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访谈《鄂西圈:巧借东风三年亮翅》


1月12日,“2012年鄂西圈工作会暨十大旅游总规会审会议”在武汉召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此前一天,湖北省长王国生在201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掷地有声地指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全面提速!

3年前,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战略决策;2年前,国务院提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去年,党中央作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上古时代,楚国有三年不飞三年不鸣的典故,三国时期,也有诸葛亮巧借东风的神奇。3年来,有了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基础和先发优势的鄂西圈,在创新科学发展中走过了怎样的繁华,又巧借东风怎样继续大踏步前进?

中国日报记者陈道林就此采访了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管理学博士徐新桥。

山路变通途 旅客似井喷

记者: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组建三年以来,文化、旅游等产业取得了哪些可圈可点的亮点?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哪些改善?

徐新桥:在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建设试验区之后,3年前我省做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决策。自此,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鄂西八市州林区开创性地扎实奋斗,省直部门密切配合,市场主体突破性地发展,鄂西圈文化旅游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

在文化产业方面,至少有3类亮点。与旅游紧密结合的影视作品和演艺节目精彩纷呈,电影《山楂树之恋》,电视剧《明朝首辅张居正》,新版电视剧《洪湖赤卫队》,大型土家族原生态情景歌舞剧《夷水丽川》,还有《太极武当》等;大型文化节事活动目不暇接,有基于申报成功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屈原故里端午节,有三届炎帝故里寻根节,有国际传统武术节等等;此外,文化主题园区的建设已经破题,太极湖集团与好莱坞策划团队在武当山下共同打造《太极传奇》后印象时代产业,已经实质性启动,荆州大遗址保护现场会暨高峰论坛展示的熊家冢遗址博物馆形象进度过半,其它基于严格保护监管之上的文化发展利用项目,如荆州古城关公文化产业园,也在高水平策划规划和运用市场机制启动之中。

在旅游产业方面,以三峡、武当山和神农架为代表的“一江两山”旅游区突飞猛进,恩施州民族风情游呈现爆发式增长,3年来全省新增3个5A级景区全部在鄂西圈,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大为改善,4星、5星级酒店由22个猛增至48个。投资过亿元的旅游市场主体由25个增加到目前的91个。初步预计,2011年鄂西圈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10234万人次,631亿元,比3年前分别增长112.5%,152.5%,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了7.51个百分点。鄂西圈农家乐、农家旅馆、个体经营者、网络服务者,更是风起云涌,星斗满天。你可以随处感受到,有了一种认同感归属感的鄂西“圈民们”笑容满面。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你可以感受得到,去最远的恩施可以坐大飞机,乘夕发朝至火车,走高速公路。武当山到神农架,过去要枯燥地走6个多小时,如今只要不到4个小时,还走的是生态旅游景观路,我看驴友留言说这既是走路也是逛景。三峡翻坝公路,长江三峡人家码头、武当山码头、昭君码头,景点游步道等十大旅游区的景区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初步统计,鄂西圈交通公路总里程超过13万公路,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000多公里,增长46.95%。目前,神农架机场建设过半,武当山机场项目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基本完成前期工作,还有一大批高速公路正在鄂西圈紧锣密鼓地铺展。

图为耗资数千万元的进口豪华游轮亲密太极湖码头浮桥

错位发展,擦亮鄂西圈品牌

记者:鄂西发展文化旅游有些什么样的独特优势,如何与武汉城市圈实现错位竞争和发展?

徐新桥:文化是旅游的重要灵魂,旅游是文化的有效载体。鄂西圈发展文化旅游,可以充分利用的文化资源颇多。少数民族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道教文化、三峡文化、汉水丹江文化、神农架野人文化、名人文化等等,都是鄂西圈的独特文化优势。如美人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就迥异于武汉城市圈的李时珍中草药文化,这些都可以与武汉城市圈实现错位竞争和发展。即使有的大类一致,小类和具体内容也有差别,比如三国文化,鄂西圈可以主打诸葛亮隆中智慧文化、荆州“首位市长”关公文化,这就不同于武汉城市圈的赤壁大战文化了,算是错位吧。

记者: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在不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前提下,如何实现资源的整合?鄂西在缺少中心城市的情况之下,如何避免一地鸡毛、小散乱的局面,共同擦亮鄂西旅游圈品牌同时保留各地特色?

徐新桥:一是省委省政府加强领导,成立了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鄂西圈建设领导小组,在现有行政资源内调配组建了统一的协调督办机构,这个机构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办公室,目前正在进一步整合且更名为湖北省发展战略规划办公室。二是将规划、政策、信息等内容在省直相关部门和鄂西圈八个市州林区政府之间共享,通过简报、现场会、协调会、培训会等方式,互相借鉴、激励。三是省政府连续3年来每年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对重大的关键性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建设,如神农架机场,1年安排1亿元;对工作成效卓著的“以奖代补”,如武当山太极湖景区,第一年就安排8000万元;对跨区域联动的如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每年以奖代补5000万元。四是对于资源整合工作急迫的,引入大的战略投资者,运用市场机制突破资本分散问题,如大洪山旅游区引进海南航空公司,清江画廊旅游区入驻省鄂西圈投资公司实施股份制改造,正在考虑引进更大的专业投资者。

鄂西圈缺少中心城市,不像武汉城市圈有个武汉龙头老大。但是,鄂西圈也要以武汉市为龙头老大,我指的是交通枢纽,鄂西圈也要利用武汉市这个交通枢纽,借助这个跳板发展文化旅游。旅游是没有行政边界的。游客来了一趟,花了一趟的钱,都希望看到和感受更加丰富的东西,获取边际利益。所以,鄂西圈各地加快特色发展本身,就是为游客打造更多的可供选择的产品供给,惠利游客。你提到的共同擦亮鄂西旅游圈品牌,我认为首先必须“存同求异”打生态文化旅游,生态各异、文化有别,旅游也就大珠小珠落玉盘了。其次,不能都是小珠,还要有大珠,避免你说的一地鸡毛、小散乱的局面。这就要强化资源“挖掘、整理、精选和利用”的策划规划,一地突出一个主打,集中优势。关于中心城市,鄂西圈有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宜昌市,正在加快发展。但这是综合实力的发展提升,不是仅仅指旅游为目的的发展,尽管中心城市的发展对周边旅游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市带动周边旅游发展策略是一种路径选择,但旅游的发展还有其它路径,比如九寨沟,就是独辟蹊径的。而武当山太极湖集团与美国好莱坞顶级创意团队的合作,无疑就是一种“极致产品带动”策略。因此,我主张鄂西圈多条腿走路,刚开始脚印多一些,乱一些,可以理解,但一定要尽快瞄准主线,大踏步前进,开辟一方品牌天地。

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双手推动

记者: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活力之源在什么地方?它现阶段的发展主要是靠政府的有形之手还是靠市场的无形之手在推动?现在有哪些大的市场主体在参与鄂西圈的建设,政府出资设立的鄂西圈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徐新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活力之源,不在政府行为,不在市场力量,而在基于政府严格监管和高效服务的市场机制。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我没有简单地回答说就在企业?因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当家发家的是生态和文化,这两个宝贝疙瘩,政府要严密地呵护,保护生态,保护文化,这是政府的职责。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利用它们,发展旅游,落脚点还是依靠市场主体,依靠大大小小的企业,依靠老百姓,甚至推而广之还有赖于市场的消费者游客。因此,有监管的市场机制是活力之源。政府依法监管的同时,更要主动服务市场主体,服务市场供需各方,还要发展中介。现阶段的发展,起步不久的规范发展和加快发展,政府和市场两手都要抓,各负其责,各有侧重。现在,大的市场主体还有三峡公司、三特索道、太极湖集团、海航等等,投资过亿元的近百家,可谓“市场繁荣”。省级政府层面的市场主体“省鄂西圈投资公司”,扮演着战略投资者、试水者和资本运作的角色。旅游行业风险较大,投资回报期较长,但如果景区创意好,配套服务完善,还是有利可图的。由于鄂西圈丰富的资源需要一流的策划规划,需要完善基础,需要将鸡蛋捂热,孵化出小鸡。鄂西圈投资公司就勇敢地去搭窝子了。再打个不太贴切的比喻,鄂西圈投资公司还像一只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扎根鄂西,必然引来俊男小伙,共同去安居乐业。



图为外国人学练武当剑

从说头、看头,到玩头、赚头

记者:鄂西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是什么?有哪些因素在制约鄂西圈的发展,如何化解?

徐新桥:定性目标,无疑是生态优良,文化繁荣,旅游兴旺,关联产业初具雏形。省政府领导原则同意的鄂西圈“十二五”规划明确,将鄂西圈打造成中华民族可以永续利用的洁净水资源与清洁能源供给基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试验示范区,东亚北纬 30 度区域生态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和旅游扶贫工作的典型示范区。促进鄂西圈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定量目标,通过建设十大旅游区、实施五个“1”工程,着力加快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圈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新路子。力争到2015年,圈域生产总值达到10000亿元以上,占全省的4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鄂西圈GDP比重达到5%以上;实现年游客接待量达到1.4亿人次,旅游年总收入达到1200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40%以上,相当于鄂西圈GDP的12%,使之成为鄂西圈重要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圈域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提升生态功能,优化生态环境方面,通过圈域森林覆盖率、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主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等诸多指标加以控制,有些与国家一样按指令性指标控制。

上面说的五个“1”工程,指的是:1个旅游交通骨干网络;1条国家级风景大道;1台国家级文化精品大戏;1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核心景区;1个鄂西圈公众服务网络平台。

关于鄂西圈的制约因素,一是人才制约,人口素质与国际化的市场和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大发展需要诸多高、中级管理人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层面,急需提升人才的素质,不仅适应更要指导和管理大局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和省旅游局、省鄂西圈投资公司已经多次举办培训,并广招贤良,还与省委组织部、省外国专家局组织专班赴澳大利亚考察培训。省政府也专题研究了利用大学成立旅游研究院的事宜。对于执行和操作层面的人才,像三峡大学这样的大专院校,还有职业技术院校,也都得到省教育厅和发改委的支持,扩大定向人才培养。二是体制机制创新不足。主要是涉及跨行政区的资源整合协同,还不能建立一个自组织机制,充分利用各方优势,避免趋同与拆台,实现共享多赢。因此,我们正在从清江画廊和大洪山这两个景区入手,试图通过政府引导的市场机制闯出一条可行路径。三是文化事业做成文化产业缺乏可具经营性的创意,以吸引战略投资人。鄂西圈文化有说头,有看头,还要有玩头,有赚头,这后面两个头,就是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们一方面在面上组织专家和招标设计单位策划规划,还将打算运用头脑风暴法通过网络招取智慧,另外一方面,在点上,鼓励先行者高水平示范,如武当太极湖集团与美国的合作,我们将鼓励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带动鄂西圈的文化产业做起来。以上讲的都是内部制约,我们还面临外部挑战。比如,圈外地区快速发展阻碍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要素向鄂西圈的流动,鄂西圈面临着被边缘化的严峻挑战,圈外地区整合资源发展旅游业步伐之快、力度之大、范围之广,给鄂西圈旅游业发展形成了强大压逼之势,鄂西圈面临着旅游市场空间被挤压的严峻挑战。但是我相信,竞争是好事,是动力之源,合作是空间,是双赢多赢之举。我们可以与重庆、湖南、陕西、河南等地在良性竞争的同时友好合作。目前,省政府带领我们已经与重庆轮流成功举办了两届国家三峡旅游节等,就是新的开端。

让百里荒变成山楂林

记者:鄂西圈如何走出一条新路,避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被破坏和污染?

徐新桥:环境是鄂西圈的资本和优势。为了确保这个生命线,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是规划指导和政策控制。早在3年前鄂西圈总体规划和生态专项规划编制的时候,当时的省长李鸿忠同志就指示要求,一定要运用后现代理念,避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的一系列规划和各地的实施方案充分体现了这个要求。按照省政府安排,省发改委制定了鄂西圈总体规划,设立了生态环保专篇。省住建厅、林业厅、环保厅等部门联合制定了生态专项规划。省发改委、环保厅、住建厅、旅游局、林业厅、交通厅等省直六个部门联合制定下发了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然后是重点旅游区开发的“环保文化”理念的引入。对十大旅游区的策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省政府拿出3000万元资助各地开展国际招标,力图运用最新的理念打造鄂西圈永无落日的旅游王国,自然环保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给你讲这么一个插曲:国内某个一流的设计单位开展神农架的旅游总体规划,专家评审时,发现其设计的一些听起来十分美妙的旅游方案,将造成大九湖高山湿地的破坏,票决便没有通过该规划。在开发旅游的同时严格保护环境,需要运用切实的制度约束,更需要运用高超的智慧。大开发需要大保护,促进生态环境从“保护”到“利用”还要再进入到“发展”的层级,就像宜昌百里荒的“山楂树”从1棵变成10001棵那样。为此,我们需要将先进文化融合到生态之中,将可持续的生态文化植入旅游,加强开发全过程的精心指导。

三是具体建设项目的环评把关。对于建设项目的选取和核准备案,鄂西圈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均要求必须进行严格的环境保护评审,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各级发改和战略规划系统在政府的领导下,协调组织规划专篇控制、项目环评把关和有关部门的严密监督。下一步,我们还将建立鄂西圈公众服务网络平台,网上环保监督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四是支持环保建设项目。省发改委、住建厅、环保厅等部门优先安排鄂西圈的污水治理、生态修复等,并在神农架等地启动生态补偿试点。总之,一定要实现鄂西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来源: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记者陈道林 通讯员冯开春)编辑:于姝楠。新闻稿原文标题《鄂西圈:巧借东风三年亮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