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春晚的功过得失
近年来,关于春晚的价值以及是否应延续的争论一直在进行。我想,判断春晚的价值不在于它给观众带来了什么,甚至不在于它吸引了多少观众,而在于它给社会、给历史留下了什么。
毋庸置疑,多年来,春晚为人们留下了一批经典节目,丰富了当代文艺。1983年以来,几乎每年春晚都会出现一个或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如李谷一演唱的《难忘今宵》(1984年)、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1989年)、聋哑人演出的舞蹈《千手观音》(2005年)等。可以说,正是春节晚会催生了这些经典歌舞节目,而这些经典节目,又促进了文艺创作的欣欣向荣。
其次,春晚推出了一些新的艺术形态,丰富了当代演艺市场的文艺样式。比如,由于春晚巨大的放大作用,一些原本属于地方的、非主流的艺术形态逐渐成为当今文艺市场的主体之一。这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小品了。本来,小品不过是演艺界面试学员艺术素质和基本功的简短即兴之作,难登大雅之堂。可是由于陈佩斯、朱时茂、赵丽蓉、巩汉林、赵本山等明星们在春晚舞台上的表演,特别是赵本山独具个性的创作,小品一跃成为每年春晚菜单上语言类节目的大菜、主菜。
与此同时,春晚造就了一批流行词语,丰富了当代流行文化的内容。由于小品、相声等语言类节目的内容紧贴社会生活,而且占据了历年春晚节目的主流,一些小品、相声中的词语也经常成为这一年甚至是连续多年来的社会流行语,进而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比如“老蔫儿”、“小样儿,你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常回家看看”、“你太有才了”、“忽悠,接着忽悠”、“不差钱”等等。
如今,除夕之夜,一家人守在电视旁看春晚;或者说,随着各个电视台都在推出春晚,整个春节期间都有春晚可以看——— 看春晚,已经成为很多人过年的主要内容之一。那么,春晚在带给我们欢笑,带给文化消费市场新产品的同时,又从我们的生活里拿走了什么呢?
那就是,它冲淡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春节习俗和传统年文化。试问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春节晚上有哪些习俗呢?这一堂课,我们要到哪里补呢?如果没有春晚,今天的中国人除夕之夜会干什么或者应当做些什么呢?
除此之外,春晚还带走了节目创新的动力和勇气。
这好像是一个循环:春晚因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而难以创新,而很多观众因为“依赖”春晚,或者说“习惯”了春晚,虽然有时已经对节目内容“心生倦意”,但依旧会准时打开电视。这种“纵容”又让春晚的创作者们难有走出既有模式的动力和勇气——— 节目内容越来越脱离生活实际,演员大部分是老面孔,对高科技手段的依赖越来越大,制作成本越来越高,留下的经典作品却越来越少。
春晚是否要继续?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