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调控大约会在冬季迎来政策宽松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或是经济体的货币权威机构利用控制货币,来达到影响其他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货币政策使用各种措施用以达到或维持特定的政策目标,如抑制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率或调节进出口,其最终目的是辅助经济增长和保证社会安定。当代货币政策通常依赖于利率(借钱的价格)和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来作为控制手段。某一些货币政策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紧缩政策减少货币供给或是升高利率,扩张政策增加货币供给或者降低利率。
货币政策指国家通过银行金融系统,组织和调节全国货币的供应,确立和实施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要量的相互关系的准则,是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控制、调节和稳定货币措施的总和,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通常,货币政策一般被描述为:激进的-利率被调节为促进经济增长,中性的-保持稳定,从紧的-降低通货膨胀却可能提高失业率。
由于通胀压力巨大,目前中国的调控政策仍然看不到放松的迹象。在全球许多国家再度宽松货币、全球经济危机爆发风险加大的背景下,新兴经济体还能 “扛”多久?作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中国,现行货币政策还能“扛”多久?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应该在什么时候微调?近期,中国央行将金融机构的保证金存款等纳入准备金缴存的范围,降低了上调存准率的可能性,这是不是宽松的迹象?货币紧缩其实对有实力、自有资金充足的企业影响较小。受影响的是有很好项目、又得到短期贷款额度的企业或项目,比如有些“过桥贷”,中间要还一次才能得到二次贷款,这些贷款本来对经济很有好处,但是一紧缩资金链就断了,甚至出现一些银行收回还款后不再贷款的情形,这批企业就是货币紧缩的直接受害者。地方融资平台会想方设法规避紧缩政策,很多地方利用未来的土地申请很多贷款,但这些土地拍卖价格没有去年或今年上半年高,所以是不可持续的,可能很快就还不起,现在出让土地收入下降了一半。上世纪90年代,国有银行把钱放给国企大型政府项目,中小企业受损;现在连续提高准备金率,受损的也是中小企业。以前一松、现在一紧,受害的都是中小企业。
随着央行或将定向下调中小银行准备金率的传闻愈演愈烈,此前存准基数扩大新政给市场造成的“阴霾”逐渐褪去。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在短暂飙涨之后,便很快进入了相对宽松状态。央行扩大存款准备金上缴基数范围的政策从本周一开始实施。据估算,该政策未来将回笼资金约9000亿元,相当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3次。鉴于政策新规加剧了流动性紧张的局面,未来货币政策可能出现局部松动的现象,尤其是年底民间借贷市场也会进入还款高峰期,而银行间与民间资金需求同时上升或引发资金面更加紧张。同时,由于翘尾因素逐渐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国内经济“软着陆”等因素作用下,今年后几个月CPI涨幅有望呈回落之势。随着物价拐点隐现,提高准备金率来紧缩流动性的意义在减弱。综上所述,未来央行很可能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今年在央行6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目前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1.5%,创下历史新高;中小型金融机构则为18%。近年来,在监管层紧缩政策影响下,银行普遍面临资金紧张。如今,存准基数扩大新政将抽走9000亿元流动性,无疑加剧了资金紧张势头。有分析认为,从宏观视角来看,目前来自经济增长、货币增速和输入型通胀的宏观层面的通胀压力已大为缓解;从结构视角来看,目前通胀主要是食品价格推升的结构性通胀,而最近食品价格上涨动力趋弱,且猪价(这一影响通货膨胀的最不确定因素)已过增速拐点。综合两个视角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通胀已过年内高点,7月之后将趋势下行”。而且以目前数据推算,8月CPI回落至6%波动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目前各方面的紧缩政策仍在继续,比如,土地政策的收紧,楼市调控没有放松迹象。这些都足以证明,即使欧美债务危机的影响更趋严重,宏观政策仍没有多大变化。年内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概率相对较小,这是因为央行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进行流动性的调节,对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更具有政策的“信号”作用,如果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很可能意味着央行的宏观货币政策将出现转向,这跟目前“货币政策不放松”的基调并不吻合。
国内众多的研究机构近日陆续发布8月份CPI预测报告,市场一致认为,CPI在8月迎来拐点,涨幅或将难过6%。虽然主动调控政策已经产生了实质影响,饱受非议的高房价、高物价问题也出现拐点迹象,但由于CPI、房价拐点刚刚闪现,持续下行趋势尚不确定,因此在调控政策初见成效的背景下,三季度并不具备放松条件,大约会在冬季迎来政策宽松。
货币政策变调“大约在冬季”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