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业发展面临三大瓶颈


  信用是现代经济金融发展的基石。担保作为连接社会各种经济主体与银行之间的信用桥梁、便利资金流动的信用平台,在金融产业链条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担保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向来被称为“高风险、低利润”的行业,它经营的是信用,管理的是风险,承担的是责任,不仅是信用中介、更是信用的加速器,它的健康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

  从我省来看,自2000年甘肃省信用担保行业发展起步以来,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全省信用担保业初具规模,行业发展日趋规范,在服务全省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由于担保机构自身、行业的发展环境和配套扶持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我省信用担保行业发展仍然面临较大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去年以来的温州企业信用危机,江苏、河南等地的恶性担保事件,居然使得担保成了高利贷的代名词,担保业的发展一度面临全行业的危机。因此,探讨担保业的发展问题,反思担保业的发展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看来,我国担保业的发展还面临一些关键的瓶颈问题。

  第一,担保业的公信力问题。我国的担保机构有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两种性质。政策性担保机构虽然依靠政府信用比较容易得到银行的认可,但其数量少,业务经营范围狭小。大部分商业性担保机构资本金不足、规模普遍偏小,担保实力较弱,甚至由于监管的缺失,担保市场发展良莠不齐,行业整体素质不高,难以得到银行认可,乃至社会各界和舆论媒体对担保公司的公信力产生质疑。这种质疑造成的后果,一是影响与银行的合作,动摇担保业生存发展的根基。当前我国担保业主要与银行开展业务合作,生存发展高度依赖银行资源,银行担保通过合作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但在当前我国担保业自身发展不足的背景下,担保机构处于相当弱势的地位,本来互利共赢的合作成为银行说了算的单方面合作,担保成为银企之间可有可无的点缀,一些民营资本商业运作的担保机构甚至很难获得与银行的合作机会。同时,由于对担保机构尤其是商业性担保机构的质疑,大多数银行普遍采用自己研发的风险控制手段、通过创新信贷产品直接面对客户。只要银行切断与担保业的合作,担保业的发展将面临无米下炊的尴尬境地。二是制约担保杠杆效应的发挥。2011年,我国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放大倍数约为2倍,在我省绝大部分担保机构所办理的担保贷款大多依照银行要求,按照1:1的比例存放担保基金,远远低于信用担保实施细则规定的4—10倍的放大倍数,担保的杠杆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第二,盈利能力问题。担保机构承担担保责任后,只能依靠它的经营收入来弥补亏损。目前担保机构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于3%左右的担保费收入,利润空间有限,与其承担的风险极其不对等,再加上外部风险补偿机制的缺失,担保产生的风险没有完善的配套补偿、分摊措施,使得担保机构的盈利能力大打折扣,甚至威胁到担保机构的生死存亡,这也是很多担保机构功能“异化”,或通过运作担保贷款骗取银行资金,或高息揽储、高利放贷等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三,监管及配套政策问题。虽然2010年中央7部委出台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我省也相继制定了《甘肃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审批管理办法》,明确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审批、管理部门,但多年来担保业缺乏有效监管而聚集和积累的风险和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化解,特别是近期国内其他省份相继出现的一些融资性担保机构因违规经营导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事件,暴露出部分融资性担保机构自身经营管理不规范、偏离主业、违规发放贷款、内控机制欠缺等问题,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同时,信息采集与共享、抵(质)押登记等相关配套政策及制度不完善,导致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的成本较高,担保效率低下,制约了担保行业的发展。

  不容否认,担保行业的发展在服务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型跨越的有利时机,金融业吹起了打响五大金融攻坚战的号角,担保业的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为此,迫切需要打破制约担保业发展的瓶颈障碍,促进担保业真正成为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