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该如何看待低迷的中国股市?为什么经济基本面并未严重走坏,但行情却疲弱不堪?为什么频出政策新措但投资者依然缺乏信心?笔者认为,简单和机械地寻找基本面因素与行情走势的关联度,恐怕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从政策层面加以分析更加重要。
我们先看两组经济运行数据。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49.8%,较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为今年5月份以来首现回升。尽管较50%的枯荣线尚有一定距离,PMI的小幅回升仍体现出经济运行较为明显的筑底趋稳态势。
二、有关研究机构最新公布的“全球动力指数”(GDI指数)显示,中国经济增长指标排名第二。虽然2012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随着通胀回落、消费需求的增长,中国的各项经济数据相对平稳,与其它各国相比中国依旧保持了相对高速的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9月份的PMI数据显示制造业仍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但十一黄金周全国各地的旅游浪潮再度展示了国内居民旺盛的消费潜力,以及中国潜在的巨大的消费能力有待中国政府挖掘和推动。同时,制造业与旅游消费的一冷一热或许表明了全民消费时代的到来,中国的人口福利远未至终结之时,未来对于国内经济的运行不宜过度悲观,中国的城镇化潜力仍然巨大。
虽然这只是两项朴素的数据指标,但足以说明我国的经济并不没有逆转性走坏,那么,股市低迷的原因就要多从市场本身以及股市宏观管理上来寻找了。特别是,在欧美股市持续走强的映照之下,我们更应当多从股市治理方面查找不足。
自去年四季度以来,监管层采取了一系列规范发展资本市场的措施,包括:鼓励长期资金入市,鼓励上市公司现金分红,鼓励上市公司回购和增持,连续降低证券投资税负,持续打击内幕交易,等等。既彰显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宗旨,也体现出对市场长远发展的战略意图。但同时,也有的政策被市场误读;有些政策的积极作用尚待发酵;还有的政策脱离市场实际,需要给予校正。
毫无疑问,我国资本市场承担着自主创新的发动机、产业升级的推进器、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全球合作的粘合剂的历史使命,这个基本定位决定了,我们必须按照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的原则推出具体治市举措。既要注重建设性,如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强化上市公司及证券中介的诚信体系等;也要更加注重改革,如新股和二级市场定价机制,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机制;还要注重惩戒性,包括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对市场参与者优胜劣汰等。一句话,要有破有立。考虑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不能指望靠单项制度解决全部问题。所以,也要遵循循序渐进,择机加快的原则。
笔者认为,我国股市宏观管理的最核心问题仍然是供需矛盾,需要及时采取措施,特别是增加长期资金、价值投资者入市的规模;同时,在新股定价以及二级市场定价方面进一步完善措施。要千方百计地鼓励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投资者。在当前股市总体市盈率适合的条件下,应当积极推动机构投资者入市增持;对于丧失责任、随波逐流,把价值投资理念完全抛到脑后的重点机构,应当进行公开谴责。
改变股市低迷需政策出手,对脱离实际政策要反思
评论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