国,师生平等意识要强很多,若一个学生能够问出新奇的问题会被表扬。上课较为开放,完全是一种探讨和商量,绝非填鸭式灌输。

  中国的教育更像是制造“考试机器”,追求的是标准统一化的答案,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从小就被扼杀了,从小就不敢批判和质疑权威。前段时间,有一个小学生因“孔融让梨我不让”,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红叉,一度引起舆论关注。

  美国学生的应试能力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勇于质疑的精神无疑是可贵的。他们鼓励创新,勇于开拓的品质值得中国学生借鉴。

  不论是一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最终都要落脚到创新思维上。而创新思维的激发恰恰源于质疑和批判,没有批判就难言创新。培养青年学生的批判思维,不仅是学术科研领域发展的需要,更是整个民族崛起的需要。而改革教育体制,更新教育模式,是提升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的基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