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分析已成经济学桎梏


  回顾近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我们会发现,过于侧重纯理论的数理分析、而相对忽视对现实经济的调查研究,已日益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跳不出的门槛。

  诺贝尔经济学奖总是出人意料,2012年的获奖者更是如此10月1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2012年经济学奖得主为埃尔文·罗斯和罗伊德·沙普利,此前包括罗伯特·希勒在内的四大热门人选,最终均名落孙山。

  评审委员会对两位获奖者的颁奖辞为“鼓励他们在稳定配置理论及市场设计实践上所作出的贡献”。有必要承认,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及随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面对动荡不定的全球经济,埃尔文·罗斯和罗伊德·沙普利以数理博弈为分析工具的经济研究,确实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但是,这依然没有跳出过于侧重数理分析的桎梏。

  回顾近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我们会发现,过于侧重纯理论的数理分析、而相对忽视对现实经济的调查研究,已日益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跳不出的门槛克里斯托弗·西姆斯和托马斯·萨金特,凭借数理分析论证宏观经济的因果关系,从而获得201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2010年的获奖者为彼得·戴蒙德、戴尔·莫滕森和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其对“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的研究,亦是基于交易博弈模型的分析工具;而获得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奥斯特罗姆和威廉姆森,其对于经济治理领域的研究,在获奖前甚至不为经济学界同行所熟知;与之相比,虽然2008年的获奖者保罗·克鲁格曼,因常年为《纽约时报》撰写专栏而颇具声名,但其获奖原因,仍然是基于经济效益模型对贸易模式和区域经济所作的研究。

  实际上,过于侧重纯理论的数理分析、而相对忽视对现实经济的调查研究,早在保罗·萨缪尔森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学研究、并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即已成为主流经济学研究、以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通用研究范式。

  正是这种过于“窄化”和过分“量化”的经济学研究,使得经济学家日益沉迷于理论自身的推导和论证,而无视于现实经济的演变和判断。

  基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在频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欧美经济学界,却对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2009年后陆续爆发的欧债危机,事前毫无预知,而只能在事后分析。虽然,罗伯特·希勒凭借《非理性繁荣》一书,曾一度被赞为“先知”,但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10年前的“歪打正着”。

  当然,在日益全球化的经济和多样化的金融之下,通过更为严谨的数理分析,阐述和论证经济学理论,不仅必要、且更应倡导。但是,过于脱离现实经济的土壤,而陷入纯理论量化推导的经济学,则必然会令其逐渐失去对当下经济的判断、以及对未来经济的指导作用,更难以产生伟大的经济思想洞见。

  诺贝尔经济学奖研究领域的日趋窄化、研究方法的日趋量化,不仅让普遍民众难以真正理解,更逐渐引起经济学家自身的反思。

  80年前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还曾自豪地认为,“政客大抵是经济学家的思想的奴隶”,但在2009年,保罗·克鲁格曼(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却发表了有自嘲意味的观点:“为什么经济学家如此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