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全域青岛推进城镇化提质增速


明确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战略是青岛实现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目标的重要前提与核心关键。在外需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形势下,中央和省市把扩大内需列入经济工作的战略基点和基本动力。作为扩大内需最大潜力的城镇化,其如何加快推进成为推进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发展、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城市化推进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必须以新型城市化为导向,结合我市的本土优势,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全域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而面向全域,重点推进县域城镇化则是立足青岛城镇化实际、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新型城市化道路中的青岛发展应该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有机协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空间发展协调,宜业宜居环境相一致,创新活力与社会和谐相统一的城乡双赢过程。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也是青岛率先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均衡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人口集聚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这种显著的成效正是我市促进城市化提质增速以实现率先科学发展、建设宜居幸福大青岛所期望的。换言之,促进城市化提质增速既是我市率先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践行新型城市化,以城乡双赢的全域青岛建设最大化激发内需潜力及经济发展活力的需要。

一、坚持优化布局与明确定位相结合,形成有机协调的“全域青岛”城镇体系

要树立全域理念,按照统筹城乡、梯次衔接、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以大带小的原则,统筹规划城乡空间布局,推动中心城区与副中心城市、特色功能区、特色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一城带多镇、一镇带多村的发展格局。

一是做优东、西、北三城联动发展。建设环湾型、组团化、生态型都市区是青岛三城联动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目标。城区发展不均,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已初见端倪。而产业的集聚和引导是造成当前空间状况的主要动因。为此,东部城区重在产业做优,重点围绕总部经济发展服务业,提升城区品质;西部城区重在产业做新,重点围绕现代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形成推进青岛工业跨越发展的基点;北部城区重在产业做高,重点围绕高端制造、高端研发集聚,形成青岛面向全球竞争高点和 “青岛智造”的端点。

二是要加快发展县域中心城市。

以中等城市为目标,以功能完善和提升、促进产业升级和人口集聚为重点,加快县城建设和发展,努力把县城建设成为县 (市)域中心城市。同时,积极促进即墨市和崂山区、黄岛区和胶南市的融合联动发展,形成即墨—崂山创新带和黄岛—胶南港口产业带。

三是要加快培育小城市。小城市试点中心镇的布局必须结合区域和产业特色,从区域经济发展全局、强化辐射带动作用来谋划和确定。因此,要在大幅减少中心镇数量的同时,加快调整和优化重点中心镇布局。原则上近期每一县级市宜从“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中心镇选择保留1个具有明显区位优势、一定产业依托的中心镇,并作为小城市加以培育,使灰埠、王台、姜山、泊里和华山等镇分别成为县域的副中心城市;李哥庄、铺集、田横、南村和南墅等“十二五规划”的其他重点中心镇依然作为重点中心镇和下一步的小城市培育试点。另外,要在丁字湾新城区域,依托国家战略,重点培育金口镇作为丁字湾区域的小城市试点镇。要继续推进乡镇撤扩并工作,扩大重点中心镇镇域面积,增强中心镇集聚和辐射能力,带动周边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具有跨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的中心镇,在难以调整行政区划的情况下,要把不属于中心镇镇域范围内的其他区域的发展纳入其总体规划中,进行统盘考虑。

四是要加快建设特色小城镇。其他各级中心镇、非中心镇的经济强镇和一般小城镇,按照原有基础和条件,作为特色小城镇加以培育,进一步彰显发展特色,限制平面扩张,提升服务功能,增强带动能力,使之成为县城和小城市的节点城镇。

二、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相结合,不断放大青岛宜居幸福的城市品质

要以加强配套、完善功能、提升形象为重点,推进城市空间拓展与城市质量提升联动,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联动,多途径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一是加快推进建成区有机更新。

在加强新城建设发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和加强旧城改造提升。重点是加大商业区块、历史街区、市政设施等的改造力度,加快老城区“退二进三”步伐,促进城市业态、文化景观、功能设施、人居环境的有机更新。坚持成片改造和集中整治相结合,加强城中村、老城区和背街小巷等区块的整体改造和整治,推进一批重大民生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二是加快推进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完善。首先要加强中心镇的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与县城中心城区、辐射区域的公共基础设施网络对接,提高经济联系的紧密度。坚持城市综合体开发与城市重点功能区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按照集约型、综合化、高品质的要求,加快推进一批功能型城市综合体建设。同时,也要重视和按规划、有步骤地推进旧镇改造,促进城市形态由小城镇向小城市转变。

三是着力推进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中心镇)和特色镇、中心村一体规划、联动发展,促进城乡区域一体化。该项工作要以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为中心。一方面要按照城乡统筹规划、同步建设、一体管理的要求,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提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农民愿意进城和能够进城的体制机制,重点是深化以土地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以养老、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尽快统一制度平台、缩小待遇差距,尽早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三、坚持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相结合,率先实现土地集约、人产集中的发展跨越

特别是要加快推进以产业升级为核心的经济转型,以功能提升为核心的城镇发展转型以及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建设转型,促进产业和人口进一步向中心城区、县域中心城市和小城市集聚。

一是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和提升。

一方面要着重推进即墨等省级开发区、重点工业功能区整合提升为国家级园区的力度,完善产业发展平台和产业准入条件,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发展特色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胶南和即墨要重点加快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创新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机制,依托企业技术改造、搬迁发展、退劣进优、退二进三,促进青岛全域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大力促进产城融合。要强化“产城融合”理念,完善开发区 (园区)、工业功能区的配套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强董家口组团、少海组团、鳌山温泉组团、姜山组团和新河组团等产业区块与小城镇的有机衔接和融合,使之成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示范区,成为特色新城区,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聚。

三是促进人口集聚。特别是灰埠、王台、姜山、泊里和华山等小城市试点镇,要把建设新型社区与完善城镇功能、推进镇中村改造结合起来,通过城市生活环境的优化来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落户,通过加快城镇规划区内村庄的拆村建居步伐,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积极调整农民工和农民的落户政策,创新内聚外迁方式,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

四、坚持完善政策和创新举措相结合,以体制机制再造突破城市发展梗阻

积极开展重点小城镇的小城市试点工作,加强对小城市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努力破解小城市发展难题。

一是在土地保障方面。试点镇要根据小城市建设需要,加快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为发展预留空间。建议将鳌山卫和泊里两镇重大项目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单列,其重大项目建设确需占用耕地且在本镇难以实现占补平衡的,允许跨乡镇调剂或在县域内异地垦造、易地补充。优先安排试点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其土地整理新增的折抵指标全部留镇。在小城市试点镇,探索建立土地储备分中心,行使相当于县级土地储备中心管理权限。

二是在资金保障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试点镇财政体制,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稳定增长的财政保障机制,使其财力与其所承担的事务相匹配。建议青岛市设立小城市试点专项资金,并对五市设定配套比例,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各类商业银行在小城市试点镇设立支行,并扩大其信贷审批权限。加大对试点镇的信贷扶持力度,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支持鳌山卫和泊里两个试点镇发行城市建设债券。

三是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要进一步深化重点镇镇扩权改革,加快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赋予灰埠、王台、姜山、泊里和华山等小城市试点镇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要加快调整和完善试点镇机构设置,加大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力度,市县级机关要在加强工作指导的同时,及时选派部分年轻干部充实到试点镇,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官到试点镇工作,加快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小城市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