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思考


  最近对股权激励比较感兴趣,因此股权是企业激励员工最后的金手铐,防止高管跳槽,以及解决企业所有人与代理人利益不一致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企业在非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容易走进盲区,重点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股权激励而不是股权奖励。激励是针对企业高管或着特定的股权接受人在未来的业绩,而不是做为薪酬、福利的补充,具有未来性,而薪酬福利是作为高层历史做出业绩、恭喜的奖励。

  2、股权激励的接受人,不能全公司的人员都持有,其激励对象具有特定性。一般是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

  3、股权需要留有余地,不能一次分完,需要预留后进入企业的员工的份额。虽然可以通过增资扩股或原有股东转让股份来解决后进入员工的股权激励,这样会影响每股收益而影响原有股东的分红额,对原有股东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

  4、认为股权激励的成本不大。把股权激励的成本作为费用记入损益表,对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2007年年报显示,有19家公司明确了报告期内予以摊销的期权费用。这19家公司共实现净利润104.88亿元,期权费用合计13.12亿元,占比达到12.5%。这相当于上市公司平均拿出一成以上的利润用于奖励高管层。其中代价最大的是伊利股份,期权费用超过7亿元,其次是万科A和金发科技,分别为2.35亿元和1.477亿元。

  5、认为实行股权激励会自动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实施股权激励的前提是建立公司的管理水平的规范性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完善的绩效管理对员工的业绩进行评价,那么股权的分配比如导致不公和员工的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