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
端持满盆盈水,久之必然倾洒出来,不如适可而止;兵刃利器千锤百炼锋芒毕露,过刚必然易折,不能长久保持其锋利。
金银玉石堆满屋堂,没有谁能够长久将它们长久保藏;大富大贵却又骄横跋扈,恣意妄为,灾祸的阴影必然导致自取灭亡。
如果把一件事情做成功了,并由此带来好的名声,恰好正是谦逊退隐归身之时,懂得适可而止,这才是符合天地运行自然的法则和天然大道之理。
解读:
本章是老子充满辩证法思想和闪耀着政治智慧光芒的篇章。在这一章里,老子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以盆满水盈、利器刚而易折、财富的流转变动,从正面角度,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讲述了“物极必反、锋芒毕露遭妒受害、富贵骄横不能自守”的自然天道哲学法则和做人处事不可不知的道理。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自然大道的法则,所谓“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弓满弦断、乐极生悲、物极必反”,任何发展到了一定的限度、任何张力超过所能承受的力度,都走向它的反面,这也就是哲学上所讲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任何发展变化都是有一定限度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会促发质的变化。正所谓:凡事皆有度,失度必失误;若想不失误,务必掌握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是从金子的自身价值来说的,特立独行自然能够显示金子不改其光华的高贵品质,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佼佼者易折”;鹤立鸡群固然超拔不凡,但是天塌下来,高个子总要先承担灾难和风险,因此,凡事不一定都是强出头好,锋芒过于外露,“枪打露头鸟”,反而会比别人先于灭亡。有人也许会说,这样也显得太于“明哲保身”了,试想一下,“出身未捷留遗恨”和“功成名就全身退”哪一个更充满智慧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关键的时候,一味锋芒外露而不知道保全自身,等待良机,伺机寻找胜利的转机,那只能是莽夫所谓了。我们的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最后胜利,其中所采取的避其锋芒、游而击之”的“游击战法”,就是老子这种哲学智慧的有效实践和运用。
富贵是人人都渴求的,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人嫌钱多了扎手,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度”,现在社会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公,之所以会出现所谓的“仇富”现象,其实就是富人贪得无厌,不懂得“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道理。想来财钱权势都是风水流转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从古到今,没有一个人能把财钱权势保持终生并他们带到棺材里去的。即便带进棺材里,也会被后来人盗墓或者通过考古挖掘而最终回归社会。
从另一个角度讲,“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过多的财富容易被人嫉妒、觊觎、争夺,如果怀揣财富不知谦逊,一味富贵而骄,这都是不符合天道的,最终不仅财富不能自保,就连自身、子孙甚至也会招来杀身之祸。这些莫说凡人,就连千古一帝,纵建立千秋霸业,梦想长生不老、梦想始皇、二世、三世。。。继而不绝,但历史还是和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万里长城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雨打浮萍风吹回去,当年巍峨始皇帝,如今也不过留下了一个名字而已!
在反复阅读此章节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老子肯定是一个善于观察、领悟和总结的智者,他从简易的日常生活常态观察、体认、领悟自然的大道、做人的智慧,虽然他讲起来“玄而又玄”,但是我想,老子肯定是坚定地持守“道不远人、道可以仿效”这一浅显而又易懂的道理的。我觉得他应该是看到碗盆里的水满了,就不能再往里面倾倒了、如果再往里面倒水,水就会从碗盆里流出来,他还应该看到无比锋利的宝剑,经常是最锋利的刀刃部分最先折断,或许在他长达160多岁的沧桑岁月里,也见多了富贵而骄财富不断辗转易人的大量历史现实,他可能还看到了许多人功成沾沾自喜,或者因为贪恋财富权势不知身退归隐而身首异处的悲催场景,进而思悟“全身而退”的自然大道。
终于,老子找到了这个自然大道,那就是:功成、名遂、身退,这样不仅能保全自身,而且还是自然大道昭示的自然准则。如若你不信:你大可看看历史,历朝历代都有“兔死狗烹”的鲜活故事,刘邦杀韩信、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当统治上层威逼利诱不奏效,而当事者又执迷不悟不知趣退隐的时候,那一场血雨腥风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翻遍整个历史,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我认为在没有唐太宗李世民做的最好的了。不知道是历史巧合,还是李世民真有恻隐之心而保全了众大臣,如果往上追溯,是否和李世民和老子是一家,甚得老子真传,我不得而知,反正我知道李世民和老子一样都姓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