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中国不能拍大片?利比亚卡扎菲就是大片!
谍战大片《利比亚疑云》剧透
其实卡扎菲近年来表现尚可,主动接近美国和西方,放弃核武计划,据传还对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小姐产生好感。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屠杀人民的战争罪犯的呢?是谁精心打扮了卡扎菲?是谁浓妆艳抹了卡扎菲与人民为敌的屠杀者形象呢?西方媒体嫌疑最大。当然这只是大戏开场的第一步,随后的每一步,都疑点丛生。
当卡扎菲屠夫形象化妆完毕,导演并没用急于让其垮台。反而是逐步建立老卡政权仍然拥有军事实力的假象。这就给有些国家的观众造成了错觉,甚至引发了外交局势上的误判。比如张召忠将军之流。纵观整个过程,卡扎菲的镇压、抵抗、拉锯、逃逸的桥段,都像是设计好的,符合谍战片的剧情套路。
早在达尔富尔问题上,西方就对某国早有不满,这次利比亚设局,干得干净彻底。先舆论上把卡扎菲包装成屠夫,然后拉锯战,给全世界和某些国家造成错觉,以为利比亚翻不了天。但这样的表演缺乏说服力,为了更加逼真,导演将卡扎菲逼到只有向某国购买武器的绝境,当然也包括让卡扎菲落入只要拥有黄金、雇佣军和足够的武器,就政权无虞的美妙陷阱里。
以法、欧实力(某国导演一直拒绝出镜),干掉卡扎菲只需动用大当量炸弹即可,但为什么总是反复拉锯呢?拉锯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为卡扎菲派员去某国购置武器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当然,也为日后纽约时报迅速而直接地公布证据创造了条件。导演安排反对派总是进攻不力,缺乏战斗力,也让某国对利比亚的局势判断出现了紊乱。
当纽约时报轻描淡写地向全世界公布了某国在支持人民屠夫的证据。美国和世界人民包括某国的人民都被引导到“正义”的一边了。媒体舆论与大戏总导演所在国的情报特工部门的无缝衔接,使得观众一时间忘记了想想卡扎菲购军火的绝密协议保管得那么不妥善,有没有主动交出以换取性命的交易存在。
卡扎菲主动交出证据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耐克不是说么,一切皆有可能。导演控制着卡扎菲的生死,命脉就是军火交易的证据。交出来,家属可以去邻国避难,200多辆的车队也可以浩浩荡荡地穿越国境。法国为首的预警机战斗机轰炸机为什么都仿佛去过中秋节一样的懈怠,对卡扎菲的车队视而不见?
一切服从剧情需要。一切服从利益需要。因为,导演拍一部大片,要的是收视率和票房。男主角卡扎菲的生死只是吊观众胃口的情节。如何获得最高的票房,不是观众买票的钱,而是靠国家实质意义上的赞助商。如何获得赞助商的支持?就是最终湮灭证据。如何湮灭证据?就是请卡扎菲去见萨达姆(本片纯属虚构,但版权所有。略去了美色、性、金钱等谍战味精,只做电影脚本框架剧透,供各国导演参考)。