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当下支持“稳增长”的着力点


  出于保持稳健货币政策基调、警惕通胀压力、防止房地产市场反弹等因素的考虑,再加上对国际粮价上涨、美国开启QE3可能的不良预期,央行倾向于“定向注水”,短期内恐难以出台大力度货币宽松政策。估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资金面紧张态势或将持续。

  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中国金融杂志》撰文称,目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金融改革和支持经济增长的任务很重,央行将进一步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分析人士将这番话解读为,这也许暗示央行将采取进一步行动,以放松货币政策来支持宏观经济的“稳增长”。

  在笔者看来,周小川此次表态传达出的核心意思,可能就在于对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担忧。因为没有稳定的经济增长环境作为后盾,要完成金融改革和支持经济增长的任务就无从谈起。考虑到三季度数据覆盖7月与8月,从已公布的领先指标来看,三季度GDP实现反弹并不乐观。最近两天,世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相继将中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8%、8.5%下调至7.8%、8.2%。这可能暗示第三季度中国经济仍在走软。

  环顾四邻,全球各大央行货币政策正普遍呈放松之势:美联储出炉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日本央行将资产购买与贷款计划规模提高至10万亿日元;印度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欧洲央行的直接货币交易(OMT)虽表示将对购买资金进行对冲,但如何对冲并未明确;澳大利亚央行再度下调利率0.25个百分点,称中国经济减速和欧洲衰退促其将利率降至3.25%。相比而言,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略显谨慎。自7月初宣布降息(这是其连续二个月下调基准利率)之后,央行转向了持续与天量的逆回购。 “十一”长假后的第一周,央行继续大手笔的逆回购操作。10月9日,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开展逆回购操作2650亿元,为有史以来的单日交易量次高记录。事实上,为了缓解节前和长假资金压力,央行在中秋国庆双节前就有罕见的巨量逆回购:9月25日,央行逆回购操作高达2900亿元;9月27日,央行又开展了180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9月后两周的逆回购交易量因此达到7050亿元,全月公开市场上实现净投放资金 4660亿元。

  不过,对于当前货币市场资金紧张的局面,仅仅依靠巨量逆回购来保持市场流动性,显然是杯水车薪。因为到期时间较短,而且,央行在利用逆回购投放货币的同时,也形成了天量资金短期内集中到期的压力。据统计,10月到期逆回购规模高达6500亿元,扣除390亿元到期央票所释放的资金后,10月公开市场已形成了6110亿元被动回笼的资金规模,这无疑加大了央行下调存准、永久性释放资金的压力。

  吊诡的是,一方面,中央政府一再强调要促使经济“稳增长”,自今年5月以来,国家发改委加快了重大基础建设项目的审批,各个地方也纷纷推出投资重大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投资额已超过7万亿。本周二,国家发改委还集中批复了15个海外投资项目,创今年以来新高。另一方面,银行间资金面却十分紧张,信贷对于投资项目的支持迟迟难以到位。近日,个人消费类贷款利率普遍上浮。包括车贷、房屋装修贷款,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等国有银行利率普遍上浮10%至15%,股份制银行则大多上浮20%到30%;甚至还传出了首套房贷优惠也可能要取消的消息。这又被市场解读为银行正在为“稳增长”筹备资金,压缩了个贷的空间。与此同时,9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数据显示,隔夜Shibor仍处于3.36%的相对高位,创3月以来最高纪录,表明市场资金明显趋紧,亟待进一步放松。正常情况下,隔夜利率应维持在0.5%-1%的区间,而刻意保持资金面偏紧,是一种变相的加息。

  为什么央行没有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巴克莱银行8月底曾发布报告分析说,根据他们所掌握的情况,中国央行缺乏更积极的政策行动背后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首先,在决策者们看来,这一轮经济下行并没有引起严重的失业问题,所以不足以刺激积极的政策响应。其次,鉴于增长复苏可能延迟和通胀可能回升,经济决策也变得复杂,这在客观是也降低了政策支持增长的效率。

  看最新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中国经济正在逐步筑底企稳。更为亮眼的是,在这次双节长假期间呈现出的强劲旅游消费。在8天长假里,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全国公路水路共运送旅客6.6亿人次,同比增长8.8%。据商务部的数据,全国重点监测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8006亿元,比去年黄金周增长15%左右。经国家旅游局、国家统计局汇总,实现旅游收入2105亿元,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44.4%(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6.3%)。

  而说到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则包括国际粮价上涨、对美联储QE3的预期两个方面。自6月以来,受美国、俄罗斯等主要产粮地干旱的刺激,国际玉米价格飙升50%,已升至历史高点,大豆和小麦价格也上涨约30%。由于中国约有80%以上大豆依赖进口,豆价上涨势必推高国内粮价,进而传导至CPI,构成通胀压力;央行担心,美联储开启QE3后,如果中国盲目跟进,势必将令通胀承压,正如此前QE2期间所经历的那样。这些都不能不使央行延缓了放松货币的步子。

  显然,央行迟迟不出手,是出于保持稳健货币政策基调、警惕通胀压力、防止房地产市场反弹等因素的考虑。事实上,关于不同政策工具的效力,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期所举农田抗旱的例子很有意思:数量宽松政策原意可能只是“挖几个渠来放水,使之流向特定的干旱农田”,但实际上变成了“大水漫灌”,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如未来有通胀;可能出现副作用,如新兴市场遭到过量资本流入;而且不确定需水之处能得到多少,公众是否满意。因此,实践中央行倾向于“定向注水”。言外至意,短期内难以出台大力度货币宽松政策。因而,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资金面紧张态势或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