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老师的看法比较脱离实际-----现在不是来救房地产的时候。


                作为价值中国网的同行,不赞同叶叶檀老师的观点。因为房地产目前是大洗牌,如果不尊重调控的市场规律就开始又停止调控,那么肯定房价又会报复性反弹,那时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现在需要的是真正提振内需,也就是真正解决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而不是来救房市,拉动经济靠消费达到8%,而不是靠投资,而目前中国的投资已经处于严重的投资效益递减阶段,因此拉动内需创新和直销行业是很好的选择,只要解决了直销和网购产品的矛盾就能解决就业和经济问题。由于没有实际参与到经济运作中和操作中叶叶檀老师的看法比较脱离实际和受局限。
 
            房价不坚持调控,投机盛行,老百姓住不起房,社会就会动荡不安。你设身处地为广大的老百姓想想,当你工作一辈子的收入也买不起一套住房的时候,你会说这个社会好吗?经济再繁荣,但财富只在少数人手里面,这个能安定吗?所以说房地产调控不能放松,还要坚持下去,树立起政府的信用,增加老百姓的信心,建立起和谐安定社会,牺牲一点经济也是值得。
        房价下降最受伤的是有多套房的所谓专家学者,当房价还未实质性下降时他们就慌得不行,我们的楼市调控还未出现预期的效果,这时候的调控政策的不能停止的,一旦停止,那房价反弹非涨到天上去不可,叶檀这样的经济学家是知道的,她出止言的目的更多的是为她自己,可以肯定地说她叶某人必是有房族,所以她才怕房价下跌利益受损,才有此奇谈怪论。
       
 施行刺激性方案或战略的情况下,如果人为刺激的投资未能选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者还导致资本报酬递减,这种投资“潮涌现象”不仅无助于促进可持续增长,还会造成宏观经济的失衡更多的是贪腐的副产品。
  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可以从私人产品到公共产品做一个性质排序,把社会投资粗略地分为三个类别。
  类别Ⅰ:是这样一种投资,通过形成私人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实施生产,追求即时的、私人的回报。由于这类投资的回报是排他的,因此,投资诱因是市场化的,投资主体为独立自然人或法人,如个人、企业和其他营利组织。
  类别Ⅱ:是这样一种投资,通过在或多或少具有公共品性质的领域如基础设施投资,追求获得长期的,并且具有共享性质的回报。这种投资的回报可以通过制度设计而具有排他性,但是与前一类投资相比,具有更明显的外部性。因此,政府往往以某种方式介入或干预这类投资。
  类别Ⅲ:则是这样一种投资,回报是长期的,并且具有更为显著的外部性,以致常常不能明确界定受益者。这类投资领域包括政府、社会保障和社会保护、基础教育、基础研究等等。据其性质,政府更深地介入这个类别的投资过程

        显然在投资和出口(进口大于出口对GDP贡献为负增长)两架马车都失去应有效率的时候,唯一能拉动GDP发展的最大马车就只能是内需消费,消费的最佳点就是消费成为资本家。直销让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所有原来交给中间商的全部财富直接交给了直销人员(当然这其中在现代有部分给了网络销售商),但无论如何简化了一切的分配渠道,而且是根据直销员及其带动的需要来确定生产量,但是目前直销法对网络销售和直接销售没有限制,使它们互相掣肘,这就为直销消费者成为投资者资本家的梦想变为了现实。

   
转载叶檀文章:房价大跌很可怕 可能中止调控

2011-11-21 大众证券报


   希望房地产市场与中国实体经济脱钩的人,会盼望两件事,第一,软着陆;第二,推出房产税。恰恰是这两点,让许多希望房价下跌的急性子痛苦不已。他们希望房价急速下跌,这将毁灭中国房地产已有的调控成果。

    房价下跌50%很可怕,笔者已经一再论述,那意味着实体经济崩溃与信用市场冻结。不要说房价同比下降30%,哪怕是下跌20%,包含通胀因素在内,意味着房价下跌25%以上。到那时,恐怕我们等来的不是房地产继续调控,而是政府再次放松房地产调控,房价迎来报复性反弹,到那时,一些人期盼放松房地产调控的预言就会成真。政策忽上忽下,是企业不可承受之重。

    原因很简单:放松调控,丧失信用;继续紧缩,失去经济。答案显而易见。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困难期。虽然在全球经济的审丑大赛中,排名不会靠后,却因为全球经济疲软、债务危机层出不穷、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而陷入内忧外患。

    国内经济构成的各个部分,都处于缓慢下跌的过程中。出口对GDP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从2008年出口骤降以来,出口不振就是主旋律,而2012年的出口对GDP的贡献可能为负。

    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8月份以来,连续第2个月出现出口同比增幅下降的情况。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6420.6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22.5%,外贸进出口总值刷新年度历史纪录。其中,出口18986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34.6亿美元,增长24.9%。贸易顺差1551.4亿美元,比上年净减少263.7亿美元,收窄14.5%。

    2011年,在“扩大进口”的政策引导下,我国进口增速高出同期出口增速4.6个百分点,外贸顺差在2010年同比收窄7.2%的基础上继续收窄14.5%,减少263.7亿美元,当年贸易顺差与外贸总值的比值为4.3%,比上年降低1.8个百分点。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汇率争端、成本上升与全球就业,都约束了中国出口的增长,WTO时代的出口红利一去不复返。

    投资与消费同样不容乐观。工业增加值10月同比增长13.2%,低于9月和市场预期。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远低于市场预期,仅增长了17.2%,如果刨去通胀与政府采购部分,恐怕消费更低,与3月份以来房地产与汽车消费的下降基本同步。年末企业利润下降,主要表现在所得税下降。唯一与市场预期接近的,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但勉力而行的房地产投资已经穷途末路。此时,最好的办法是通胀下行、收入平稳增长、投资市场进行向民资开放、提高效率的改革。

    再看采购经理人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虽然在临界点50%以上,中小企业的制造业指数处于紧缩区间。而非制造业景气指数的上升,显示的是资金四处奔流的场景。

    面对上述数据,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经济增速回落,银行坏帐风险增加,消费并未有质的飞跃,出口不可能占据主导,拉动GDP暂时只能靠投资。此时,如果房地产下挫50%,意味着与房地产相关的消费如建材、纺织、家电等都将大幅下降,而银行的房地产抵押品很快就会成为银行的负资产,此时银行不得不启动新一轮的资本金补充计划,他们无法从信心低迷的股市与债市融资。不要以为地方债受到追捧,就以为社会不缺资金,那是货币定向宽松之下的产物,而不是常态。

    笔者一直坚定地支持房地产调控,正因为如此,才支持推出房产税,才支持房价缓慢下行软着陆,前者是为了让地方财政与土地脱钩,后者是为了防止房地产调控政策反复。房价下跌50%很可怕,这并非只针对房地产市场而言,而是针对中国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