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财政的盛宴其实已经结束,地方政府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尽早和土地财政吻别,拥抱实业,拥抱实体经济,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
2011年严厉的房地产调控,除了让开发商感觉到地产的严冬之外,长期以来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也为土地收入的减少而头疼。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130个城市土地市场交易情报》,2011年全国13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为18634.4亿元,同比减少13%。其中上海土地出让金1260亿元,居全国第一,但与前年相比减少16.7%;北京位列第二,同比减少37.9%,降幅非常明显。
我们看到,前两年房地产火热的时候,全国的土地交易异常火爆,地王频现,很多房地产公司不计成本的拿地,导致土地价格一路攀升。以至于2009和2010年成为中国土地市场最为火爆和疯狂的两年。2011年,全国房地产调控趋于严厉,导致土地市场交易冷清,全年土地成交单价下跌,各地缓拍、流拍现象屡见不鲜,土地市场进入了名副其实的冬天。中原地产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份,36个城市流标地块合计达到117宗,环比10月份的22宗上涨了432%,流标面积达到了1580万平米。
特别是在资金链紧张,房屋库存再创2008年以来新高的情况下,开发商一方面苦于“去库存化”,另一方面,对未来走势悲观的情况下也没有很大的积极性去拿地。同时,过去几年,开发商囤积的土地足够其开发数年。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期待土地市场的火热显然是不现实的。再加上,一些地方的土地价格已经暴涨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学者管清友曾经做过一个统计:1989年至2010年的21年间,全国土地成交价款增长了6732倍,而卖地收入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涨幅也超过300倍。土地成交价款,1989年为4.47亿元;1991年突破百亿,为101.87亿元;2001年突破千亿,2007年破万亿,2010年近3万亿。多年来,地方政府对于土地价格已经形成了难以逆转的上涨依赖,即使在房地产调控严格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也没有太多对土地价格随行就市进行下调的动力,因而导致土地市场先于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冰冻期。
这么多年,一方面是外界对土地财政的诟病,另一方面却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难以割舍。事实上,土地财政模式本身,对于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而言,是一个多输而不是多赢的结果。首先,土地财政是一种掠夺式的发展。地方政府通过低价从农民手里拿地,变相掠夺农民的财富,又通过极力维护高房价,继续掠夺大众的财富。在土地财政的模式下,房地产本身完全成了抢夺居民财富的工具,甚至祖宗几代人的财富最后都集中在一套房子上面。现在的房价,掠夺居民的财富高达10多万亿,真正成了财富黑洞,并成为中国内需不振的最大的罪魁祸首。土地财政本身导致的高房价还扩大了社会内部的贫富的严重分化;其次,在土地财政模式下,中国的产业结构严重畸形,整个中国的经济正在堕落成一个击鼓传花的财富游戏,民间资本、国有资本和外资都争先恐后进入房地产业,直接导致我们赖以发展的制造业日益萎缩,逐渐丧失竞争力,这将最终使得经济呈现“空心化”。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当前最大的危险即在于此。
正因为如此,土地财政本身是一个无法一直循环玩下去的游戏,一旦土地储备枯竭,游戏终结,可怕的结果恐怕不仅仅是金融系统大量坏账的泛滥,更是产业结构的畸形和贫富分化的进一步加剧。因此,利用2012年房地产继续回调的时机,地方政府扭转心理预期,逐渐探索放弃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应该看到,不管未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如何变动,房价出现再次非理性上涨已经成为小概率事件。中国房地产已经在逐步告别暴利的上半场,回归合理利润的常态。如果地方政府还指望和前10年一样将收入建立在土地财政这样懒惰的基础上,将是很危险的。
中国土地财政的盛宴其实已经结束,地方政府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尽早和土地财政吻别,拥抱实业,拥抱实体经济,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尽管躺着赚钱赚习惯了,要站着赚钱很难,但,这是唯一的活路。
穷途末路的土地财政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