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龙宝宝生育高峰”


  1月11日《扬子晚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南京将迎来龙年生育高峰 其中近15%是“二胎”》的报道说:龙年即将来临,赶在龙年生一个“龙宝宝”,成了不少年轻夫妇的龙年最大心愿。记者昨天走访了南京不少医院发现,医院产科建卡人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今年新一波生育高峰不可避免。从目前每天建卡的人数上看,龙年扎堆生子的“鸭梨”很大:准妈妈们要排队做检查,还要抢着预约床位。

  

  上一个龙年是2000年,也是“千禧年”,一些媒体也说“千禧年”出现了“生育高峰”。例如,2008年7月10日《广州日报》刊登了吴杭民的一篇题为《“奥运婚”别重蹈“千禧婴儿”覆辙》的文章说:“2000年是公元元年之后的第二个千年交替,加之此年又恰逢中国的农历龙年,数量庞大的育龄夫妇为图‘吉利’,一些父母甚至采取药物或剖腹方式‘调控’产婴日期。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陆新出生人口达3600多万,远高于1999年的1909万和2001年的1702万。”在网上搜索一下可以发现,“2000年中国大陆新出生人口达3600多万”这个错误的数据被多家媒体引用、转载,用来渲染“千禧婴儿”的“生育扎堆”,简直是以讹传讹、流毒甚广了。

  

  那么,2000年中国大陆新出生人口是多少呢?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陆新出生人口是13793799人,也就是只有1300多万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原始数据计算得出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22,根本算不上什么“生育高峰”!

  

  2000年的“龙宝宝”构不成“生育高峰”,那么2012年的“龙宝宝”是不是“生育高峰”呢?继续看看《扬子晚报》的报道:记者了解到,今年建卡的孕妇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初产妇。南京一家医院的产科护士长告诉记者,这两年明显感觉到“双独家庭”生二胎的比较多,每个月都有那么几个,产妇都是八零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的统计在9月份建卡的产妇当中,生二胎的比例占到15%;南医大二附院也表示,在下半年建卡的孕妇中,其中准备生二胎的占到了15%-20%。另外,记者了解到,准备生“龙宝宝”的家庭中,35岁的高龄产妇也有所增加,大多数“准妈妈”都是有备而来,专门为了生龙子龙女。

  

  如果上述报道给出的数据具有代表性,那么我们可以计算一下总和生育率是多少。粗略估计,生三胎及三胎以上的夫妇比例较小,可以与不育及丁克夫妇互相抵消,因此本文只考虑生一胎和二胎的情况。上述报道说,准备生二胎的占到了15%-20%,如果按15%生二胎、85%生一胎计算:总和生育率为85%×1+15%×2=1.15;即使按20%生二胎、80%生一胎计算,总和生育率也只有80%×1+20%×2=1.2。

  

  可见,媒体上大肆渲染的“龙宝宝生育高峰”,总和生育率只有1.15~1.2。众所周知,在出生性别比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为2.1;由于中国存在严重的出生性别比偏高,总和生育率要达到2.3~2.4才能维持人口平衡。因此,总和生育率1.15~1.2仅相当于世代更替水平的一半。也就是说,媒体上大肆渲染的“龙宝宝生育高峰”,如果这种生育率具有代表性,那么相当于下一代的人口数量比上一代的人口数量减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